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竹庭,八路军高级指挥员。1912年生,江西广昌人。1927年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独立二团任政治交通员。1929年任该团下属一个大队的政治委员、此后,担任红三军团七师特务团和一团政治委员。在著名的雪山峒、猫嘴峰等守备战中,率领红一团指战员打退了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敌人,创造了战时政治工作经验,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顽强守备团”光荣称号。1932年,调任红一方面军一师十九团政委,在第四次反“围剿”的鸡公山战斗中,因率部歼敌有功,中央军委授予二等奖章。1934年长征时,担任先头部队红一方面军二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1936年6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任红四军政治部副主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为了打好这一仗,他在全团大会上作了令人鼓舞的战斗动员:“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人民的子弟兵,要有中国人的骨气。要消灭日本法西斯,打出八路军的威风,为中华民族雪耻,为受苦受难的同胞报仇!”从而激发了指战员高昂的战斗热情,为夺取作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随后同杨勇等到晋东南扩军近3000人,成立第343旅补充团,任政治委员。1938年10月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与纵队司令员萧华一起,参加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部队分散开展活动。他率政治部和部分武装活动在阳信、惠民、商河一带,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开辟了冀鲁边区根据地,建立了两个行署和15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他亲自兼任边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并为学员讲授《论持久战》等课程。期间领导创办了《挺进报》、《挺进月刊》,指导边区党委创办了《烽火报》。1939年秋,符竹庭随部队转入鲁西,开辟了鲁西抗日根据地。1939年底起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兼115师独立旅政治部主任、教导2旅政治委员。1941年春,和旅长曾国华率部率部进入滨海地区,3月下旬参与指挥青口战斗,歼灭日伪军千余人,拔除敌据点十余处,解放沿海大片地区。翌年发动海陵战役,一周之内,克敌据点16处,歼敌近千人,打开了滨海区的局面。同时组织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为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1943年1月,为配合苏鲁边区反“扫荡”,同旅长曾国华指挥教导2旅及地方武装采取“翻边战术”,袭击敌伪据点郯城,在我猛烈打击下,日伪军千余人缴械投降,日军指挥官多田幸雄被生俘,促进了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同年3月,任中共滨海区委书记兼滨海军区政治委员,参加指挥赣榆战斗,符竹庭和司令员陈士榘率部攻克赣榆城,俘虏伪和平建国军七十一旅旅长李亚藩以下1600余人。11月26日战斗结束后,他骑马去六团驻地检查战俘处理情况,遭日军伏击受重伤,抢救无效牺牲。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赞扬符竹庭是一名军事上、政治上都比较强,有能力的优秀干部。符竹庭牺牲后,遗体安葬于赣榆县抗日山(马鞍山)烈士陵园。为纪念符竹庭,1945年至195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曾将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赣榆人民创作了题为《纪念符竹庭》的颂歌,以纪念和缅怀这位为国捐躯的八路军优秀将领。
唐亮原名唐昌贤,别名唐昌明。1910年6月13日生于湖南浏阳永和市火石岭。幼时由宗祠资助读过几年书。11岁时到浏阳县城一家纸爆作坊当学徒。1926年秋起先后参加“青年工人俱乐部”和工人纠察队,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马日事变”后,返回家乡参加农民协会,曾任农民赤卫队小队长、乡苏维埃政府宣传文化委员,参加过攻打永和市和浏阳城的战斗。1930年8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在红3军团第8军第2师任党委秘书。1931年起任红2师6团1连政治委员、7团党总支书记、师直属政治处主任、6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在战斗中多次负伤。1934年10月任红3军团随营学校党总支书记,随部参加长征。到陕北后,先后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政治部组织科长,随军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37年底任第115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1939年起任第344旅政治部副主任、第2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教导第4旅兼湖西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湖西地委书记,领导湖西区军民坚持抗战,同日伪军进行艰苦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1944年秋任山东滨海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共滨海区委书记。在莒县战斗中,曾成功争取伪保安大队反正,尔后里应外合攻占县城,并解放莒县全境,使滨海、鲁中两根据地连成一片。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副主任、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的组织领导和战时政治工作,在鼓舞部队士气、开展诉苦教育和立功运动、教育改造俘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7年1月主持制定了《山东野战军关于处理俘虏官兵的决定》,规定各部队对被俘国民党军要经过短期的审查和教育后,才能补充部队。后又根据兵员补充要求的时限紧、数量大等情况,对俘虏兵改为随俘、随补、随教和在实战中锻炼考验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部队兵员的来源。同年与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一起指挥华野西线兵团(陈唐兵团)转战鲁西南,协同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1947年9月参与指挥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有力地策应了华野内线兵团的胶东保卫战和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行动。1948年3月,为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并掩护刘邓大军休整,与陈士榘指挥4个纵队发起洛阳战役,歼敌2万余人,巩固和扩大了豫西解放区,并取得攻克坚固设防城市的宝贵经验。6月参与指挥开封战役,全歼守敌3万人,并为城市接管工作积累了初步经验。1948年9月济南战役时,提出“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响亮口号。1949年9月起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书记。1950年8月任中共华东军区党委第三书记,主持军区日常工作,参与领导全区剿匪、战备建设和华东军区海军、空军、防空军、公安军和装甲兵的组建工作。1952年10月起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军区副政治委员、党委第二书记。1955年4月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1964年1月因病离职休养。1972年重新工作,任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1977年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后改任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军委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1月20日病逝于北京。
万毅,满族,原名万允和,字倾波,1907年8月8日生于辽宁省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区)。早年曾在大连市钱庄当店员,后在奉天省财政厅当雇员。1925年春考入东北军陆军军士教导队(队长是张学良)学习,1926年起任副官处少尉副官、沈阳北大营军械官。1929年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1930年毕业。东北易帜,张学良就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随同去南京,任少校团副、少校营长、中校团副。1935年任东北军3旅7团代团长。不久,被任命为联络参谋。1936年1月起任东北军第109师第627团中校团长(当时29岁,是东北军最年轻的团长),同年加入抗日同志会,11月参加革命工作,任第627团的抗日青年团荣誉团长,支持和掩护中共党员在该团秘密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西安事变”中,万毅率部向渭南前线开进,准备抵御国民党进攻西安的军队。后因发表“张学良把蒋介石扣留,又亲自送回去,他这个事情做得不对,未免太重义气了”的言论,被缪澄流扣押,1937年2月被反动势力逮捕入狱。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获释后任东北军第57军(军长缪澄流)第112师第672团上校团长,曾参加南京保卫战,全团战没,只身幸免。1938年1月任东北军第112师第334旅第667团上校团长。同年3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1940年初任东北军第57军第111师第333旅代旅长。同年9月与师长常恩多(是位具有爱国心和十分同情共产党的领导人)发动针对与日军勾结的57军军长缪澄流的“九·二二”锄奸运动,将反共和勾结日军的军长缪澄流赶出部队。1941年2月17日被东北军中的反动分子逮捕,关在鲁苏战区监狱。1942年8月在蒋介石密令处决的前夕,从监禁地逃出,进入滨海抗日民主根据地,找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指示,旋即被派回东北军,组织领导、改造脱离脱离反动派控制的第111师官兵,与反共顽固派进行斗争,任新111师副师长、师长。1944年10月20日,奉山东军区命令,新111师改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任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支队长。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此时,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仅仅几年时间)。同年9月奉命率东北挺进纵队2支队(由胶东军区特务营和滨海、鲁中军区3个连组成,有1200人,万毅任纵队司令员)进军东北。同年10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山东军区东北挺进纵队司令员(至1946年1月)。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任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员会委员、吉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46年1月至7月任中共吉辽省委员会领导成员。