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日寇暴行 > 重庆大轰炸 > 内容正文

重庆大轰炸下的“跑警报”岁月
来源:新民晚报   2019-05-17 13:06:25

  1941年人们躲避大轰炸

  “飞机头,二两油,鹅公岭,挂红球。日本飞机丢炸弹,山城到处血长流。跑不完的警报,报不完的深仇。”当我们仔细聆听这首抗战时期在重庆流传甚广的童谣《跑警报》时,时光仿佛又回到了70多年前那段重庆大轰炸下的“跑警报”岁月。

  空袭之殇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渝后,重庆成为中国抗战之中枢——战时首都以及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了彻底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屈膝投降,日军在1938年2月~1943年8月的5年半时间里,先后出动军用飞机9000余架次空袭重庆,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无差别大轰炸”。

  1939~1941年,日军对重庆分别实施代号为“100作战”“101作战”“102作战”的空袭作战计划,其中尤以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最为惨烈。1939年5月3日下午1时起,36架日机对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重庆渝中半岛进行轮番轰炸,上百颗爆炸弹和燃烧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从两江汇合处的朝天门到中央公园两侧约2000米市区最繁华的街道成为一片火海,大火蔓延,昼夜不息。山城人民甚至来不及擦洗血泪,次日下午6时,27架日机再次来袭,都邮街、小梁子、七星岗等10余条中心街市被烧毁,大火延烧两日。国泰电影院被炸,当场炸死观众200余名;同时被炸的还有外国教会及英国、法国等各国驻华使馆,甚至连挂有纳粹党旗的德国大使馆也未能幸免。在重庆支援抗战的飞虎队陈纳德将军亲眼目睹“爆裂的竹子溅出火星,坍倾的板壁燃起大火,整座城市烈焰滚滚,一直烧到江边,1万多人被大火烧死或者呛死”。

  “五三、五四”大轰炸使得重庆整个上、下半城繁华市区尽成瓦砾,近万人倒在硝烟与炮火弥散的血泊中,造成“闹市为墟,伤亡山积”的凄凉惨状,给重庆市民造成极大的痛苦。为了记住这次空袭,重庆国民政府将日军投下第一颗炸弹的道路命名为“五四路”。

  事实上,日机的空袭除直接炸死、炸伤市民外,间接伤亡更是不计其数。1941年6月5日深夜,日机夜袭重庆,仅能容纳四五千人的较场口防空隧道挤进了1万余人。简陋的设施与混乱的管理造成数千市民在极度拥挤与缺氧中伤亡,酿成了震惊中外的重庆较场口防空隧道大惨案(又名“六·五惨案”),给山城留下了永久的伤痛。另外,长期的空袭轰炸还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使得战时重庆成为“三多”城市,即垃圾多、污水粪便多、老鼠多。这种恶劣的市容环境导致一些传染性疾病如霍乱、痢疾、天花、流行性脑炎等十分流行,大批市民因染病而丧生。

  挂红球,“跑警报”

  相对于大轰炸直接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跑警报”更是给重庆市民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苦痛。每当日机来袭,市区防空警报随即拉响,市民纷纷躲避,形成了独特的“跑警报”生活。在重庆大轰炸的5年多时间里,“跑警报”已经成为战时重庆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谣中的“红球”就是战时重庆“跑警报”生活的特定产物。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防空警报经常无法用电,防空人员遂采取高处悬挂红球的办法进行示警。挂一枚表示预行警报,再串一枚即为警报,此时市民要紧急避入防空洞穴;当串上第三枚时就是紧急警报,这时候行人不准在路上走动。红球一般为绢质材料,约两米长,圆形,可折叠;如果是夜间空袭示警,则内悬“马灯”照明。红球台一般分设于市郊和市内制高点,至今重庆还留有“红球坝”地名(即现在的文化宫后门),可见影响之深远。

  与红球相对应的还有另一个悬挂示警物——“绿球”。挂上绿球表示敌机轰炸后已远离市区一定范围,而另一批敌机还在防空圈边缘,进入市区轰炸尚需一定时间。趁这段时间,市民可以走出防空洞放放风,呼吸新鲜空气。

  防空洞是重庆市民“跑警报”的主要避难所,但却有着高低贵贱之分。政府高官显贵专用的防空洞设备先进、清洁卫生、安全舒适;一般百姓的防空洞则陈设简陋、油灯照明,无通风设施,且洞内潮湿肮脏、空气浑浊,人多就难以喘气。对此,亲身经历的人深有体会:进入十八梯的防空洞后,“漆黑一片,里面早已坐满人。宪兵拉着我向里面硬挤,踏在别人身上,两边的人把我推来推去,最后跌坐在人堆之中,那滋味可想而知。一小时后出洞,阳光刺目,好一阵才能适应”。即便如此,浑浊的防空洞依旧不能满足市民亟需,经常人满为患。

  “跑警报”下的市民生活

  “跑警报”给重庆市民带来了极大的战争恐慌和心理压力。尤其在大轰炸的初期,由于市民尚不清楚日机空袭的规律和大轰炸的后果,对于“跑警报”也没有经验,在心理上没有把握,自然容易慌乱。1938年2月18日,日机首次空袭重庆市郊广阳坝,尚无心理准备的重庆市民立即“大起恐慌”。一些愚昧的市民“不分皂白地笃诚崇拜和跪拜菩萨”;甚至“请着和尚,一天香烟缭绕,青灯红磬地供奉着”一口石钟;在朝天门做法,祈求神灵庇佑重庆市区免遭空袭。

  但神灵显然无法阻止日机进行空袭。1939~1941年是重庆大轰炸的高峰时期,也是重庆市民“跑警报”最为频繁的时期。1941年的8月8日~16日,重庆上空曾经连续7天7夜、不超过6小时间歇地鸣响防空警报。频繁的“跑警报”使大家在血与火的磨练中逐渐战胜恐慌、坚强起来。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是一个苦中作乐的年代”;“听到警报就赶快跑进防空洞,警报消除,人们就跑回家,把房子修修补补,该工作的继续工作,该读书的继续读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跑警报”生活大大激发了全体市民同仇敌忾的士气,拉近了原本各自为谋的距离。共同的命运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一己的得失计较消融在对群体共同的前途命运的关怀上。

  硝烟尘尽,岁月已寂。自1998年起,重庆每年都会鸣响防空警报悼念大轰炸中的遇难同胞,铭记那段特殊的“跑警报”岁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