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中日历史 > 甲午战争 > 甲午战争研究 > 内容正文

从马江海战到甲午之殇
来源:求是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树 尹洪文 艾松如   2017-08-23 14:15:34

  1874年《中日北京专约》,1884年马江海战,1894甲午悲歌,难道说这每隔10年的一个节点,是一种巧合吗?

  显然,严肃的历史观不能用时间上的偶然性来推断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但是相比于时间的巧合,文化的发展更加呈现出一种惯性逻辑。今日之殇,必有昨日之病根。与此同时,文化层面的颓败之势也注定要在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仁人志士的爱国壮志、民族豪情,终究被这一文化惯性所淹没,无情地留给后人一段充满伤感的历史。

  就像人们千百年来在端午凭吊屈原,今天我们对甲午之殇的反思,很重要的是从中聆听我们民族一路走来的波涛汹涌、感悟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一份清醒、一份激情与自信。

  因为,今天睡狮已醒,今天,我们重任在肩……

  ——编 者

  1、无论是马江海战中的福建水师还是甲午海战中的北洋水师,船政学堂和“福建身影”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岁月的江河以其湍急的回旋冲刷卷走历史的屈辱,又用澎湃的咆哮叩击鼓荡着今人的心扉。130年前的马江惨败,120年前的甲午悲歌,晚清中国为了海疆、海权所做出的努力——开设福建船政学堂,打造北洋水师,都事与愿违地以失败告终,这其中的偶发因素和必然缘由,值得我们深思……

  福建船政学堂是清朝乃至中国海军现代化的起点,它对于晚清水师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马江海战中的福建水师还是甲午海战中的北洋水师,船政学堂和“福建身影”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1866年,洋务名臣沈葆桢接掌福建船政。他在兴建新式船厂的同时,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建船厂、造兵舰、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几番励精图治下,福建船政建设初见成效。1874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拥3600兵力在兵舰护卫下强侵台湾。沈葆桢临危受命,率领由马尾船厂自造舰船和船政学堂培养的海军将士组建的福建水师前往驱敌。战争中,福建水师舰队显示出压倒性的实力优势,使日军不得不议和撤退。碰巧的是,刘步蟾、邓世昌等船政一期生均于1874年毕业,此时正在沈葆桢阵中。这是他们与日本人的第一次交手,而20年后,这批船政毕业生将与日军展开又一轮殊死搏斗。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水师,不久之后就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1883年,清廷就越南问题与法国爆发武装冲突,后双方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但法国侵略者决定从海上进攻,逼迫清廷进一步就范。1884年7月,法将孤拔率领法远东舰队窜犯至福州马尾附近海域。此时的闽江口至马江沿岸,经多年经营,形势险峻、炮台林立,并有部分克虏伯大炮,依托福建水师兵力和当地军民支持,本可拒敌于马江口。但清廷因恐影响中法“和议”而与列强“调解”,放任法舰自由驶入马江,与福建水师相邻而泊。近40天中,法军每日抵近观察福建水师情况,占据有利地形,记录当地水文地理,前线将士对此焦急不已,多次请战,均被清廷驳回。上层决策的昏庸与前敌指挥的软弱,一步步将福建水师推向了危险的边缘。1884年8月23日,马江海战爆发。刹那间,马尾港变成血与火的炼狱。吨位、火力、防护、阵位均占优势的法军近距离猛烈突袭,让还未解缆升火、准备弹药的福建水师各舰几乎成了固定的靶标。短短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11艘兵舰以及多艘运输船沉没,官兵殉国760人。战斗中,福建水师官兵毫无惧色、力战不退,英雄气概令当时观战的美、德等国军人亦为之动容。“福星”舰管带陈英高呼“大丈夫食君之禄,当以死报!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以身殉国。“振威”号管带许寿山,在沉船前最后一刻仍点火发炮,重创法船,力战身死。然而,福建水师官兵虽浴血奋战,却没能逃脱惨败的结局。福建船政18年积累折损殆尽,此后福建水师再不复当年之盛。

  2、残酷的现实强烈地刺激清朝统治集团进一步反思海防之策

  马江惨败让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制海权落入法国之手。残酷的现实强烈地刺激清朝统治集团进一步反思海防之策,引发清廷内部海防大讨论,形成“以精练海军为第一要务”的共识,并决定优先“精练北洋海军”。

