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影
来源:历史故事 2018-08-01 08:42:51
"甲午战争 " 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反思:甲午祭,举国浑噩的悲剧——甲午战争回顾 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War)。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简介: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战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查看更多 中日甲午战争背景:甲午战争中日欧三国局面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战争背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VS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查看更多 甲午战争起因:日本妄图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 战争起因:日本妄图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 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清军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鸦片战争中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使人隐约感到将来会是个麻烦。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查看更多 甲午战争的过程:清军节节败退战场全面溃败 战争进程:清军节节败退战场全面溃败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查看更多 甲午战争军力对比:国力中强日弱 军力中弱日强 导读: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军队方面,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甲午战后的1898年,兵部和户部曾统计各省练军防军为36万人。就数量而言,中国军队显然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军队的战斗力。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 装备方面,大体上是日军优于中军,但并不是象许多人想像的那样相差悬殊。一方面,日军的装备还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进。中国陆军武器装备的最大弱点是武器的种类、规格过于混杂,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查看更多 甲午战争清政府如何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结果及影响:甲午战争,日方称为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指的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丰岛战役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结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条约的主要内容为: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⑦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影响: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中国失去了东亚大国的地位,半殖民化加大了!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外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饱受欺凌50多年。“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行》一诗表达了诗人黄遵宪,对台湾被割占的强烈愤慨和悲痛之情。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查看更多 战后反思: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 导读:中日甲午战争资料、甲午战争时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甲午战争的影响。十九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查看更多 甲午战争警戒中国 日本具有危险基因与帝国冲动 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历史告诉中国 日本具有危险基因与帝国冲动 甲午一战,大清输在掉以轻心,输在尾大不掉;输在老大帝国的傲慢上。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国力已经恢复到一定的强度,但同时,如何面对近邻日本的难题又一次摆在了中国的面前。而半世纪多以来贴有二战战败国标签的日本,有一些右翼分子则再次期待一场新的冲突或战争能让日本走上所谓正常国家道路,还能再次打乱中国的崛起进程。