1月至8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吉辽(辽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到1945年底,东北挺进纵队发展到14000人,整编为第7纵队)司令员。2月至5月任中共吉辽省委员会辽北分省委员会委员、吉辽(辽满)军区辽北军区司令员。5月至7月任中共吉辽省委员会辽北省分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至1947年5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务委员、吉林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和东北联军第7纵队部分部队,在吉林敦化地区合编组成,以第7纵队领导机关为其领导机关)司令员(李作鹏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梁兴初任副司令员,周赤萍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7年5月至12月改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名将李天佑出任第1纵队司令员),8月至12月任党委书记。1946年8月至10月任东北各省(市)行政联合办事处行政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至1949年8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1948年1月至3月任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3月至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辽东军区独立1、2、3师组建)司令员、党委书记。同年11月至1949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42军(第5纵队改称)首任军长、党委书记。参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攻占四平、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等战役战斗。1949年4月至12月任第四野战军(同年4月起兼华中军区)特种兵司令员、党委书记。1949年5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至1951年10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党委书记(至1950年5月)。1950年4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5月至10月任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司令员、党委书记。1950年10月至1952年7月任中国人民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副司令员兼东北边防军炮兵主任(至1951年2月),1950年12月至1951年5月任炮兵党委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种兵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员,率部参加了第一、二次战役。1951年4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同月至1952年7月兼任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党委书记。1952年8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3年9月至1959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1954年4月至1959年9月任部党委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获得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58年5月任国防部第五部部长,负责领导特种部队的组建工作。9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参与核试验场的空中勘察选址工作,并向中央军委领导呈送核试验场编制草案获得批准。1959年4月至11月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5月至11月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机关党委书记。同年9月庐山会议后因受彭德怀错案株连,被撤销党内外职务(1979年平反)。1960年4月被迫离开部队,下放陕西劳动,5月起任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60年11月至1966年3月任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1966年3月起任陕西省农林厅副厅长。“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1967年11月至1973年11月被关押6年,患青光眼得不到治疗,1969年左眼失明,1973年11月被释放,右眼视力仅为0.08。1977年10月至1982年任中国人民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顾问。1978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9年11月至1980年11月中国人民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为其平反,恢复名誉。1982年9月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5年9月辞去中顾委委员职务。1985年7月起按正大军区职待遇。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97年10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著有《在庐山会议上》。
刘兴元 1908年10月10日生于山东省莒南县朱楼乡刘家东山一个中等富裕的农民家庭。6岁入私塾,11岁上小学。1925年到青岛沧口一纺纱厂当养成工,后转到杂货商店当学徒。1928年底考入冯玉祥部学兵团当兵,后到国民党孙传芳部第47师营部、旅部当文书。1931年5月第47师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二次“围剿”时被红军打败,溃散中毅然参加红军,被分配到红军第4医院当文书。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军第4医院政治处秘书兼俱乐部主任,军委后方办事处文印科科长,红军医院政治部巡视员,总卫生部秘书、组织科科长兼青年科长、总务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两个方面军卫生部合并,任卫生部总务处处长,后改任组织科科长。到达陕北后,于1937年1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卫生部政治处副主任、主任,第115师工兵营政治委员、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汾离公路三战三捷和同蒲路破袭战。1940年1月后任第115师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东进支队政治部主任、教导第5旅政治部主任,参与建立鲁南抗日民主政权和发展抗日武装。1943年3月起任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山东军区第2师政治委员。参与指挥赣榆城战斗和强攻临沂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部挺进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四平保卫战和新站、拉法战斗。1946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第2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四平保卫战。1947年秋任东北民主联军轮训师团干部的“上干队”政治委员。1948年底起任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政治委员、第42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辽沈、平津、安新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党委秘书长,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3月后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1968年2月起兼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72年3月后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军事学院政治委员。1978年11月中央军委免去其军事学院政治委员职务。1984年8月被撤销军事学院政治委员职务,按副大军区职待遇退休安置。是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8月14日在北京去世。
赖可可,1911年生,广东大埔枫朗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1方面军团长。1934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后任八路军115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副政委和政委,华东军区军政干校政委。建国后,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副书记。1961年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1965年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1968年任浙江省革委会副主任。1970年任中共浙江省核心小组副组长、浙江省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浙江省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1979年被撤销一切职务。1987年被开除党籍。1987年2月17日在杭州逝世。
蔡长风,1910年生,江西吉水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12军36师军需处股长,红1军团2师5团供给处主任、师供给处处长。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团供给处主任,后方留守处主任,教导第5旅供给部部长,新四军独立旅供给部部长,滨海军区后勤部部长。参加了平型关、广阳、胶县、程道口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山东野战军供给部部长,华东野战军供给部部长,华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鲁南、鲁中、莱芜、孟良崮、临驹、南麻、泰安、济南、许昌、洛阳、开封、淮海、渡江、南京、上海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0兵团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部长。1956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解放军海军财务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海军后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衍。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1月28日在北京逝世。
