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日寇暴行 > 南京大屠杀 > 内容正文

我父亲记忆中的“12·13”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文/常小梅   2020-07-04 10:16:36

 
    今天是父亲节,我们借助一位女儿的视角讲述一位父亲的故事:

  1937年12月13日,年仅9岁的他曾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和四个弟弟丧生在日军屠刀下,母亲临死前挣扎着给小弟弟喂最后一口奶,他自己则由一个大家庭的宠儿沦为孤儿。

  80多年来,他是怎样顽强地生活下来,展现生命的坚韧不拔,

  幸存者常志强的小女儿常小梅笔下的父亲的故事:

  一,幼时深受家族长辈们喜爱

  我的父亲常志强出生于1928年2月,小时候住在南京市大光路八宝前街1号。家里有十口人,分别是父亲的曾祖母、祖母、父亲、母亲、姐姐,以及四个弟弟。

  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祖父,当时在南京夫子庙靠近白鹭洲的地方开了个小杂货店。小店经营得不错,依靠它可以养活一家老小。

  父亲常志强是家中长子,很小的时候就被我祖父送去读私塾,因为父亲的悟性好,私塾先生建议祖父把我父亲送到当时的洋学堂读书,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据父亲回忆,那时候我的祖父经常把他扛在肩上,在夫子庙看杂技表演,买各种小零食吃。这是父亲童年中最为得意开心的事。因为父亲聪明乖巧,深受家族长辈们喜爱,是整个大家族的宠儿。父亲的童年原本应该这样一直幸福下去,但因为日军侵占南京,这份幸福只能定格在1937年12月13日之前。

  二,一生中至暗的一天

  1937年12月13日凌晨,南京沦陷。

  强攻中华门多日的侵华日军第六师团蜂拥而入,住在中华门附近的老百姓,成为这座城市沦陷后最早的一批受害者。

  父亲常志强回忆说:“早上日军的大炮铺天盖地向城内轰击,城内一片火海,人们向四处躲避。我的父母拖着姐弟向巷中间一个小防空洞方向逃。片刻,日本兵已经涌进巷子。”

  厄运降临了。我的祖母抱着我父亲最小的弟弟,当时,小弟弟被吓得拼命哭。我祖母就给他吃奶,让他不要哭。就在此时,一个日本兵端着刺刀,一刀戳向我祖母的胸口。顿时鲜血从我祖母胸前咕咕地流下来。日本兵将刺刀拔出,又一刺刀戳向我的祖母,祖母倒了下去。我父亲最小的弟弟被摔到了地上,哇哇大哭。那个日本兵拿起刺刀,对着他的屁股上就是一刺刀,挑起,抛出去几尺远。父亲和他另外几个弟弟吓得哭啊,喊啊。

  父亲哭着喊着跑向被日军用刺刀抛出去的小弟弟的方向。他那三个弟弟不知哪来的胆量,竟然有的抱住日军的腿,有的拽着日军的衣服,有的用嘴去咬日军。“不要戳我妈妈,不要戳我妈妈。”哭喊声一片。日本兵的刺刀无情地刺向那三个年幼的弟弟。

  当父亲将他的小弟弟抱到我祖母面前时,祖母用她无力的手拼命拽她怀里的衣服,她要给最小的孩子再吃口奶。父亲常志强回忆说,当时血泡泡太多,他赶紧对妈妈说:“妈妈我给你捂着,你坚持一会,坚持一会,会好的。”可是他的妈妈此时已不能说话,渐渐地垂下了头,眼睛也闭上了。

  父亲又去死人堆里找他的父亲。他看到我祖父屈腿跪伏在地上,父亲一边呼喊着:“爸爸,爸爸!”一边用手推了推我祖父。祖父却倒了下去。父亲发现地上有一摊血,再一看,我祖父背后的棉袍上有一个枪眼。父亲明白了,他的父亲已经丧生在日军子弹之下。

  父亲后来和幸存的姐姐辗转躲到难民区。他们后来去王府园找过他们的父母及几个弟弟遇难后的尸体,“红十字会”收尸的人说:“当时有一对母子的尸体,小孩子还趴在母亲身上吃奶,两人冻在了一起,分都分不开。”父亲哭着说:“那一定是我那可怜的母亲和小弟弟呀。”

  1937年12月13日,在父亲常志强一生中至暗的一天,一家6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瞬间被日军夺去了。

  三,几十年鲜有笑脸

  1938年的春节,父亲当年10岁,他姐姐12岁。很难想象,没有父母的生活,两个少年如何继续?

