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中日历史 > 历史抗倭 > 内容正文

忽必烈时代,元军为何要两次东征日本?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神风吗?
来源:楼哥看历史   2023-08-29 14:40:43

  前言: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元世祖忽必烈对日本本土发动了两次东征。忽必烈是大元王朝的开国皇帝,他之所以要两次远征日本,当然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各种综合考虑。依笔者看来,一是因为游牧民族的扩张天性。二是因为一征日本失败,要找回场子。三是因为可以趁机消耗南宋降军。

  元军两次东征失败,现在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神风”的功劳,后来日本那支臭名昭著的特工队,也以“神风”为名。如果没有“神风”,元军就能在日本顺利登陆并站稳脚跟吗?其实也是不可能的,元军在日本的失败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忽必烈两征日本的故事。

  忽必烈画像

  元朝统一中原,准备对日作战

  忽必烈的大元朝

  准确地说,忽必烈的元朝,和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帝国并不是一回事。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七月,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时暴卒。

  蒙哥是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的长子,他的突然去世,让几个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看到了争夺蒙古大汗的希望。当时蒙古大军两路齐出,蒙哥主攻四川,忽必烈则统率东路军。得到长兄死讯之后,忽必烈立刻率军北返,并于次年三月在开平称帝(开平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

  按照蒙古风俗,托雷的幼子阿里不哥才是名正言顺的接班人,于是蒙古本土贵族在哈拉和林(现位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前杭爱省,距离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380公里)拥戴其为大汗,并与忽必烈一方展开了为期四年的激烈内战。与此同时远在波斯的旭烈兀则停止西征,率军观望成败,大蒙古帝国的开疆拓土行为也至此戛然而止。

  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七月,阿里不哥兵败投降,然而大多数的蒙古贵族并不认可忽必烈的理念,大蒙古帝国就此分崩离析。因此忽必烈既是胜利者,又是失败者。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正式建国号为“大元”,以大都(今北京)为京师。

  元大都复原图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九月,大元皇帝忽必烈命左丞相伯颜为主帅,兵分三路大举伐宋。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月,宋恭帝投降,临安(今浙江杭州)沦陷。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失败,南宋彻底败亡。

  元朝与日本的外交往来

  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忽必烈自然也知道这个远在海外的岛国。早在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的时候,忽必烈就派出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从史书记载的诏书内容来看,忽必烈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和日本通好,但同时也不无威胁:“以至用兵,夫孰所好?”

  不过当时的高丽国王王禃并不希望元朝和日本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将两人糊弄了一番,竟然没有安排他们踏上日本的土地,以致于忽必烈特意降诏对王禃进行斥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黑的和殷弘二人再次出使日本。这次王禃不敢再掉以轻心,派人护送二人到了对马岛,但却被日本人拒之门外。

  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女真人赵良弼自告奋勇再次出使日本。为了展示诚意,这一次赵良弼仅带了24名随从。当时由于南宋政权尚存,而日本与其之间海上贸易往来频繁,因此对于元朝使臣并不感冒。不过赵良弼虽然没有见到日本天皇和幕府将军,但却利用这段时间广泛地收集了日本“君臣爵号、州郡名数、风俗土宜”等各方面情报。

  良弼曰:“不见汝国王,宁持我首去,书不可得也。”日本知不可屈,遣使介十二人入觐,仍遣人送良弼至对马岛。十年五月,良弼至自日本,入见,帝询知其故。曰:“卿可谓不辱君命矣。”—《元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六》

  九州太宰府

  第一次对日作战:文永之役

  对于是不是要出兵日本,赵良弼认为日本人“狠勇嗜杀”而又土地贫瘠,所谓“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没有必要出动大军远涉重洋对其进行征讨。但忽必烈对日本方面桀骜不驯的态度非常不满,决心在伐宋的同时顺手解决日本问题。

  当年八月,忽必烈任命凤州经略使忻都为征东都元帅,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左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刘复亨分别为左右元帅。三人之中忻都是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六世孙,洪茶丘是高丽名将沈阳侯洪福源之子,刘复亨则是名相耶律楚材的门人。