王力生,1914年生,江西省吉安县人。原名王叙坤。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二军独立第四师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六团连政治指导员,第六团政治处敌工干事,第四团总支书记,第二师组织科长、四团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组织干事,三四三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五支队政治委员兼鲁北支队支队长,鲁西军区运河支队政治委员兼太西军分区司令员,一一五师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二旅政治委员,山东军区滨海独立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辽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安东军区司令员,辽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预备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东军区一七一师师长、军区副司令员,志愿军第六十八军副军长,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9年1月25日逝世。
黎有章,1915年生,江西吉安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独立1团排长,红军学校第4团机枪连副连长、连长,特科学校机枪营营长、干部团特务连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任陕北红军大学特科团副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队长、支队长,抗大一分校大队长,滨海军区第1军分区参谋长,第1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滨北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13纵参谋长,31军参谋长。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参谋长、副军长,兵团副参谋长,福建军区军区参谋长和福州军区参谋长等职。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8年6月23日在上海病逝。
王众音,1915年10月出生,四川内江人。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7月赴日本留学,1937年2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先后任“留日学生联合会”、上海“留日学生抗日救亡会”常务理事,山西临汾县委书记,鲁东南、滨海及滨北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山东大学党委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山东省委文化教育部部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省委党校校长,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兼省文联主席,省政协副主席,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党的十二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是党的十三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12月30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0岁。
刘西元原名刘熙元,曾用名刘东元。1917年2月26日生于江西省吉安县(今为市)桐坪乡社上村贫苦农民家庭。曾入私塾两年。12岁起独自到吉安县城谋生,先后在布店、杂货店、烟店学徒。1930年10月红一方面军攻克吉安后,参加学徒工会,后随红军撤离吉安。1931年1月参加工农红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红军学校政治部、红一方面军直属队、红3军团第6师任青年干事,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直属队总支书记。1936年参加东征战役后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曾任“红大”俱乐部主任。1937年4月调任红4师第12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686团3营教导员,参加了平型关、午城、井沟等战斗。1939年任686团政治委员,随115师主力由晋西进至鲁西,曾率部首战樊坝。1940年任鲁南支队政治委员,教导2旅6团政治委员,参加开辟北起胶济铁路、南抵陇海铁路、西至沂河、东至黄海边的滨海抗日根据地。在郯城战役中,所部6团8连获“郯城模范连”荣誉称号。1943年起任滨海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山东军区第1师政治部主任。率部先后参加陆房突围、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山东军区1944年和1945年对日、伪军攻势作战和大反攻等大小上百次战役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受命开辟通化地区,任中共通化地委书记兼辽东人民自治军通化支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通化保安司令部司令员。1946年初,指挥所部平息当地反动武装叛乱,迅速打开建设根据地局面,部队由千余人发展到八九千人。同年7月,部队改编为辽东军区独立2师,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后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人民解放军第40军副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东北1947年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等战役。1949年3月调任第47军副政治委员,在第四野战军编成内进军中南。衡宝战役后,随第二野战军参加西南战役、解放重庆等。新中国成立后任第38军政治委员。指挥所部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政治委员。第二次战役中与军长梁兴初指挥所部歼德川南朝鲜军1个师大部,继令一部先敌占领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对战役西线作战胜利起了关键作用,第38军由此赢得“万岁军”之美誉。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52年回国后,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1956年起调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并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主席,世界青年联合会副主席。1964年重返部队,任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起任兰州军区、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1983年12月离职休养。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7月14日在南京逝世。
覃士冕,壮族。1914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人。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7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红3军团第5师13团特派员,红3军团保卫局侦察科科员,第4师12团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股长,八路军教导第5旅13团政治委员,滨海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经2军分区司令员,警备第11旅政治委员,滨海警备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9月任广西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56年任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员,1957年任广西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63年任广州军区工程兵政治委员,1965年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1969年离职休养,住进了桂林干部休养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9月27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67岁。
罗华生,19lO年生,湖南湘潭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加入安源煤矿工会,参加过工人暴动,任工人纠察队队长。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彭杨步兵学校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二师四团政治委员、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大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独立旅政治委员,山东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师师长,松江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七师师长,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一五二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兼南宁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第四航空学校副校长,铁道公安部队司令员,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防空军高炮指挥部司令员,铁道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九大”代表。因病于1991年9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谷牧,本名刘家语,男,汉族,1914年9月生。山东省荣成市宁津镇东墩村人。早年在山东省立第七(文登)乡村师范读书。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相当于大学文化。早年曾在山东省立第七(文登)乡村师范学校读书,后曾任文登乡师中共支部书记。1934年到北平,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工作,是北平左联负责人之一。1936年被派到张学良的东北军,从事兵运工作。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东北军六十七军一O七师工作。1938年3月被中共中央长江局派往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在万毅任团长的六六七团工作,发展万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主持一一二师中共工作委员会工作,担任中共东北军第一一二师工委书记。1940年撤出东北军,进入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秘书主任、统战部长。1943年起,兼任一一五师即山东军区政治部统战部长。