119年后,再回首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都是必要的。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处境,欧美列强又开始觊觎日本。这才使当时的日本上层觉得,如果不建立近代化的国家观念,把这些岛子、藩邦拢成一体,即使是四面环海的日本,也将会很快“国将不国”了。 与近代国家观念同时引进的还有殖民主义——善于学习“最先进”的日本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想被殖民,那就要殖民。所以,日本就有了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之后就有了近代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 甲午战争助日本走上列强之路 明治宪法的颁布、部分改变不平等条约,以及甲午战争,被认为是日本跨入近代社会,也就是所谓“脱亚入欧”的三大标志。而甲午战争的导火索则事起朝鲜半岛。 ...查看更多 甲午战争人物盘点:看看清政府高层都干了什么 时至今日,人们还对那场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记忆犹新”,这场被无数电影和教科书提及的战争以清军败北收局,并让日本人割走了台湾。大多数人只知慈禧和李鸿章抹黑了这场战争,然而除了这两人之外,清政府高层还有另一群同流合污者。 1.慈禧:哪管战争胜败生日非过不可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之时,大清帝国的“掌舵者”在做些什么?她在筹备她“六十年”一遇的大寿庆典,当黄海上炮声响起的时候,她关心的仍是如何将这个生日过得排场、体面。什么?没钱?那就从军费里挪呗! 2.光绪:难敌枕边风文盲险被委“道台” 大清国的名义元首,亿兆生民的主宰者,在慈禧太后指缝露出的一点点缝隙里,行使着自己的权力。而仅仅在甲午开战前的几个月,这位光绪皇帝就禁不住受贿宠妃的枕头风,险些将一个文盲任命为“地市级”的高官。
3.翁同龢:一力主战只为报一己私仇 两代帝师,身负光绪皇帝超乎寻常信任的“翁师傅”,一代清流领袖,在甲午战争中一力主战,博得了偌大的声名,谁能想到,这一番举动竟只是倾轧政敌李鸿章的权术,更是为了报几十年前的一桩家仇。 4.李鸿章:我的北洋海军 北洋水师从人员到装备都是李鸿章一手收拢起来,这支曾号称亚洲第一的近代化海军,寄予了李鸿章洋务自强的殷切期望,然而,老大帝国的种种痼疾,令这支海军自建立起,就注定了它悲剧的命运。 5.明治天皇:一天宁可只吃一餐也要建立一支强大海军 为了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日本的明治天皇挥起了无形的鞭子,捐出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 6.福泽谕吉:脱亚入欧只为吞噬中国 日本近代化的思想导师福泽谕吉唱出了脱亚入欧的高调,对日本影响深远。但这位深受汉文化熏陶人物的终极目标,却是彻底灭亡中国。 ...查看更多 结语 甲午战争的历史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光荣的记忆。一头大象被蚂蚁绊倒,还惹来了一群蛇虫虎豹垂涎分食,人们对于大象的虚弱、蚂蚁的阴险,总难以释怀。出于我们一贯的宣传传统,在大众中流传的解释和分析,仿佛不从这一干战争决策者中找出一两个有意、无意的“卖国贼”来,便不足解恨泄愤。然而我们应该必须去做的是从这场早已失败的战争中得到更多的镜鉴,更可以不再如百年前的先辈一般浑噩。 相关新闻阅读 揭?秘?百?卢沟桥事变探寻真相:中日两国谁开了第一枪?淞沪会战中日交战:中国军队惨败背后有何隐情?甲午战争海战后胜利的日舰为何多数遭遇噩运?甲午战争日本以少胜多 中国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甲午战争清王朝为何战败?战争开始前结局已揭晓揭秘:甲午战败后国内为何出现东渡日本留学热?日本人眼里的中国三个半军事家指的是谁?【图】揭秘甲午海战失败:官兵开战时仍嫖妓未归甲午前日军如何评估清朝战力:117万不堪一战揭秘中日甲午海战失败的真正原因 内部腐败是关康有为坐拥中日美3国美女老婆:62岁纳妾全家揭秘:二战中日本掠夺的黄金有多少?哪里去了?甲午战前英国医生在沈阳看到了哪些败象?盘点:流入日本的中国十大稀世珍宝今何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间谍案 请美干涉难逃被处决日专家:一旦开战中国将首先攻打日本一关键地点中日空军对比 结果令人吃惊解放军启用福建前线机场 中日或引爆世界大战日华媒:安倍政权为何炒作中日军机“异常接近”中日战机一月不到两次异常接近 相差仅距30米中日开战最强信号,解放军恐怖军力大批集结东南英法德三国不敢得罪中国 安倍G7闹出天大笑话日媒:美准备派B2轰炸机飞向中国本土附近!揭秘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间谍 请美干涉难逃被处决日要华遵守国际法华惊人回应!日本小动作援菲越美学者:中国在重回几百年前的盛世 崩溃论不靠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李鸿章用人唯亲抗战史上鲜为人知的战俘交换事件:日军后悔不已28名日本甲级战犯是如何选定的? 东京审判内解放军与21国的交战史:曾三胜美国两败英法日本女间谍祸害中国50年之久:大陆阿菊是谁?希特勒曾三次“调停”中日战争内幕:拉拢蒋介石甲午战争时期活动嚣张的日本间谍:伪装成和尚?九一八事变的过程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日举动历史上的今天2月13日 甲午战争李鸿章赴日议中国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日军阵亡人数多少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北洋水师甲午战争之魂历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邓世昌殉激战白村江——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交锋血战平壤: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陆上作战唐家璇回忆中日外交:我给日本外相上了一课 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报告:“大清全民腐败” 中日《联合声明》博弈内幕:为何没有“侵略”二甲午战争前12年:湘军将领建议先发制人打日本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起因:日本觊觎朝鲜已久甲午战争日本被迫应战?欧洲人揭其险恶用心揭秘: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平型关大捷简介及时间 中日平型关战斗的介绍民族的败类!盘点那些参拜过靖国神社的中国人? 相关话题 陈仓之战露粱海战钓鱼城之战曹操墓睢阳之战百越之战武昌起义战国四大名将古代十大天才名将中国十大珍宝下落之谜崖山之战中国十大灵异事件南昌起义满清十大酷刑黄巾起义大泽乡起义十大垂帘听政太后十大富婆级名妓乌台诗案唐宋八大家壬寅宫变五四运动中国女皇帝中国十大篡位皇帝辛亥革命武则天墓慈禧八大“绯闻男友”十大乱政太监移宫案金朝皇帝列表清朝格格爱新觉罗瓜尔佳氏方腊起义叶赫那拉氏陈桥兵变寒食节靖难之役泼水节上巳节万历三大征圆明园八国联军辛酉政变冬至节土木堡之变中元节重阳节孟良崮战役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