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4日电 7月6日,“胜利之旅”报道组来到东宁县。我们驱车爬上50公里的山路,踏访东宁县现在仅存的一名“慰安妇”。
在道河镇敬老院,我们见到了李凤云老人。
李凤云老人今年84岁,饱经沧桑的脸上刻着那段屈辱和辛酸。
李凤云老人老家在朝鲜农村,她的原名叫李寿段,在慰安所里日本人强迫她改名“西刀米”。现在的名字是她自己改的,为的是与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一刀两断。
“我在十九岁那年,妈妈病了,为了给她治病,我把自己卖了四百八十块钱。招工的人说到中国能挣到钱,开始说是唱歌跳舞。来到阿城后,其实就是日本人开的妓院。接待的全是日本人,当时我吓得就跑,抓回来差点没被打死。我在阿城干了一年多,就偷着跑回了家。妈妈听说我的遭遇,悲愤中就去世了。后来我又有了一个后妈,后妈对我不好,我实在受不了饥饿,就把自己又一次卖给了‘招工’的。我不相信自己的命运离不开卖身。可来到了东宁县石门子,就被拉到了叫‘苏苏浪’的慰安所。头午接待小兵,下午接待小官,到了晚上接待大官,大官可以住下,一天要接待二十来个人。累了也不许休息,有时达到休克为止。谁要说自己的身体不舒服,就会遭到毒打,往鼻眼里灌辣椒水,之后还得继续供他们玩弄。我们成了他们发泄的工具。”
说到这里,李凤云老人哽咽了。
“提起日本人,我扒他们的皮都不解恨,他们连禽兽都不如。那时一天就给两顿饭,吃高粱米大葱蘸盐面。很多姐妹都和我一样被关在那里。我们都吃不饱。实在饿急了,就去偷点青萝卜吃,被日本兵发现后,他们就把我们的衣服扒光,用木棍往死里打,边打边笑。我们擦干眼泪还得接客,每接待完一个,都得按照‘老板’的吩咐往自己的脸上擦一些胭脂,对下一个日本兵露笑脸。”
抗战结束后,李凤云老人才逃出苦海,住在了大川镇石门子村,后来嫁人。因为有过去的历史,丈夫一直对她不好,老人没有生育。这段屈辱史,让李凤云一生都抬不起头来做人,有泪无处洒,有苦无处诉,血和泪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道河镇政府对李凤云老人十分关心,在她66岁那年安排她住进了敬老院,吃穿有了保障。每年有人给她过生日,生病有人照顾,老人的晚年过得平静踏实。
据陪同我们采访的东宁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王玺阳介绍,日本在东宁的十个军事要地配置了四十个随军慰安所,慰安妇人数近千人,日军最多时平均一个慰安妇要面对一百三十多个日本大兵。
当我们结束采访的时候,老人把我们送出敬老院,久久地向我们挥手,然后用双手蒙住了眼睛……或许那一夜,又是老人的不眠夜。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