1944年秋至1946年任中共滨海第二地委书记兼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参加巩固和发展滨海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起任中共滨海直属地委书记兼滨海军分区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1948年起任中共新海连特委书记兼新海连警备区政委,鲁中南区党委副书记兼鲁中南军区第一副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至1952年2月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济南市市长,济南警备区政治委员,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三届协商委员会主席。1952年2月调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至1953年3月),1952年12月至1954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副书记,1954年10月至12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53年7月至1954年11月任上海市工业生产工作委员会书记。1953年9月至1954年1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业部部长。1954年11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委员。1954年11月至1956年8月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55年起)。1955年4月至1959年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7月至1965年3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59年5月起)、党组副书记(1960年10月起),1964年8月至1965年3月兼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政治部主任。1965年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委员会主任委员。1965年4月至1968年2月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3年3月至1980年12月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73年5月至1979年3月兼国家计划委员会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75年1月至1982年5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前期曾兼国家建委主任、党组书记,1979年8月后曾兼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国家对外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79年3月至1983年11月兼任基建工程兵政治委员、基建工程兵临时党委、党委第一书记。1979年3月至1981年3月兼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82年5月至1988年4月任国务委员。1980年2月至1985年9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同月起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党组成员。1993年不再担任全国政协领导职务。是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任职至十二届五中全会)。于2009年11月6日14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田海山,1909年生,原名唐书春,曾用名唐玉清、居众,1909年1月出生在山东省德州市大于庄。自幼读书,1925年考入济南东鲁中学,1929年考入山东省立东昌第三师范学校。1932年毕业后,利用到各地参观的机会,在济南找到地下党员刘特夫。他放弃回家乡当小学教员的打算,决定在济南从事革命工作。同年秋,济南反帝大同盟重新组织建立,恢复活动,由他和姚仲明等人负责。1932年9月,由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张北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干事,先后在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和第二职业学校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并分别建立了党支部。1933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等机关遭敌破坏,临时省委旋即建立,他任组织部干事。同年7月,中共山东临时省委又遭敌破坏,他被捕入狱。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经我党的积极斗争,才被释放。他和难友刘庆珊等经组织介绍,奔赴延安学习。1938年5月学习结业,被分配到陕北公校分校政治部任组织科副科长、干部队政委。1939年9月,入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并任总支委员。同年12月结业,调中央组织部任干部科干事、股长。1941年10月,来山东工作,任干部队的支部书记。1942年底,到达山东分局所在地,后被分配到渤海区党委,任组织部部长。1943年3月,任中共莒南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在组织大生产运动、整党、参军、双减复查运动中做出了优异成绩,受到山东分局的表扬。1944年6月,任滨中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滨南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华东局组织部干部科科长。1947年5月,任渤海区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9年6月,渤海二地委改称渤海区泺北地委,仍任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后任渤海区党委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中共中央第四中级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第一届山东省委委员,山东省委党校党委书记、副校长,平原县王大卦公社党委副书记,山东省行政干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7年11月,任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979年春,任山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79年12月至1985年,任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和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1985年离休。离休后继续关心党的事业,积极为各地党史部门提供史料。
王振乾,1914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曾用名王维平。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东北军第57军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科长,东北军第111师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政治部副主任,辽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50军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往第四野战军军政治委员,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国防科委第六研究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5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
贺龙,1896年3月22日生,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人。原名文常,字云卿。贫苦农民家庭出身。读过私塾,后失学。1909年开始赶骡子做生意。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初,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湘西暴动失利后,3 月中,手持菜刀带领21人夜袭芭茅溪盐局,缴枪18支,建立民军,任湘西护国军第一梯团第二营营长。1917年秋与队伍失散后,年底与同伴手持菜刀夺取官兵的枪支,扩大武装,建立队伍,任湘西援鄂民军第一路所属游击司令。1920年10月起任湘西靖国军第三梯团团长。1923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四川讨贼军第一混成旅旅长。1925年起任川军第一师师长、澧州镇守使。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六师师长兼湘西镇守使。8月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1927年春起任独立第十五师师长。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8月参加南昌八一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月至10月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参谋团委员、代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兼第二十军军长。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受中共中央派遣回到湘鄂西地区,组织革命武装。1928年初,任中共湘西北特委委员,与周逸群一起领导监利、石首、华容等县的农民暴动。3月至7月任湘西北工农革命军(又称湘鄂边工农革命军)领导人。7月至11月任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书记,8月起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同年11月至1930年7月任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红四军军长。1930年7月至1931年3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总指挥、前委委员,兼任红二军军长(至1930年9月)、军党委委员。1930年7月起任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常务委员。同年9月至1931年5月任中共湘鄂西特别委员会常委、湘鄂西军事委员会委员、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团成员。1930年10月起任苏维埃区域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年1月至1934年1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年3月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红三军军长(至1934年10月)。同年6月至1932年10月任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团成员。1931年10月至1932年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年11月和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1932年1月至10月任中共湘鄂西省委委员。同年10月至1934年 10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湘鄂西分局委员。1933年3月至1934年3月任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4年3月至1936年2月任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主席。