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革命卖掉大衣做路费,这是张玉珩担任道外区委书记的事情。为了开展抗日救国斗争,省委把主要力量用在组织抗日游击战争上,日常的经费极端困难,每月供给哈尔滨市委同志的经费,仅够最简单的吃住,不可能供给车费。为了给区委增加一点开辟工作的经费,张玉珩卖掉了仅有的一件棉袍和一件呢子大衣。
抗日英雄张玉珩烈士(1901年-1935年8月2日),原名张玉衡,字德铨,曾化名张振国、张敬山、杨振江。河南省信阳县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政治部主任.2015年8月24日,入选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张玉珩照片
张玉珩简历
张玉珩烈士是河南省信阳县五里店乡郝堂村(今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人。1920年考入浙江大学,1923年毕业后回信阳从事教育工作。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受组织派遣到东北工作,1930年到吉林。曾任中共汝南县委书记、辽宁台安县党的特支书记、吉林县委书记、磐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总队长、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是吉林地区党组织和磐石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1935年在珠河县与日伪军遭遇,不幸牺牲,时年34岁。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他把一颗赤诚的心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一腔热血洒在东北大地上。
张玉珩平生经历
1929年,他在辽宁台安县任党的特支书记时,叫张汝恒(张如恒)。
1930年10月,他任中共吉林县委书记时,叫张玉珩。
1932年2月以后,他在磐石中心县委任组织部长、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队长时,叫张振国。
1933年7月,在哈尔滨任中共东区(道外)区委书记时,叫张敬山(张进山)。
1935年8月,调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任政治部主任时,改姓杨,叫杨主任(杨瞎子)。
“张瞎子”牺牲50多年了。
他的真实姓名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近视眼,戴度数很大的近视眼镜,人们都习惯称他“张瞎子。”
“张瞎子”,原名张玉衡,号德铨,常用名张玉珩,河南省信阳县人。1901年生于五里店乡郝堂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因而自幼能够上学读书。他小学毕业后,考入河南省立第三(信阳)师范学校读书。五四运动前夕,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信阳,张玉珩在进步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接触新思想文化,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
1920年,张玉珩考入浙江大学,1923年初于浙大肄业回到信阳,在桑蚕学校任教员。不久,京汉铁路爆发了“二七”大罢工,信阳地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张玉珩参加宣传工作,曾把“打倒军阀吴佩孚”的标语写在火车车厢上,带到大江南北。
1929年春,张玉珩到达奉天(沈阳),同满洲省委接上关系。省委组织部考虑到张玉珩是位老党员、知识分子.有领导基层工作经验,便派他到辽宁省台安特支任书记。台安特支的党员多数是学校教员和中学学生,张玉珩的掩护职业是台安师中(师范、中学联合)学校的国文教员,十分便于开展工作。
1932年6月4日,经省委批准命名的“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亦称磐石游击队),在磐东小孤山正式成立。张玉珩被任命为总队长,杨君武任政委。这时张玉珩改名张振国,意在驰骋南满,重振国威。这支工农群众的革命武装,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教育队员不准侵扰百姓。6月10日,由队长张振国、政委杨君武署名发发布告,申明:“本军受全国反日会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活动于磐石县境,承担清除走狗,保护民众之责。决心驱逐日本强盗,收复一切失地。”并劝告群众“切勿听信走狗们的谣言,以自相惊扰”。游击队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还帮助农民干活,深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许多青年农民,铁路工人参加游击队,游击队员由开始的30余人,很快增加到50多人。当时,省委军委书记杨林正在磐石指导游击队的建设工作。鉴于部队武器不足,队员缺乏军事斗争知识和作战经验,特别是缺少有指挥才能的军事干部,杨林指示张振国、杨君武,暂时要隐蔽训练,不能轻易行动。杨林离开磐石后,游击队求战心切,张玉珩根据孙子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原则,在磐东郭家店偷袭伪军骑兵,俘敌一个班,缴获一些枪支弹药和马匹。后又设伏袭击日伪“讨伐队”,打死一些敌人,同时,还在磐东、磐北领导群众搞了十多次分粮斗争,镇压了5个恶霸地主,冲垮了地主会兵(大排队)对游击队的围攻。初战胜利,鼓舞了队员的士气,振作了游击队的声威,使日伪当局震惊,地主豪绅仇恨。但是,由于游击队四处出击到处树敌,也暴露了弱点,隐伏着危机。敌人千方百计要消灭这支抗日武装。一面派兵加紧围剿,一面散布“义勇军是高丽胡子”的谣言,挑拨游击队同人民群众,以及汉、朝两族人民的关系,并派奸细打入游击队,伺机搞破坏。所有这些情况,没有引起游击队领导人张振国、杨君武以及中心县委的警觉,没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变斗争策略。因而,没过多久,混入游击队的奸细在郭家店蛊惑部分游击队员携械叛逃,打死一些骨干队员。6月9日,又遭到地主会兵勾结土匪队的袭击,牺牲了3名队员,失掉1O支枪。政委杨君武负伤,游击队受到损失和挫折。
1933年初,省委调张玉珩到哈尔滨东区(道外区)任区委书记,化名张敬山(张进山)。“五·一”前夕,张玉珩与工人积极分子柴好等人研究“要给日本侵略者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在4月30日深夜,柴好赶着一辆马车,装成接送站的样子,在哈尔滨战前广场转了一圈,没发现有巡逻的警察,张玉珩和老杨乘势溜到伪建国纪念碑下,借着旁边小树林的掩护,搭起人梯,张玉珩迅速在碑上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八个红漆大字标语,表达了群众的抗日心声。
1935年5月,张玉珩被省委派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任政治部主任,改名杨振江,大家都称他杨主任。这年夏季,日本侵略军对三军根据地——黑龙江省珠河县(现尚志县)进行铁壁合围“大讨伐”,三军主力暂时撤离珠河县,张玉珩随同珠河中心县委书记鲍巨奎、宣传部长冯仲云、团省委巡视员韩光以及团县委的干部坚持在珠河山区斗争。
1935年8月2日,张玉珩率部到达汤原县娄家窝棚一农舍休息,正在吃午饭时,一支日本讨伐队突然从山间小路窜来与我部发生激战,在这次遭遇战中,张玉珩与两名同志被日本鬼子的枪弹击中,英勇牺牲,时年34岁。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