  不过据史书中的信息分析,最终第一次征日元军的统帅并非忻都,而是忽敦。原因可能是当年七月高丽国王王禃去世,所以忽必烈临阵换将,让忻都留镇高丽。

  十月初三日,三万多元军在忽敦等人的指挥之下,从高丽合浦(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海。三天后成功登陆对马岛,一举全歼岛上日本守军。初战告捷,让这支以契丹人、高丽屯田军、降元金人与北方汉人组成的杂牌军信心满满,以为日军不过如此。

  镰仓幕府武士画像

  当时掌握日本政权的是镰仓幕府,实际掌权人却是北条家的北条时宗。镰仓幕府是由源赖朝建立,但此时源氏直系后裔死绝,因此北条家通过与源氏联姻的方式取得了执政地位,即所谓的“天皇之权在将军家,将军之权在北条家”。早在赵良弼出使日本之时,镰仓幕府便已经提高了对于元朝的警惕心,并且一直在加强九州地区的防御设施。

  元军舰队于十月十四日攻占壹岐岛,随即又在十六、十七两日对松浦半岛展开大规模烧杀抢掠。接到元军来袭的战报之后,镰仓幕府迅速调集近十万人赶赴前线对日军进行阻击。

  十月二十日清晨,元军主力成功登陆博多湾(今日本九州岛福冈市附近)。九州日军的战斗能力和意志超出了元军的想象,百道原一带元军先胜后败,副帅刘复亨甚至在博多一带的战斗中中箭受伤,大军被迫退回船上。

  冬十月,入其国,败之。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掠四境而归。—《元史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五外夷一》

  洪茶丘剧照

  首战不利,加上后勤乏力,元军主帅忽敦决定撤退。当然谁也想不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晚出现大风雨,元军舰队损失惨重,直到十一月二十七日才返回合浦港。此役元军伤亡近半,第一次对日作战以惨败而告终。由于本年为日本后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所以又称为“文永之役”。

  第二次对日作战:弘安之役

  忽敦等人回到高丽之后,并没有将战败的实情告诉忽必烈,于是志得意满的大元皇帝在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二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出使日本。

  可怜毫不知情的杜侍郎刚上岸就被直接逮捕,随即北条时宗下令当众斩首。由于事发突然,杜世忠遇害的消息直到四年后才传回大都。第一次伐日虽然失败,但日本和南宋之间是商贸往来也就此中断,算起来所得大于所失。

  现在南宋余部在崖山彻底失败,忽必烈可以腾出精力专心解决日本问题。鉴于上次高丽国所造的的海船质量极其拙劣,本次元朝在扬州、湖南、赣州、泉州等地分头制造战船,为第二次伐日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南宋降臣周福、栾忠二人与日本僧人一起前往日本,告诉幕府南宋已经灭亡的消息,希望他们能够识时务赶紧投降。北条时宗态度坚决,再次将元使斩首。

  今年六月廿五日,大元将军夏贵、范文虎使周福、栾忠、相具渡宋晓房灵杲、通事陈光等着岸,牒状之旨如前前,于博多斩首。—《镰仓年代记·里书》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二月,元军兵分两路,再一次渡海对日本发动讨伐。由于本年是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因此又称为“弘安之役”。本次元军之中东路军由忻都指挥,江南军主帅则是南宋降将范文虎。东路军中忻都所部约一万二千人,洪茶丘所部约三千人,高丽将领金方庆所部约正兵一万人、水手一万五千人,合计约四万人,战船九百艘。江南军中范文虎所部约十万人,战船三千五百艘。

  南宋降将范文虎剧照

  这里范文虎所部称为“新附军”,即由罪犯、官府工匠以及被迫降元的宋兵组成的部队。据史料记载,江南军舰队中除了必备的兵器之外,最多的就是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在忽必烈的如意算盘之中,这些人打胜了最好,留在日本自耕自足就行。打败了也不要紧,反正都是耗材。