1934年7月任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至1935年11月任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总指挥、红二军团军团长(至1936 年7月)。1934年11月至1936年2月任湘鄂川黔军区司令员、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员。1935年2月至1936年7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主席。1935年7月至10月兼任红军学校第六分校政治委员。11月率部长征。1936年2月至3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共川滇黔省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至1937年8月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至1936年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36年 12月至1937年8月任中革军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37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党务委员会常委。同月至1941年4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会前方分委员会委员、八路军第一二○师师长、师军政委员会书记(至1940年11月)。1938年12月起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党务委员会委员。1939年1月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和八路军第一二○师政治委员关向应率部主力挺进冀中,执行巩固冀中,帮助冀中军区、八路军第三纵队和扩大部队的三项任务。1939年2月任冀中区总指挥部总指挥、军政委员会书记。同月至1940年1月任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1939年8月至1940年1月任中共北方分局委员。1940年1月奉命率部主力返回晋西北根据地。2月起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书记。同年10月至1942年8月任晋西区委武装部部长。1940年11月至1942年8月任晋西北军区司令员。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1942年6月任西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西北财经办事处负责人,10月起任西北局财政经济办事处负责人。同年8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晋绥分局委员、晋绥军区司令员(至1943年11月)。1942年9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军政委员会委员。1943 年1月起任西北局精兵简政委员会负责人。同年12月至1945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党团常务委员。1944年5月参加准备七大军事报告的委员会。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副主任率团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北局常务委员。1945年8月至9月、1947年 7月至1948年3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1945年8月至1946年11月兼晋绥野战军司令员。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任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常委。1946年11月至1948年3月任晋绥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47年9月任晋绥边区农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8 年3月至1949年2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49年2月至9月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兼任西北人民军事政治大学校长,陕甘宁政府西北财经分会主任。5月起任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6月至9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 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兼西北军事政治大学校长(至1949年1 1月)。1949年10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书记。1949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率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南下入川,协同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1950年2月至1955年5月任西南军区司令员,1950年4月至1955年5月兼党委书记。1950年7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党委第一书记。1953年3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4年9月至1959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54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9月起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9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60年至1962年兼任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1961年 1月起任党组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七大正式代表,第七届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中,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1982年10月中共中央为其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主要军事著作收入《贺龙军事文选》,出版有《贺龙文选》。
关向应,满族,1902年9月生,辽宁大连金州区人。原名关致祥,曾用名郑勤,笔名关仲冰、李世珍、小关、西一。1924年春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0年至1923年在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商科学习。毕业后当印刷工人。1924年5月入上海大学学习,年底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五卅运动后回国,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和共青团工作。1925年9月至11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执委会书记。1925年12月至1926年6月任共青团青岛执委会书记,1925年 12月至1926年10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委会委员。1927年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被派往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后又调往上海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 1928年7月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1929年1月后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29年10月至1930年2月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副部长,1930年2月至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事部成员、常委。1930年2月至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书记。1930年 9月至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0年冬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改选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31年在上海被捕入狱,同年经组织营救出狱。1931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 年1月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政治委员。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委会委员;7月当选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10月红三军和红六军团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任副政治委员。1935年11月奉命率红二、红六军团主力进行长征。1936年7月根据中央命令红二、红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任红二方面军副政治委员,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36年12月至1937年7月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5 月至8月任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至1941年4 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委员。1937年8月至10月任八路军第一二○师政训处主任。1937年10月起任一二○师政治委员。1940年2月起任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晋绥军区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中共第六届、七届中央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委员(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增补)、候补委员(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当选),曾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书记。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逝世。
