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日寇暴行 > 慰安妇 > 内容正文

日据时的南京中山东路:"食堂"实为慰安所
来源:现代快报   2016-11-17 10:42:01

  中山东路是南京城区最热闹、最繁华的路段之一,西起新街口广场,东至中山门,长约4000米。

  这条马路与南京人结缘已久。1929年,中山东路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奉安钟山建成通车,起初是中山大道的一部分,1930年11月,中山大道的东段被定名为中山东路。

  历经八十余年的沧桑巨变,当您行走在今天的中山东路上时,可曾想过它当年的景象?沿街都有哪些门面?又住着哪些人家?近日,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成员张智峰从大量民国资料中,整理出了民国时期中山东路的221个门牌号。这次发现,让民国时的中山东路得以部分“重现”。记者 白雁 王凡

  档案发现

  已查到的资料显示,民国中山东路最大门牌号是849号

  尽管此前有一些中山东路民国时的老照片曝光,但那都是“冰山一角”。路上到底有哪些店面,哪些人家,不得而知。张智峰此次的发现算是一次解密。

  作为文史爱好者,长年累月的研究,让张智峰手边积累了大量的民国资料。两年前,他曾经整理过民国时太平南路的门牌号(快报《发现》周刊曾作报道),“整理太平南路门牌号的时候我就发现,经过几十年,道路的变化太大了,这种变化很有意思。我们今天走在一条路上看到的景象,和当年完全不同。门牌号码提供给我们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可以穿越到过去。”张智峰说道。

  这一次,他将目标锁定中山东路。“中山东路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马路,路边有很多民国建筑,今天的军区总医院、钟山宾馆等等,都是民国时候的地标。但是更多的老建筑已经消失了,只有通过门牌来发现它过去是什么了。”

  这一次寻找民国中山东路门牌的工作,张智峰持续了整整三个月,共查阅了1932年-1949年间的70余份民国资料。目前能查阅到的门牌一共有221个。最早查阅到记录中山东路门牌号码的,是1932年《图书评论月刊》。最大门牌号为中山东路849号,记录为“广兴”,是家什么门店暂不可考,这一信息是1935年《首都电厂月刊》记载的。

  张智峰说,从民国资料中发现门牌主要是三个来源,一个是各种书刊中的广告,像很多饭店、银行的门牌,他都是在广告中发现的;另一个是旅游手册,像服装店、理发店等会记录其中;还有一个是各种职员录,他从中查到了许多住所信息。每发现一个门牌,他都记录下了资料来源,非常严谨。

  除此之外,张智峰还发现中山东路上另有43家门面被记录在民国资料之中,但未查到门牌号码。

  民国中山东路有五多:住所多、饭店多、银行多、报社多、诊所多

  从所列门牌号码看,民国时期的中山东路热闹程度可见一斑。和今天一样,民国时中山东路的路北为单号,路南为双号。自西向东,门牌号码逐渐增大。

  当时这条路上,以住宅最多,仔细算算,起码有七八十家住所,其中不乏达官贵人的,如中山东路570号是国民政府参军处典礼局书记官宋锦棠的住所,中山东路350号是当时陆军总司令部第五署署长办公室主任邓圣象的住所,中山东路306号是永平北洋水龙局管理人申长霖住所。一些知名记者的住所也在中山东路上,如中山东路39号是中央日报记者吴俊才住所,中山东路99号是中央电讯社编辑刘德源住所。

  除了住宅以外,当时的中山东路的业态更是丰富多彩,其中以饭店、银行、报社、诊所为多。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统计了一下,饭店共有30余家,除了中山东路303号中央饭店、中山东路261号大三元酒家等今天南京老百姓所熟悉的,还汇聚各地的美食,比如中山东路98号浣花川菜馆、中山东路293号广东发记(餐馆)等;银行汇集了中山东路1号中央储蓄银行、中山东路22号中南银行、中山东路28号聚兴诚银行等十家银行,可谓“金融一条街”;报社也有《中国时报》、《新革命报》等十余家。当时的中山东路,还有不少私人诊所和药店。仅从这份资料看,在34号至352号之间,就有8家诊所,3家药房。

  不止这些,其他的生活需求也能满足,汽车行、洋行、理发店、服装店、照相馆、洗染店、书局、钱庄、钟表行、电器行,应有尽有。另外,还有三座寺庙。

  此外民国时的中山东路除了是条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外,还是国民政府部分重要机关的所在地,比如中山东路462号的军政部,中山东路164号的财政部都在这条路上。