  五月初三日,东路军再次由合浦启航,并于二十一日占领对马岛,弘安之役正式爆发。六月初六日,东路军主力再次抵达博多湾。和“文永之役”登陆时一帆风顺相比,本次难度要高了很多。因为日本方面利用这几年时间,在滩头上修建了大量的“元寇防垒”,导致元军根本无法登陆。

  忻都随机应变,指挥元军由志贺岛登陆。志贺岛地形狭长,在退潮之后可以直通陆地。但是日军准备充分,在节节抵抗的同时还不断增兵,元军屡战不胜,连副帅洪茶丘也差点战死。由于人死得太多,东路军中闹起了瘟疫,忻都不得不率军退往壹岐岛,准备与江南军会师之后再行进攻。

  元寇防垒遗迹

  然而江南军方面也出现了变故。原本忽必烈亲自任命了一位节制两路元军的总指挥阿剌罕,未曾想他却突然病故。大元皇帝虽然紧急任命了新的总指挥阿塔海,但范文虎却不等阿塔海到任,就直接率军扬帆东渡。

  此时东路军正在壹岐岛一带与日军苦战,虽然阵斩日军大将少贰资能,但元军自身也损失惨重。在得悉江南军即将抵达的消息之后,东路军放弃壹岐岛,前往平户岛与江南军会师。七月,东路军和江南军成功会合。

  然而不知是何缘故,两路大军在海上漂了一个月,始终没有对日军发动实质性的进攻。八月初一日,元军指挥部最终决定于次日对太宰府发起总攻。就在当晚,海上突然刮起大型台风,元军舰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海中浮尸无数。

  船军已至竹岛,与其太宰府甚迩,方号令翌日分路以入。夜半忽大风暴作,诸船皆击撞而碎,四千余舟所存二百而已。全军十五万人,归者不能五之一。凡弃粮五十万石,衣甲器械称是。是夕之风,木大数围者皆拔,或中折,盖天意也。—《癸辛杂识》

  台风过后,剩余元军登上长崎县鹰岛驻扎休整,但是指挥部对于下一步是进攻还是撤退,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水军总管张禧建议强行登陆后背水一战,范文虎则认为这纯属自寻死路。他不听劝阻,抛下大部分军队独自撤退。

  忽必烈画像

  《元史》上说残留在鹰岛的元军还有十万人,这显然是睁眼说瞎话。元军两路军总数不过十五万人,台风夜又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船只,范文虎又带着大部分残军撤退,怎么可能还剩十万人。日本方面记载鹰岛残军约数千人,数据还比较可信。最终这数千人大部分战死,约一千人被俘。日军对被俘元军进行了甄别,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汉人(北方汉人)全部处死,南人(南宋汉人)则被用作奴隶。八月十五日,元军退回合浦港,此役战损超十万人,撤回高丽的元军不过三万人左右。第二次对日作战,再次惨败。

  壬辰,忻都、洪茶丘、范文虎、李庭、金方庆诸军,船为风涛所激,大失利。余军回至高丽境,十存一二。—《元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结语:元军两次东征,客观上加强了镰仓幕府的统治,使天皇彻底沦为傀儡。而雄心勃勃的大元皇帝忽必烈并不甘于失败,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一直没有放弃征服日本的计划。但是说实话,失去了骑兵优势之后,元军的战斗力十分拉跨。除了在登陆作战中相对日军没有明显优势,在和安南军队的丛林战中也是吃尽了苦头。此外元军远征爪哇国,最终也是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弘安之役即使没有“神风”,元军也很难取胜。之前双方在陆地上的多次交锋,已经证明了元军在白刃战中并无优势。日本国内老百姓穷得要死,元军很难通过抢掠来为己方进行后勤补给。而且当时镰仓幕府的援军:六万骑兵,正在星夜兼程赶往九州主战场。即使没有台风,仅靠十多万元军也无法征服日本。

  而对于忽必烈来说,虽然没有打下日本,但他的损失也不大,毕竟死的都是新附军。这些人死了就死了吧,既不用担心他们造反,也不用花钱粮养活他们。后面忽必烈虽然没有放弃东征计划,但也强调日本远征军的主力应该由囚犯组成。打来打去,打的都是生意。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