吕正操,1905 年生,辽宁海城人。缫丝厂学徒。1922年入张学良的卫队旅。1923年考入东北讲武堂。1925年毕业,任张学良的副官。1926年任秘书,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1928年任沈阳同泽俱乐部干事。1929年任东北军53军116师16旅参谋处长。1933年任116师647团团长。1936年任“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总队长。同年调往西安,入“东北革命军人同志会”和“反帝大同盟”,参加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1937年5月秘密入党。后任130师691团团长。1937年10月14日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1938年4月改八路军3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和冀中行政公署主任。1943年8月任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分局委员。1945年10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1副司令员,东北军政学校校长。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西满军区司令员,分局副书记。5月任东北铁路总局局长。1948年1月任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东北铁路总局局长。。1948年8月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东北铁路总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东北局委员。1949年军委铁道部副部长兼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建国后,任铁道部副部长。1951年任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1962年任铁道部代部长。1964年任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工地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和铁道兵政委。1965年任铁道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5年8月-1983年1月任铁道兵第一政委。197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于2009年10月13日14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七届候补中央委员,八、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顾委委员。2009年10月13日14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
林枫, 1906年9月生,黑龙江望奎人。原名郑永孝,曾用名郑伯桥(伯樵、伯乔)、郑凌风、林硕石,罗衡。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1924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7年后在北京、天津一带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党支部书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北平学生南下示威团党团成员。1932年任河北省反帝大同盟执委会委员、党团书记,全国反帝大同盟筹委组织部部长。1932年11月起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33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巡视员。1935年12月复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1936年2月起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5月起任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同志秘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至1938年5月任中共山西工委(后改省委)副书记。1937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1938年5月至1940年2月任晋西南区党委书记,其间:1938年12月起兼任八路军晋西独立支队政治委员。1940年2月至1942年8月任晋西区党委书记。1940年初起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41年11月起任晋西北临时参议会筹委会副主任委员。1942年6月起任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财经委员会委员。1942年8月至1943年10月任晋绥军区副政治委员。1942年8月至1945年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副书记、代书记。1942年10月当选为晋西北临时参议会议长。1943年10月至1945年8月任晋绥军区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45年11月至1948年6月兼任东北局组织部部长。1946年1月至7月任中共吉辽省委(东满分局)书记、吉辽(东满)军区政治委员。1946年4月至5月任中共长春市委书记、长春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8月起任东北各省市联合办事处(10月改称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1947年起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7月起兼任东北科学院院长,8月起任马列学院东北分院院长。1949年8月当选为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任职至1953年1月),其间:曾兼任东北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人民经济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政法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0年1月至1954年11月兼任东北局统战部部长。1951年起任东北局副书记,1952年8月至1954年11月任东北局第一副书记。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曾兼任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1954年4月至1956年9月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4年11月至1959年6月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文教办公室)主任。1958年起任国务院业余教育委员会主任。1959年4月、1965年1月相继当选为第二届、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63年1月至1966年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校长、党委书记(1963年9月起)。1966年4月起任中朝友好协会会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文化大革命”后得到平反。中共第七届、八届中央委员。1977年9月29日在北京逝世。
续范亭,1893年生,名培模。山西崞县西社村(今属定襄县)人。1910年考入太原陆军小学。同年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曾担任山西革命军远征队队长,率部参加攻占大同的战役。1912年入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学习。曾和胡景翼、续西峰、孙岳、邓宝珊等在华山聚会,共同策划讨袁,被时人称为“华山聚义”。1914年因参与反袁(世凯)倒阎(锡山)的活动,遭到袁的通缉和阎的迫害,离校赴陕西。后参加陕西护国军和靖国军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曾入直隶漕河军官教导团(后迁保定改名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组织国民军,他出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1926年升任第六混成旅旅长。1927年担任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校长。1932年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参谋长。1934年任陆军新编第一军参谋长,后又改任第一军中将总参议。1935年冬亲往南京呼吁抗日,遭拒绝后曾到中山陵剖腹自杀,幸而遇救。1936年冬到西安,经历了西安事变,曾协助张学良、杨虎城做了一些工作。1937年初,作为杨虎城的代表回到山西,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被阎锡山任命为第二战区高级参谋。同年8月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成立时,被推为主任委员。后又任第二区保安司令。1939年3月阎锡山下令解散“动委会”,取消第二保安司令部,原辖各支队改为陆军暂编第一师,任师长。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进攻新军,山西成立了新军临时总指挥部,任总指挥,指挥新军进行反击。1940年1月山西新军总指挥部正式成立,仍担任总指挥。2月晋西北边区行政公署成立时,被选为行署主任。11月被任命为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后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任副司令员。1941年5月因病从晋西北转赴延安休养。在1942年和1945年晋绥边区的参议会上两次被推为边区行署主任。1944年8月发表了《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声讨阎锡山的降日反共活动。1945年被选为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6年11月从延安到晋绥边区的临县继续休养。1947年9月12日因病在山西临县逝世。他在弥留之际,曾致书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来电报,接受他的请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遗著编有《续范亭诗文集》、《续范亭文集》。
周士第又名周士悌、周平、周力行。1900年9月9日生于广东海南岛乐会(今海南琼海)新昌村。7岁时读私塾,后入本县高等小学校和琼崖中学。五四运动中被选为琼崖学生联合会干事,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0年到本县第二区高等小学当教员。1922年赴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琼崖评论社”。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参与组建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2月起任铁甲车队副队长、队长,曾率队参加支援广宁农民运动、平定商团及军阀叛乱、保卫广东革命政府及援助省港大罢工等斗争,表现出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受到中共两广区委的高度赞扬。1925年11月担任以铁甲车队为基础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第1营营长。1926年4月起任独立团参谋长,5月随部作为北伐先遣队进军湖南,6月协助叶挺在安仁首战告捷,稳定了湘南战局,为北伐军主力开辟了前进道路。8月参与指挥曾参与指挥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尔后率部攻打武昌城。由于所部敢打硬仗,屡建奇功,被称为“铁军”。10月起任独立团(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25师第73团)代理团长、团长。1927年4月率部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期北伐。后移师江西九江马回岭,率部参加南昌起义,任第25师师长。起义军南下广东失利后,辗转香港、南京、上海、西安、福建等地,曾参加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和黄埔革命同学会,参与策划推翻蒋介石。1931年夏被捕,后在宋庆龄的营救下获释。