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晚记者与重庆志愿者一同看望川军抗战老兵田世华。重庆大轰炸期间,田老正在重庆读书,后来投笔从戎走上抗日前线。深圳晚报记者李晶川 摄
日军野蛮轰炸后的居民区满目疮痍。资料图
日机空袭警报响起,市民争相进入防空洞。资料图
深圳晚报记者 颜鹏 李晶川
1940年,一名16岁的少年卖了两匹自家织的布,买了船票,从重庆朝天门码头登上船,顺着长江水一路向东走了。他在宜昌上了岸,并在表姐夫的介绍下参加了22集团军45军125师,后来成为了一名军医。
2015年,那个曾经16岁的少年如今已经91岁,他叫田世华。在重庆璧山的家里,田老用重庆话回忆起了重庆大轰炸和他的抗战岁月。
军队检阅时
日军炸弹从天而降
1939年5月3日早上7点13分,重庆的天亮了。随着太阳升起,缭绕在市区的雾气渐渐散去,大街小巷像往常一样繁忙。9点,汉口W机场,一阵阵刺耳的声音后地面升腾起一大片尘土,日本海军第13、14航空队共54架96式中型攻击机腾空而起,向西飞去。11点30分,已经越过三峡上空。下午1时许,重庆航空警报拉响。不久后,日军对重庆进行了无差别轰炸。
5月4日,天气依然晴好。日军的轰炸在经历了一个夜晚的宁静后继续开展。这连续两天的轰炸,造成重庆近4000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还有近5000栋建筑被毁坏。
事实上,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从1938年2月就开始了。
在田世华记忆里,日军对重庆的第一次轰炸是在他14岁的时候。那时,他们一家人居住在重庆。也不记得具体是那一天了,只记得那天的天气很好,有一个部队在沙坝那里检阅。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日军飞机向沙坝丢下了几十个炸弹,一直从沙坝炸到了刘家台。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部队退到了内河。轰炸过后,这支部队从朝天门登上了船,出川抗战去了。
这一次轰炸后,只有十来岁的田世华还没有感知到大轰炸给当重庆带来的灾难。他与其他同样懵懂的小伙伴一起去捡炸弹碎片卖钱。说到这段经历时,田世华笑了笑。不知道这笑,是不是笑当初的懵懂无知。
那时候,田世华不知道那支从朝天门登船出川抗日的川军番号。当然,他也不会预想到,两年后,他会在同一个地方登上船,出川抗日。
当时的重庆 躲空袭成一种习惯
在日军飞机轰炸重庆的那段时间里,躲空袭似乎成为了重庆人的一种习惯。
在那个年代里,意外随时可能发生。“防空警报一响,大家都跟亡命似地逃进防空洞。”田世华说,有很多来不及进入到防空洞里的人被炸得血肉模糊,有很多甚至连尸体都找不到。
田世华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很多家长都会往小孩的衣服里缝一些钱。因为大人如果被炸死,小孩将没法生活。把钱缝到衣服里,关键时刻,可以救急。那时,田世华一家在重庆织布卖。因此,他的母亲除了往他的衣服里缝一些钱之外,一遇到轰炸,还让他抱着两匹布。
田世华说,当时中国的防空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反空袭作战的用处不是很大。但是,当时的防空工程做得很好。一些重要的工厂,尤其是军工厂,在日军空袭期间也将生产车间搬进了防空洞。
据资料统计,在1937年,全重庆只有50几个防空洞,可容纳人数为1000人。到了1939年,重庆已经有951个防空洞,可容纳人数也达到了25万人。到了1942年,重庆防空洞的可容纳人数达到了45万。这意味着,遭到日军轰炸时,当时重庆一半以上的人口可以躲进防空洞。
如今,重庆依旧存留着大量的防空洞。它们中的一些,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有的成为了人们的纳凉点,还有的,甚至成为了商铺。
重庆南区路上的防空洞就成为了一间间商铺。问了好几家商铺的老板,这防空洞是不是抗战时修建的,他们都摇了摇头,表示不清楚。只是听说再过段日子这里就不会往外租了,全部都要保护起来。
日军傍晚轰炸
制造6.5隧道惨案
1941年6月5日,那时,在湖北的枣阳和宜昌,国军和日军的交战正在进行之中。作为45军125师373团3营的军医,田世华正在战场上救治伤员。战斗打得很激烈,忙碌的田世华不知道,这一天重庆正在发生些什么。
这天傍晚,日军开始对重庆进行新一轮的轰炸。在这之前,日军从来没有这么晚来过。在大家的惯性思维里,日军似乎是不会晚上过来轰炸的。事实却是,他们的确在晚上来了,并且,这一次轰炸,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这5个小时里,空袭的警报一直在响。
事先毫无准备的重庆市民疯狂涌入附近的防空洞。校场口隧道处于人口的密集区。资料显示,校场口隧道深入地下10米,总共有三个洞口供进出。整个隧道长2.5公里,宽和高都是2米,可容纳5000人。但是,这一天,匆忙涌入的人数却远远地超过了这个数字。很快,隧道里的氧气消耗殆尽。闷热、拥挤、踩踏,所有人都渴望往洞口方向挪动。五个小时的轰炸结束后,整个校场口隧道因窒息和踩踏伤亡的人数在2500人左右。从大隧道内清理出来的尸体,堆积如山。
如今,校场口隧道已经作为“重庆大轰炸隧道遗址”保护了起来。人们从这遗址前走过时,总是忍不住会向洞里面望。那表情,是肃穆;那心情,是沉重。
在所有存留下来的重庆大轰炸时期的照片中,有一张照片特别鼓舞人:在一片被轰炸过的废墟之上,一个男子在残垣上书写了“愈炸愈强”四个大字。正如这四个字说的那样,不仅重庆在轰炸中愈来愈强,那些在重庆之外抗战的将士们也是愈战愈强。田世华老人说,川军的装备虽然差,但没有怕死的。在部队里,下火线需要有军医开具的“伤票”。但是,没有一个将士因为害怕而央求他开票。
70年后,抗战的硝烟已逝。年逾90的田世华,带着一种经历了大风大浪后的淡然,安静地回忆着那段岁月。那岁月,离他很远,却又很近。
来源:深圳晚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