  我曾经问父亲,面对漫漫长夜,他是如何度过的?父亲告诉我说:“刚开始每晚都会痛哭,晚上,想想今天一天的事,想到伤心的事情,就会回忆起父母在世时候的幸福,就会躲在被子里大哭一场。有时白天想到了也会掉眼泪。”

  为了生计,父亲打听哪里有赚钱的小买卖。他去过机场贩卖过油条和烧饼;去南京郊县贩米,然后拿到南京城里来卖,赚取辛苦的差价钱。

  父亲从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中有幸活下来。后来,经堂叔爷爷介绍,到当时筹备建设中的中央化工厂做勤杂工。父亲从学徒开始,脚踏实地,一步步走上技术岗位,负责全厂的设备管理。几年后,娶了一个漂亮贤惠的妻子,生了四个娃。

  1961年常志强的家庭照,前排左起:小女儿、小儿子,中排左起:妻子、岳母、常志强,后排左起:大女儿、大儿子、妻堂弟

  “爷爷奶奶被日本兵杀害”,是我们当时所知道的所有关于我爷爷奶奶的故事。因为母亲不让我们兄弟姐妹打听这件事。这是我家几十年来都不敢触及的一个话题,怕引起父亲的悲伤。在我的成长中 ,父亲给我的印象是很少有笑脸的。童年的苦难,占据了他的内心。

  但是,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对我们这些孩子也非常疼爱。他会带我们到夫子庙,给哥哥买空竹,给我和姐姐买荷花灯、兔子灯,还买各种零食小吃。我们家平常做饭做菜都是我妈,但是过节的时候,父亲就登场了。他会做各种好吃的菜,比如糖醋鲑鱼、熏鱼、虾饼、腐乳肉、豆腐皮包肉……每道菜都色香味俱全,装盘也很讲究,就像艺术品。

  现在我们兄弟姐妹在生活上养成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品质,还是孩提时代受到父亲的影响。

  四,把纪念馆当成精神之家

  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父亲很想去看看,但是他却放弃了。他说:“我不想去,一到那里就会想起遍地的尸体,满眼的血腥,实在不想去回忆。”

  直到1997年,父亲在电视新闻中,看到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他愤怒了,一夜未曾合眼。第二天,他就把写好的材料送到纪念馆。“他们不是不承认吗?我活着,这就是见证。”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从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父亲得知这一消息,非常兴奋。他自己的个体记忆,南京城市的记忆,已经上升为国家记忆。

  在今天纪念馆的雕塑广场上,有一组《母亲的最后一口奶》雕塑,令人震撼:母亲倒在血泊中,挣扎着用最后一点力气去给哭叫的儿子喂奶,终于因流血不止而死去,而可怜的孩子还浑然不觉,使劲地吮吸母亲的乳汁,在寒冷的冬日里,母子俩很快冻在了一起。这尊雕塑的原型就是我的奶奶和小叔。他们的旁边还坐着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在无助地哭喊,这个孩子的原型就是我的父亲常志强。



  父亲老了,他把纪念馆作为精神之家。他经常一个人跑到纪念馆看一看。因为他的亲人们的名字就镌刻在纪念馆那面“哭墙”上。父亲一次次泪眼模糊。

  五,为了铭记开始讲述

  从1997年起,父亲常志强终于打破半个多世纪的沉默,开始向世人讲述那段让他痛彻心扉的苦难遭遇,每次都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声泪俱下。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在王府园指认当年亲人遇害现场

  2005年12月,父亲常志强去日本长崎、冈山、熊本参加证言集会与和平交流。2006年,父亲参与拍摄纪录片《南京》。他还参与拍摄了六集电视纪录片《1937·南京真相》第二集《血海金陵》、第三集《尸山记录》、第五集《为了和平》。张纯如著作中涉及14位幸存者,父亲是其中之一……2016年参与拍摄纪录片《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2017年参与拍摄《血色1937——最后10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影像》、微电影《每个人的“12·13”》……

  南京大屠杀历史已过去80多年,父亲从当年9岁的少年变成了耄耋老人。他有时很固执。有一次摄制组在纪念馆拍摄时,总编导戴波问父亲:“您有什么话要跟年轻人说?希望他们怎样?”父亲说,“这些都不用我说,他们来纪念馆看看就知道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