1932年1月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后,曾任上海抗日义勇军队长。1933年福建事变后,到蔡廷锴的第19路军参加反蒋活动,任第49师参谋处长、团长。同年底到中央苏区首府江西瑞金,任红军大学军事教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先后任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指挥科科长、队长。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参谋长,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12月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随部开赴晋西北,在雁门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转战冀中,参与指挥齐会、陈庄、黄土岭等战斗。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11月兼任晋西北军区(后改为晋绥军区)参谋长。1941年兼任抗大第7分校校长。1942年1月贺龙、关向应去延安后,主持军区工作,参与指挥春季反“扫荡”,并取得田家会战斗的胜利。1943年8月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率部粉碎日军秋季“扫荡”。1944年6月因病回延安休养。解放战争初期,兼任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晋北战役。1948年5月,任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协助徐向前指挥晋中、太原战役。1949年5月任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向西北进军,参与指挥扶郿战役和秦岭战役。11月率兵团主力分三路进军西南,连续解放汉中、广元、剑阁、江油、绵阳等40多座县城。1950年2月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参与领导剿灭匪特和改造起义部队工作。同年10月奉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任司令员,亲自到东北地区和朝鲜战场进行实地勘察,参与指挥抗美援朝战争防空作战。1955年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部长。1978年任总参谋部顾问。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79年6月30日病逝于北京。
陈漫远,1911年生,又名陈万源。广西蒙山人。1923年考入桂林储才中学,1924年转入梧州第二中学。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因家贫辍学,到苍梧书社作店员。1927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受党的派遣到店员工会工作,任广西梧州店员工会书记。同年4月被捕入狱。1929年5月获释后到广西恩隆县(今田东县)当小学教员,不久入广西警备第4大队当见习政训员。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任连指导员、营政委。参加了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后随部转战桂、湘、粤、赣等省边界地区。1931年7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历任红3军团7军19师56团政委,江西军区独立四师政委,粤赣军区政治部主任,红1军团2师政治部主任、1军团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任红15军团73师政委。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参与开辟和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率部参加了北岳区反“扫荡”等战斗。1940年春到延安。1941年秋任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主任、军委2局代理局长。1942年起任八路军120师兼晋绥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直属军分区司令员,晋绥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1945年4月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共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第1兵团参谋长、第18兵团参谋长、副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太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桂林军管会主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第2书记、第1书记等职。领导广西军民肃清匪患、建立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9月被选为中共第8届候补中央委员。1958年入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60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64年任农垦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6年2月恢复工作,任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顾问。1977年底任后勤学院院长。1982年9月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陈漫远曾经将自己的革命经历撰写过一部27万字自传体的小说《冬雷》。
甘泗淇原名姜凤威,又名姜炳坤。1904年12月21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沩山区南竹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读过私塾。1924年于宁乡云山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南法政专科学校读书。其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从事翻译工作。1931年调任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后作为省委代表被派到中国工农红军湘东南独立第1师工作。1932年1月起任湘赣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兼国民经济部部长。参与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生产建设,并建立小型工矿企业和合作社、工农银行等商业、金融组织,同时参与领导苏区反“围剿”斗争。1933年起任红6军团第18师政治委员、红6军团政治部主任、代理政治委员、红2军团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湘西攻势作战和领导开辟湘鄂川黔苏区及反“围剿”斗争。1935年11月参加长征。1936年7月起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领导工作团,大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群众组织和民主政权,并参加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11月起兼任晋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晋绥分局委员,协助军区司令员贺龙和政治委员关向应组织领导军民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治安强化运动”的斗争,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参与组织精简整编工作,使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1942年起任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与组织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打破敌人封锁。同时,为适应部队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形势,组织举办各级教导队,培训了大批新干部。1944年、1945年分别参与组织晋绥军区秋季攻势作战、春夏季攻势作战和大反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参与组织晋北、大同集宁、吕梁、汾孝等战役。1947年12月,为推广第1纵队358旅运用诉苦和三查的方法进行的群众性自我教育运动,亲自下部队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在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支持下,领导部队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并多次深入连队进行指导,传播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有效地提高了指战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战斗力,为1948年3月野战军转入外线作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后参与组织指挥宜川、西府陇东、澄郃、荔北等战役和西北冬季战役。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指挥西北春季战役和陕中、陕南、扶郿、兰州、宁夏、河西等战役。1949年11月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协助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习仲勋,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清剿土匪的指示精神和实行“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者相结合”的方针,组织指挥部队肃清了西北境内的匪患,同时参与组织边防军保卫西北边防,并派出大批干部、战士协助地方政府积极参加各项建设工作。1951年8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指挥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1953年回国后,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曾总结志愿军政治工作经验,对于政治工作既起领导作用又起保证作用、政治工作与军事业务相结合、政治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指导全军政治工作起了积极作用。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2月5日在北京病逝。
