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这一片废墟之上、身材微胖的摄影师,名叫哈里森·福尔曼。抗日战争期间,福尔曼作为美国合众社与伦敦《泰晤士报》的代表记者来到中国,走遍疮痍满布的大江南北,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无数战火下的真实瞬间。
今年年初,福尔曼的50幅精选摄影作品在重庆湖广会馆展出。这些罕见的老照片,向世人披露了1938年-1944年期间,在侵华日军的无差别大轰炸之下,当时陪都重庆人民不为人知的生存与生活状态。
【“摩登”真是个矛盾的词,一面是车水马龙的鼓点,一面是大厦将倾的紧绷。】
对于大轰炸时期的重庆,《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曾这样描述道:
“中国在移动,宁肯逃亡也不愿屈服的中国人向西移动,这是游牧时代以后绝无仅有的景象。”
朝天门码头有组织的大批移民
19世纪末的开阜通商奠定了这座城市现代化的前奏,随着抗战后陪都身份的确立,重庆又经历了空前的人口激增。在喧嚣拥挤的街头,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文明和时尚在这里迅速汇集、传播。
充满异域风情的莫斯科饭店
绿豆汤遇上西式咖啡冰淇淋,中英文标识“洋气”十足。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重庆的城市经济文化中,吸收的不只是外来商品本身,还有商业广告的思维和形式。
圣安娜西餐厅
1941年的商区:织造厂、大药房、服装店、规整精致,现代化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
然而,与朝气蓬勃的城市现代化同期而至的,是毁灭性的大轰炸。
【小鬼子炸,我们就修。】
日军轰炸下,被损毁的建筑物和公共设施不计其数。不过,重庆人展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小鬼子炸,我们就修”的骨气。不论身份,不分男女老少,都投入到了重建家园的努力中。
修补破损的房顶
正在施工的蒸汽压路机
民工不分昼夜忙着开山裂石
当时重庆的房屋少砖石结构,多用稻草和竹木,人们用脚踩的方式将石灰和稻草搅拌,混合成石膏泥做建筑材料。
抢修电话线
军民共筑军事工程,男女齐上阵
【工厂不停!机器不停!生产不停!】
保住生产是支撑持久抗战的重要条件。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大地上的工厂也像游击队一样流动了起来。
虽然几乎90%的工厂或被日军占领或在内迁中遭遇破坏,但凭借航运和人力,13余万吨的工业设备,历经2000多公里内迁至西部大后方。一时间,重庆市内外,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在敌人看不见的地方隆隆作响。
“脚蹬岩缝嘴啃沙”的巴蜀纤夫
纤绳因巨大的摩擦力嘎嘎作响,配上回荡在峡谷间的号子,是最惊心动魄的命运歌。
制革厂搬迁到悬崖底下的防空洞,以躲避空袭
焊工忙着焊接
全心投入的纺织厂女工
【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端木蕻良《嘉陵江上》】
针对当地人用竹子和木头架起来的“捆绑房”,日军除了炸弹之外还投下了“特制”燃烧弹。如此,每次轰炸过后,市区常常淹没在一片火光之中,尤其是“五·三”、“五·四”大轰炸后,仿佛江水都被映红。
可是,悬崖边,江面上,只要有空间,山城人都能造房;只要是在中华大地,就都是家园。
山间“捆绑房”
江上临时船屋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国民教育在大轰炸中依旧坚挺。
对于战时的教育政策,曾有过两种不同声音的争辩:一种主张大学生应中断学业参军杀敌;另一种则主张抗战报国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教育,尤其是进步观念的培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因此应坚守教育,不该因战争而暂停国家的教育事业。
最终,后者的观念被政府采纳,也由此诞生了“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的前瞻性指导方针。其着眼的是未来,争取的是更加长远的民族改造与国家复兴。
大轰炸下的一隅教室,一方书桌,孩子们依旧穿着体面。
【生活的勇气有时是由一些极淡远的幸福带来的。】
战争纵然残酷,却也并非只有伤痛与血泪。危如累卵的形势中,哪怕一些些极浅极淡的生活气的点缀,或许就能成为生命延续的支点。
春节大巡游的舞龙表演
只要传统不丢,民族的精气神就在。
吹口琴的男孩与搬运钢琴的民众
只要文明的产物仍被珍惜,人性中的善意就不会被野蛮打败。
人们总是试图通过老照片与时代相连接,并带着探秘与寻找的目的。今年是重庆大轰炸发生的第80周年,福尔曼的照片“故地重游”,虽静默无言,却传递了掷地有声的力量。恰好,有一部以“重庆大轰炸”为背景创作的电影也将要在8月17日上映,试图把小人物的抗争史更加鲜活地展示给世人。
或许是受到这张照片的启发,电影《大轰炸》选择了“愈炸愈强”作为宣传语。这四个字,正代表了亡国灭种的威胁迫近时,由平民“吼出”的整个中华大地的愤怒。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