  1885年10月,马江惨败一年后,清廷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管理全国海军事务,加快北洋海军建设步伐。到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清政府拥有了一支亚洲一流的近代化海军舰队。但北洋水师的成军,也使清朝统治集团自满起来,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譞认为海军“声势已壮”,李鸿章也称北洋水师实力“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与此同时,1888年后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将30%的财政收入用于舰队建设;1893年起,明治天皇每年从自己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官员薪水里取十分之一,加上广发造舰公债从民间募资,补充造船费用。至1894年,日本海军在舰艇总吨位、航速和火炮方面,均已超过北洋水师。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廷出兵协助镇压。日本看准时机,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清廷遂应朝鲜之邀派兵入朝,并依《中日天津条约》之条款通知日本,于是两国均派军进驻朝鲜。此后“东学党起义”平息,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政府一面拒绝与清廷达成撤兵协议,并不断运兵入朝,一面抛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方案,既不撤兵又拖住驻朝清军。到6月底,侵朝日军增至8000余人,相比驻朝清军已占绝对优势,而清廷决策者李鸿章则既未向朝鲜增援军队,也没让清军先行撤出,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列强调停,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7月中旬,中日、日朝谈判彻底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开始派兵增援前线。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7月25日,李鸿章所派护送赴朝兵力的清军舰船“济远”“广乙”在朝鲜丰岛海面遭日舰袭击,租来运兵的英国“高升”号商船亦被击沉,甲午海战正式爆发。北洋水师迎来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海上反侵略战争”。最终,一代雄师困守孤岛、全军覆没,谱写了一曲令后人扼腕喟叹的甲午悲歌。

  3、历史事实的波诡云谲是何等的迷离,历史脉络的经纬交织又是如此的清晰

  甲午悲歌,悲不在甲午,1884年的马江惨败已然奠定了甲午悲歌的基调;马江惨败,惨不在马江,1874年的《中日北京专约》早就埋下了马江惨败、甲午悲歌乃至海疆不固、丧权辱国的“种子”。历史事实的波诡云谲是何等的迷离,历史脉络的经纬交织又是如此的清晰,1874、1884、1894,每隔10年一个节点难道是巧合吗?

  扼腕也好,叹息也罢,这些惨淡泛黄了的历史画卷,却又像风吹不灭的火焰,无时无刻不在烧灼着我们的灵魂,逼迫着我们在努力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中痛定思痛,反思教训。

  “制器”“造船”是晚清海军近代化努力中最为重要、也最见成效的一环。起初,这种器物层面的努力似乎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然而,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科学素质低下、外部环境扼杀等因素,洋务派的“制器”始终难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陷入了“落后-挨打-模仿-追赶-落后”的恶性循环。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牢牢抓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国防科技人才这一建设核心,把握好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一战略基点,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主攻方向,并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实现创新,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供有力支撑。

  晚清水师的两次实践在实施军事教育、培育军事人才、借鉴西方军队规章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由于改革动力不足、阻碍太多、筹划不周,这种制度改革是表面的、治标的、不彻底的,从结果来看也是失败的。在当前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紧跟中央改革步伐,以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改革精神,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在优化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优化作战力量结构、完善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重点突破,以制胜机理研究指导编制体制改革与战法训法创新,以战斗力标准衡量检验改革成效。

  早已有人指出,从马江海战到甲午战争,中国人不仅是军队战败,更重要的是思想战败。思想观念上的落后,致使晚清王朝在战略上屡屡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从鸦片战争开始,清廷就不断露出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主权观、安全观、海洋观等方面的落后。今天,我们必须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密切关注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积极跟踪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动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占发展先机,不断推动军事战略创新发展。

  实际上,晚清无论是器物层面的创新无能,制度层面的变革乏力,还是思想层面的观念落后,从更深层次看都是文化上的问题。现代化的核心永远是人,一支从领袖到士兵都出自前现代社会的军队,纵然操起现代武器,也绝对打不赢真正的现代化战争。由于思想文化专制摧残等一系列原因,中华文化在明清时期陷入了难以自我修正的停滞与腐朽。其中,又以缺乏共同精神凝聚、缺乏国民精神引领和缺少进取精神活力为最主要症结。今天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化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官兵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与战斗精神,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锻造出“能打仗、打胜仗”的雄师劲旅。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