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日寇暴行 > 南京大屠杀 > 内容正文

南京大屠杀——来自地狱的生命之歌
来源:凤凰网历史   2018-09-13 14:20:33

                                                                     《南京难民合唱曲》

  “我们用蚕豆,做早饭,我们用蚕豆,做晚饭……”初次听到这首歌时,人们很难会把这首歌与南京大屠杀联系在一起。很难想象,在血腥恐怖的六个星期内,是谁谱写出这样一首字字无华、淡定从容的歌曲?又是谁将这首歌唱响,成为死亡之城上空唯一的旋律?南京,只要与1937年联系在一起,就必然绕不开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首歌在这个时候出现,到底是生命的绝唱?还是对命运不屈的呐喊?在朴实词曲背后,蕴藏着的又是怎样一个令人刻骨铭心、为之动容的故事?

  时光回溯到1937年,没有哪个中国人会忘记这一年日军侵华的国耻。南京,这座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都,在历经了千百年来兴衰荣辱之后,在这一年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日军的铁骑踏碎了南京人民平静的生活,当他们把冰冷的刺刀指向无辜百姓的时候,当无情的炮火将家园摧毁得支离破碎的时候,当这群野兽满脸淫笑把魔爪伸向妇女儿童的时候,安睡中的人民才从梦中惊醒,举目仓惶,四顾无言。企图逃离浩劫的人们绝望地发现,13座固守南京的城门,在中国守军浴血奋战之后,已经一一陷落。

  1937年12月13日,日军部队包围了整个南京城。根据日本华中方面军最高司令官松井石根下达“用武力迫使中国屈服”的命令,凌晨时分,日军开始血洗南京城。而在南京城内,被日军围困难民多达50万以上,他们无家可归,走投无路。在这些绝望的难民眼中,由外国人士庇护的国际安全区,是他们赖以活命的最后一个诺亚方舟。

  成千上万的难民开始涌入国际安全区。转眼间,安全区内的难民最多时达到了25万人,妇女儿童免遭日军蹂躏的达数万人,而整个安全区仅仅3.86平方公里。安全区内人头攒动、人满为患,这么多难民要吃要喝要住,少了哪一样都难以生存下去。安全区面临的困难难以想象。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岁末的南京,朔风凌厉,冰冷刺骨。面对恶劣的天气,更让人们心惊胆寒的是日军的冷酷无情。他们封锁了城内所有的粮食和煤炭,并且企图解散安全区。根据史料记载,安全区内储备的全部食品,还不够维持一个星期的时间。数十万饥肠辘辘人们陷入绝境中,他们希望得到的哪怕是一口热粥。就在这危机时刻,安全区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先生挺身而出,他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营与日军交涉,并请英、美、德等国家使馆出面,利用国际舆论的压力,迫使日军放宽了对安全区粮食的限制。让难民们振奋的是,一位国际友人捐赠出了100吨的蚕豆,而且这些蚕豆在辗转之后即将从上海运往南京。对于挨饿受冻的难民来说,这些蚕豆不仅仅是他们救命的口粮,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温暖,点燃了生存的希望。为了表达对拉贝先生和国际社会的谢意,一位美国牧师麦卡勒姆谱写了一首《南京难民合唱曲》。“我们用蚕豆做早饭,我们用蚕豆做午饭……”

  这是生命的守望,是悲怆的呐喊。在那些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南京难民合唱曲》的歌声一遍遍低回在南京上空,仿佛一股暖流,温暖着瑟瑟寒风中绝望的心,给人们带来生存的勇气和坚持的力量。

  80多年过去了,硝烟散去,歌者已逝。“我们用蚕豆做早饭,我们用蚕豆做午饭……”《南京难民合唱曲》的旋律飘过80多年的沧桑岁月,依然回荡在我们心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