  日据时期,“食堂”实际上是慰安所

  因为门牌统计年代是从1932年到1949年,包含了南京沦陷的八年,所以一些店面的名称也显现了日据时代的特点,如中山东路82号,中野写真馆;中山东路241号,福田组酒保。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告诉《发现》周刊记者,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日本当局将南京城区中心一片最繁华的街区划为日本侨民的生活居住区与营业区,这就是所谓的“日人街”,范围北起国府路(今长江路),南到白下路,西起中正路(今中山南路),东达铁道线路(今长白街)。太平路(今太平南路)、中山东路的繁华地区就包括在内。

  经盛鸿说,在这片“日人街”区域里的房屋、商店等,是当时南京城内条件最好、价值最高的建筑。它们本都是中国居民的财产,但经过日军当局用刺刀一划,就都成了日本占领军的财产,然后再由他们分配给日本侨民使用。而原居住在这些房屋里的中国主人则被日军赶走。日人街最初以小商店为主,逐步增加了饮食店、钟表店、理发店、杂货店、旅馆等。

  在这份门牌资料中,记者发现,中山东路上的“饭店”之中,有9家叫做食堂。如中山东路2号南京食堂、106号山吉食堂、121号平井商店(食堂)、145号美津屋食堂、165号菊一食堂、203号安川商店(食堂)……食堂就是饭店吗?其实不然。

  经盛鸿说,日军攻占南京时期,在南京设立慰安所,一部分就是利用原来的饭店、旅馆,在中山东路上确实有很多家这样性质的“食堂”,一方面供吃饭饮酒作乐,另一方面以“食堂”名义提供性服务,是变相的慰安所。如此次发现的门牌资料所示,1937年《首都电厂月刊》记载,中山东路165号为皇后饭店,但1939年《南京指南》记载这里就变成了菊一食堂。

  今昔对比之

  那些耳熟能详的民国建筑

  中央饭店民国时的门牌号是303号

  中山东路75号曾是南京最高建筑

  虽然今天的中山东路与民国时期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仍然有一些老建筑,矗立在路边,见证着这条道路八十多年间的变迁。而这份门牌资料的发现,也寻找到了部分现存老地标民国时的门牌号码。

  中山东路1号,这幢民国建筑因为立于中山东路北侧的起点,毫无疑问,它一直以来都是中山东路的地标。在门牌资料中记载这里曾是中央储蓄银行、交通银行南京分行,今天为中国工商银行。这幢建筑1933年竣工,具有西方罗马古典复兴的建筑特点。

  与1号的名声在外不同,邻居中山东路3号知道的人就少些了。其实它也是一幢民国建筑,是民国时期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的旧址,建于1937年,由浙江资本家1907年在杭州创建,从1931年起在南京开设分行。今天,这里变成了中国银行。

  靠近洪武北路路口的中山东路75号,则是原中央通讯社大楼。门口由南京市政府2002年竖的挂牌上写着,这幢建筑建于1948年,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共有7层(地下一层)。更鲜为人知的是,它还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最高的建筑。如今建筑还保留着。

  今天中山东路237号的中央饭店,也是一处重要地标。1930年1月,中央饭店正式开业,是三四十年代南京少有的高档服务休闲场所,曾接待过无数风云人物。历经风雨洗礼的“中央饭店”,仍保留着当年的独特风貌。此次从门牌资料中发现,它民国时期的门牌号是303号。

  今天中山东路309号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时曾是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在门牌资料中没有提到陈列馆,但是记载了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门牌号是中山东路431号。据资料记载,1951年2月南京史料整理处成立时,就设在原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旧址,后更名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由此可见,这里民国时期的门牌号就是431号。

  “二档馆”的邻居,今天中山东路311号,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楼旧址。这份门牌资料显示,民国时,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处的门牌号是445号。由此可见,随着时光变迁,同一处建筑的门牌号码也发生了变化。

  此外,我们所熟悉的今天中山东路305号军区总医院(民国时中央医院)、307号钟山宾馆(民国时国民党励志社总社)、321号南京博物院(民国时国立中央博物院)等也是当时中山东路上的地标。不过这几个地标民国时的门牌号目前没有发现。

