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全球的主要盐类资源多来自于海洋,但一个国家的盐产量是和多种要素密切相关的。一些拥有广阔领海的国家,产盐量却不是很高,这种国家的典型代表就是日本。与我们的传统印象不同,日本虽然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但是日本的盐业资源曾经极度缺乏。
在二战期间,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日本的战争机器,给军工生产拖了严重的后腿。也让当时的日本在占领中国沿海之后,竭尽全力的攫取盐业资源。
稀缺的产量与高涨的需求
盐业资源的开发需要高蒸发量的气候,要有专门的旱季,还要求海滩和沿岸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良好。日本由于气候较为湿润,降水量较大,相对蒸发量较小,本土的优良盐场数量也较小。
同时由于日本的地形较为崎岖,缺乏适合做盐场的平整滩涂类型的地貌,盐类的自给率始终不高。1937年时,日本的本土盐产量只能满足本国四分之一的产量,另外四分之三都要依仗国外进口,而与之相邻的中国国民政府依旧奉行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盐业专营政策,日本想要从官方渠道海量获取中国盐可行性显然是不高的。
1937年时,日本的本土盐产量只能满足本国四分之一的产量,另外四分之三都要依仗国外进口,而与之相邻的中国国民政府依旧奉行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盐业专营政策,让日本无从进口。
日本的盐业需求在近代迅速膨胀,一方面是由于日本近代人口的大量膨胀,带来大量的食盐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工业化的开展,对于重要工业原料的工业盐的需求膨胀。盐是化学工业、染料工业、冶金工业、建材工业、机械工业、石油工业的重要原料,对国防和尖端技术都有重要意义,因而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立刻对华进行了大规模盐业掠夺。
设置盐业机构,疯狂掠夺资源
由于日本侵略中国沿海地区,因而中国的传统海盐产地纷纷落入敌手。日本在沦陷区设置具有殖民地性质的盐务管理机构,日本对中国盐务的不断蚕食与控制。
其实早在一战时,日本就开始将青岛盐输日,此后逐步控制了东北华北的海盐产地,在东北和华北的占领区废除食盐专卖制度,直接改为军管,并于1936年10月召开日本内外两地盐务关系协议会。
1937年全面侵华之后,日本也开始加大对新占领的华北山东盐矿的控制力度,没收中国盐业企业,交由“军管”;没收存盐,强行征收“军用盐”;在华设立日本的盐业公司;并对沦陷区输送到日本的盐征收极低的税率。
在盐务机构的设置中充分发挥了伪政权的作用,如伪满洲国经济部下设专卖总局,推行盐务专卖;伪华北政务委员会财务总署下辖盐务管理局,管理产销地区的盐务;汪伪政府下辖盐务署,下设盐务管理局。这些机构成为了日本侵略者对于中国经济进行剥削的途径与手段,让大量的中国财富从中流失。
沦陷区具有垄断性质的盐业公司。日本不仅利用现有的盐业政策和盐业机构来打压盘剥,还进一步的在中国各地区成立盐业公司,进一步的与中国盐商争利,例如满洲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盐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盐业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还有其他的小公司如华中通源公司、华南崇泰公司、松江奉贤合作社等。这些企业一开始都是完全为日本占领军和日本国内服务的,因而这些企业在抗战胜利之后,都成为了国民政府的重点“接收对象”。
转嫁盐荒,百姓遭殃
沦陷区盐产量的增加与销盐配给制和盐荒的出现。由于沦陷区的经济始终处于过度掠夺的状态,因而沦陷区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盐荒,而这种盐荒又是与中国产盐数量节节上升的情况相呼应的,中国的盐工和盐业资源遭到的剥削之惨,可见一斑。
日本八年时间内累计掠夺中国盐与盐税21亿元法币,这是按照法币贬值前的价格计算的,对于当时的政府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这些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日本的战争机器之中,给日军的侵略活动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支持。
日本在盐业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特别重视利用伪政权的力量来开展资源普查和开发,由于伪政权的盐业机构中混入了大量的旧盐商和旧商人,因而这些既得利益者也就尽心竭力的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服务。
但是日本并没有将盐业问题完全撒手放给中国人操持,伪满洲国的盐务部门都是由日本人担任次长,华中地区的盐务署也要先征求本地区的经济顾问的意见。
有趣的是,伪政府的盐政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日本机构与集团分别代表不同的日本财阀的利益,而且中国各地军阀混战,政客盐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利害冲突,凡此种种,均应当引发我们的深思。
日本对华盐业掠夺的双重影响
由于日本对于盐业资源有着迫切需求,因而在日本的大力推动之下一些荒废地区的盐矿得以开发利用,新盐矿得以开发,使得盐产量大量增加,制盐技术有所改进。同时由于大量盐运输到朝鲜和日本,使得盐的贸易兴盛,尤其是盐的外贸兴盛。
当然,这些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掩盖日本对中国盐业资源的暴力掠夺。在抗战期间,这种掠夺造成了盐业资源和劳动力的极大浪费,由于日本盐业企业的恶性竞争,致使中国盐商大量破产,劳工大量死亡,还导致了沦陷区常年盐荒,对沦陷区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打击巨大。
日本在华征收大量盐税,为侵略势力牟取暴利,成为日本维持占领的重要资金来源。总体上看,依旧是弊大于利。
当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盐国,中国的盐业资源在世界上也是比较领先的,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政府的长期官营政策,致使盐政背后的弊端丛生,抗战时期的沦陷区给中国盐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是也提升了盐产业的生产力,促进了未来新中国的盐业进步。
日占时期还彻底让西方势力从中国的盐业中得以逐出,在抗战胜利之后逐渐走向了独立自主的盐政道路,而这其中所走过的弯路与教训,也值得今天的中国经济工作者和其他行业的工作者所铭记。
参考文献
1.丁长青:《中国盐业史(近代当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
2.钟长永:《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盐业的劫掠》,《盐业史研究》,2000年第4期
3.刘大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山东产业开发计划》,《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曲惠新:《沦陷期的东北盐业》,《盐业史研究》,1992年第2期
5.潘健:《抗战时期华中日伪的矛盾分析—以盐务为例》,《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2期
6.张立杰:《抗战时期中国盐业产销概况研究》,《盐业史研究》,2015年第3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