潮州市饶平县沿海有一座边陲小镇,它东临大埕,西靠黄冈、通潮州府城,南连柘林、遥望南澳岛,北接福建诏安,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被视为海防军事重地,这个地方就是所城镇。
早在明代洪武年间,这里便设立了重要军事机构——“大城守御千户所”。屯兵抗击倭寇的侵扰。历经600多年沧桑变幻,时至今日,“大城所”作为所城镇所城一个自然村,依旧维持着原始的风貌。
大城所位于饶平县所城镇小金山南侧,距离县城约14公里。大城所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是一座用于抵御倭寇的古城,潮州府的海防前哨,饶平沿海抗倭寇的坚强堡垒,在卫国守土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距今已有626年历史,号称粤东第一城。
“大城所”地处琉璃岭、尖峰山、小金山南麓,左右有凤髻山、马头山,把守闽入粤山道,面朝南海,掌控浙闽入粤航路,是明清东南沿海抗倭军事要地。据有关资料记载,“大城所”所处的东里半岛,是潮州府沿海咽喉门户,因此成为倭寇入侵潮州府必欲攻陷的军事目标。
“大城所”管辖上里、高埕、大港、柘林四栅三十村,是当地抗倭指挥中心,一旦失守将威胁潮州府安全。是故,朝廷多次派员增援,如派大将戚继光、总兵俞大猷、闽参将张元勋等前往杀倭平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故事。
大城所城设正千户2员、副千户3员、百户10员,镇抚1员,旗军1225名。大城所城呈方形,城垣二丈七尺(折9米),周围六百四十三丈(折2143.33米),厚一丈六尺(折5.33米),城墙中填泥土,内外用规格条石垒砌。分东、西、南、北四城门,门上各有重楼。城东南和西南两角建敌台,内有三街六巷,纵横交织,中心街交叉呈“十”字形,街宽1.5丈,均以石块铺路,城堡外侧城池环绕。
大城所城至今东、北、西城垣尤为完整,四城门保存完好;所内有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北门巷、先农巷、城隍庙巷、庵堂巷、猫跳巷、石狮巷称三街六巷,配巷许厝巷、文祠巷、妈庙巷、益家爷巷、元帅爷巷、苏厝巷、七曲巷、横街仔、衙门巷、马石巷等十九条巷以及环城四条路,共二十三条。
大城所北有尖峰山、大幕山、凤髻山、狮山、东山(又名瞭望山)、金山和廖公山逼近城垣,依山傍海,外有虎屿、狮屿两兽把海面航道,城外四周护城河四水环绕,甚为壮观。
“大城所城”,意谓大城所之城堡。《明史》卷二十一、明陈天资的《东里志》、明·戴璟的《广东通志初稿》、明,李东阳的《大明会典》、明·郑若曾的《筹海图编》、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清·李 调元的《粤东笔记》,以及嘉靖·郭春震的《潮州府志》、顺治·吴颖的《潮州府志》、康熙·林杭学的《潮州府志》、康熙·刘扑的《饶平县志》等史籍皆称“大城所”,所内尚存的“功德碑”,镌刻着“雍正八年”“大城所正堂升三级张(讳)玫”字样,等等。由此可见,史籍及遗存碑石皆无出现“大埕所城”字样。
“大城”与“大埕”的地理方位也不同。《东里志,卷一》载:“东里旧名太平乡。东则上里、东埕、大埕,南则神前、岭后、长美、上湾、下湾、柘林、下岱,北有高埕,西有大港,而大城屹立于诸村之中…”可见,“大埕”是位于“大城所”东面诸村落之一。大埕栅(栅是明清时期地方基层组织的称谓)与大城之间有高埕栅,大城朝阳门外有一个称“所东门”的村落,归属高埕栅,也就是说大城在选址之时,此地与大埕栅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大城”并非地名,而是意谓在东南沿海所城中较大。如崇武千户所取“崇尚武备”之意,靖海千户所取“平息寇患、安定海疆”之意命名,捷胜千户所寓有“击敌必捷必胜”之义。曹宗的《大城所》有“百雉世封膺大号”诗句为证。
1981年“大城所城”被列为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弹丸之地,“十步一祠堂,五步一庙宇”,儒道佛基督的各种元素在这交融辉映,成为整个潮汕地区信仰的浓缩写照。走入这里,你能看到时光荏苒的平滑过渡,从古到老再到新,没有那种推倒重建后的突兀感。像是被城市钢筋水泥掩埋了许久迷失方向的人,恍惚间清醒过来。
生活中的美好有很多种,但大多藏在平凡的日常之中。其中,最令人沉醉的便是街头巷陌的烟火气息。不然怎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大城所城,用生活的质感背负起厚重的历史走下去,也许才是一座古城该有的模样。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