  今昔对比之

  那些鲜为人知的民国地标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中山东路上昔日的“地标”如今已经鲜为人知——它们有些已经消失,有些则低调地淹没于今天的繁华之中,让人们忽略了它曾经的历史。中山东路上有哪些昔日的地标?请跟随《发现》周刊记者继续寻访。

  建筑业巨子陶桂林梦断中山东路21号

  ●昔:中山东路21号2楼

  ●今:中山东路忠林坊一带

  今天的中山东路21号,是一栋有些年头的三层小楼,门牌号码显示这里又叫忠林坊。而门牌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中山东路21号是营造同业公会,堪称当时中国建筑行业的大本营,这座大本营的负责人是民国建筑界的传奇人物陶桂林。

  陶桂林出生于清朝末年,祖辈都在南通海边做渔民。12岁那年,陶桂林闯荡上海滩,学习木匠手艺。1922年,在建筑业已经磨砺一番的陶桂林,在上海挂出 “馥记营造厂”的招牌。短短几年,“馥记”就成长为颇具实力的营造厂。而让他蜚声海内外的,则是创造了仅用22月时间建造起“远东第一巨厦”上海国际饭店的奇迹。陶桂林先后在南京、广州、汉口等地开设分部,仅在南京他承包的工程就有中国银行(时中山东路263号)、中山陵(三期)、灵谷寺阵亡将士纪念塔等。

  上海沦陷后,陶桂林辗转数千里迁厂入川。抗日战争胜利后,陶桂林于1946年返回上海、南京两地,先后在上海、南京承包多处工程,南京的美军顾问团公寓(今华东饭店)即是他承建。同一年,陶桂林被推举为南京营造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入主中山东路21号;与此同时,他的馥记营造公司南京分公司,也在与同业公会相距不远的中山东路76号重新开张。1947年,陶桂林又发起组织成立中华民国营造工业同业公会联合会,并被推举为理事长。此时的陶桂林,已经年届六十,但他雄心未了、壮志不已,胸中已然绘就有关南京建设的壮阔蓝图。然而,内战打乱了陶桂林的既有计划。他多次呼吁停止内战,但终究于事无补。

  1949年2月,陶桂林离开大陆去台湾,继续经营建筑业。上世纪70年代,陶桂林退休迁居美国。

  名医张仲梁坐镇,镇春和药号生意兴隆

  ●昔:中山东路34号

  ●无存,位置在今中山东路新华书店与国贸大厦之间

  民国时期的中山东路34号,有一家远近闻名的药号,名叫镇春和。镇春和的名气,来自坐镇的中医张仲梁。他出身南京的中医世家,1929年开始在南京城开设诊所行医。张仲梁曾参加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国医考试,名列第一。

  张仲梁行医期间,经历了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那是1929年春,一场规模浩大的中西医存废之争正进入白热化的讨论。当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此外,余云岫等人还向教育部提出了“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的建议。3月初,当中医界人士了解到废止中医的议案后,非常震惊。随后,上海组织了中医界的抗争行动。抗议活动很快蔓延到了首都南京,张仲梁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开展游行请愿,受到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的接待,国民党元老陈果夫、张静江等人也纷纷表示支持国医。迫于压力,不久,行政院命令卫生部将中央卫生会议的提案撤销,并宣布3月17日为“国医节”。

  有了政府的支持,再加上张仲梁响亮的名声,可以想见,当时的中山东路34号内每天都是忙忙碌碌,要接待来自各地的病人。根据记载,张仲梁擅长内、妇、儿科。在内科杂症方面,善于取前人之长,避前人之短,融会贯通;在妇科方面,对妇女的经、带、胎、产有深刻研究:对儿科痧、痘、惊、疳四大症的规律有较完整的理解,对痧麻痘诊治有独到见解。

  如今,镇春和药号早已无迹可寻,根据门牌推断,位置应在今中山东路新华书店与国贸大厦之间。

  财神爷宋子文在铁汤池官邸招待张学良

  ●昔:中山东路164号

  ●今:中山东路128号

  今天的中山东路128号,民国时期的门牌号一度是164号,这里是国民政府的财政部所在地。财政部长因为其特殊的职权,也被戏称为“财神爷”。掌舵中山东路164号的财神爷,最为有名的要数宋子文和孔祥熙。

  据房产资料记载,民国时期财政部建筑面积10268.8平方米,共有房屋10幢425间,都由馥记营造厂承建。财政部内最主要的建筑有二幢:一幢是办公大楼,建筑面积236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建造,属于西式建筑;另一幢是位于财政部西面铁汤池的部长官邸,建筑面积739平方米,砖木结构,高三层。这幢洋楼先后是财政部长宋子文和孔祥熙的官邸。

  宋子文和张学良是好友,上世纪30年代初,张学良来南京会晤蒋介石,常常住在宋子文的铁汤池官邸。蒋介石也多次亲临铁汤池官邸看望张学良。

  当宋子文在铁汤池内叱咤风云时,他的姐夫孔祥熙正在马路对面的实业部(今中山东路145号南京全民健身中心一带)任职部长。相对于洋化而不通人情世故的宋子文,蒋介石更中意沉稳圆滑的孔祥熙。对于宋子文的“水土不服”,张学良也全看在眼里,晚年的张学良曾中肯地评价宋子文: “宋子文是洋派的,他在财政上并不成功。”“他这个用人法子完全是外国式的,并不是咱们中国的,他没人缘,孔(孔祥熙)有人缘。”

  1933年,与蒋介石屡生龃龉的宋子文辞去财政部长职务,随后,孔祥熙接任,成为中山东路164号的新主人。此后,直到1937年,孔祥熙和家人大多时间都住在铁汤池公馆。

  西华门外电厂把南京变成不夜城

  ●昔:中山东路415号

  ●今:中山东路301号

  在张智峰提供的这份门牌号码中,民国时期的中山东路415号是“首都电厂”。说起首都电厂,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南京下关的下关发电厂,为什么在这份资料上,它会出现在中山东路上?其中的渊源要追述到清末了。

  1909年6月,为保障和迎接即将到来的南洋劝业会,经两江总督张人骏批准,南京西华门外建起了“金陵电灯官厂”,主要负责供给江宁将军府与两江总督府两个衙门的晚间照明。官厂设立后,向上海西门子洋行订购了3台各为100千瓦的发电机。300千瓦机组发的电可供1.8万多盏电灯的照明,显然非常富余。为此,经张人骏同意,将官用电灯厂改为公用电灯厂,余电公开出售。金陵电灯官厂在《南洋官报》刊登装灯广告:凡官绅学士商各界,如需装电灯者,请即到电灯厂挂号,以便挨次装灯;每盏电灯安装费为大洋5元;每盏电灯每月电费为大洋一元二角;供电时间,无论冬夏迟早,每晚8个小时。

  辛亥革命爆发后,金陵电灯官厂更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1928年,南京市电灯厂由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接管,更名为建设委员会首都电厂。1933年8月,首都电厂决定南京电力全部由下关发电所供应,西华门的电厂成了一个营业所。

  记者查阅了绘制于上世纪30年代的地图,在西华门的北侧,的确有个“电灯厂”,位置相当于今天中山东路301号的熊猫集团。这个电灯厂,也就是张智峰提供的这份资料中位于中山东路415号的“首都电厂”。

  这里曾有南京最早的公共博物馆

  ●昔:明故宫五龙桥北

  ●今:午朝门公园一带

  今天的中山东路与明故宫路交叉处,有一座午朝门公园。民国时期,这里曾建起南京最早的公共博物馆。

  公共博物馆被认为具有启迪民智、改造国民的作用,因此,清末民国初,有识之士大力提倡开设公共博物馆。1915年,那时中山东路还不叫中山东路,但在这条已经成形的道路上,出现了一座公共博物馆——古物保存所。据资料记载,古物保存所位于明故宫遗址五龙桥以北,是一栋两层西式小楼。作为一所地方政府成立的博物馆,古物保存所的规模不大,藏有“金类三十余件,石类(玉附)四十余件,陶器类七十余件,杂器数件。”古物保存所还保存有不少南京地方文献,书籍分经史子集总共691 部,还有碑拓407 部。在陈列布局上,一楼数间通连,陈列巨大难移的物品,包括有方孝孺“血迹石”,其旁立着有左宗棠撰写的《血迹石碑亭记》的石碑。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古物保存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29年,中山东路贯通,明故宫被分成南北两部分。1937 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古物所内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被日军掠走。抗战结束后,政府对南京的文物进行清点和封存,但是古物保存所在战后并没有恢复。

  如今的午朝门公园内,陈列有“血迹石”和大量的石柱础。其中,或许就有古物保存所遗存下来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