张平化,湖南省酃县(今炎陵县)人,1907年5月9日出生在酃县石洲乡一个贫农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积极参加社会进步活动。1926年入武汉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第三十六军第三师任营政治指导员。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回酃县秘密进行恢复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的活动。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任中共都县第二区区委书记、中共酃县县委书记等职。一家11口人中有7人为革命牺牲。1932年起,先后任湘赣军区第二军区政委、红二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另立中央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红军步兵学校第一政委、八路军一二O师政治部宣传部长、独立二旅政委、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抗战胜利后,奉命赴西满开辟和发展东北解放区。1947年冬,任哈尔滨市市委书记,仅半年时间,就基本平息了匪乱,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有力地支援了东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曾任东北联军政治部副主任、西满分局常委。1949年5月,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1954年,武汉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动员和组织全市5000多名干部和11万军民战斗在130公里的堤防线上,连续奋战100多个昼夜,确保了武汉市和江汉平原的安全。毛泽东主席题词嘉勉:“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同样严重的洪水。”“一五”期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武汉修建长江大桥。他把修建长江大桥作为武汉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堂变通途。”毛泽东赋诗赞赏。后任湖北省委第二书记。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增补为中央候补委员。1959年8月调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1966年6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同年8月,经毛泽东同意,回湖南帮助工作,不久,就成为湖南头号“走资派”遭批斗。1969年,下放到湖北省五三农场劳动。1971年,经毛泽东提名,当选为四届人大代表,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8月任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在中共十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积极推广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的水稻杂交研究成果,1975年在长沙主持召开了全省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现场会,向国务院作了专门汇报,农业部拨120万元专款支持,1976年全省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126万亩,为后来大面积推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77年7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在中共十一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78年12月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1979年2月任国家农委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2年9月任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顾问。他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党的十三、十四、十五大。2001年7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陈希云 1902年出生,湖南茶陵人。1927年春在本地任乡农会会长。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任茶陵区、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湘赣省苏维埃政府银行行长、财政部部长。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团17师供给部部长,参加湘赣苏区反“围剿”斗争。1934年8月任红6军团供给部部长,随部西征。后参加创建湘鄂川黔苏区,任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财政部部长和副主席、代主席。1935年11月参加长征,后任红二方面军供给部部长兼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供给部部长,晋西北军区、晋绥军区后勤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后勤部部长、西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部部长,国家粮食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等职。1957年2月6日于北京病逝。子陈洪生。
范子瑜,土家族,1914年11月生,湖南张家界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文书、巡视员、省财政部财产科科长和会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任红2军团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红2方面军供给部会计科科长。1937年9月任八路军120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独立1旅供给部部长,120师供给部副部长。1940年9月任晋西北军区供给部副部长。1941年任晋西北军区供给部部长。1949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2兵团后勤部部长,第1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1949年12月任食品工业部糖业组组长、部党组成员。1950年10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副部长、部长,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结业,任后勤部第2物资部部长。1971年11月-1977年9月任商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77年12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6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唐健伯,1904年生,四川金堂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湘鄂西独立师第1团文书,红3军8师教导团技术书记,第7师师部书记,红2军团4师司令部作战侦察参谋,红2方面军第4参谋长,教导大队参谋训练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新四军第5师参谋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参谋处处长,吕梁军区、晋中军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晋绥军区南下工作团参谋长,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接管委员会副主任,川西军区参谋长,工程兵器材部副部长、部长、工程兵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1级八一勋章、2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1978年1月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李夫克,1915年生,江西省莲花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家政治保卫局保卫队大队长,陕北红三十军参谋长。李夫克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原名李瑚开.是江西莲花人,1915年出生。1930年任本县少年先锋队大队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任湘赣军区红8军特务连排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后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队长兼军事教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途中曾任红3军团5师司令部参谋。曾任国家保卫局保卫队第二大队大队长、红30军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红30军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军事教员、支队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军事教育科科长。任抗大总校第1大队2支队支队长兼军事主任教员、抗大训练部军事教育科长、八路军120师358旅参谋长、晋西北军区参谋处处长兼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教导团团长、晋绥野战军副参谋长、晋绥军区3纵参谋长、西北野战军3纵独立5旅旅长、第一野战军副参谋长。1939年起任八路军第120师教导团团长、120师358旅参谋长、晋绥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后兼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先后参加百团大战和田家会、甄家庄等战斗及晋西北反“扫荡”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副参谋长、第3纵队参谋长兼独立5旅旅长,西北野战军副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副参谋长,参加沙家店、瓦子街、扶郿、兰州等战役。建国后,任西南军区副参谋长、代参谋长。1958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战役系。后历任军事科学院战役研究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秘书长、军政大学副校长兼理论研究部部长、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6月4日病逝,享年73岁。
李力果,1907年生,陕西省米脂县人。原名李之常,又名李烈飞。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在陕西榆林中学读书时,受到父亲李鼎铭进步思想影响,投身学生运动,担任学生会干部,与刘志丹等一起发动了反对军阀井岳秀的罢课斗争。1927年4月到武汉参加北伐军,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团政治指导员、政治部主任。11月被派到杨虎城部队工作。1928年调任中共皖北特委委员,参与领导特委在阜阳发动的武装起义,在皖北王官集组建3000余人的赤卫大队,建立皖北苏维埃政府,任安徽省皖北苏维埃政府副主席。起义失败后,继续在皖北各地从事党的活动,恢复党的组织。后奉党组织指示到北平,进入北京大学读书,并任中共北平市东城区区委书记。1929年被派回陕西,任中共西北特委常务委员。1930年回到北平,任中共北平市委委员、常务委员,下半年至11月任宣传部部长。后到中共北方局军委特科工作。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在北平被捕,被关进北平军人反省院(草岚子监狱),在狱中坚持斗争。1936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冬由中共北方局派到山西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初至1940年初任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1937年初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组织训练委员会负责人。11月后任山西牺盟总会组织部部长。后任山西抗敌少年先锋队训练第一团政治主任兼随营军政干部第四分校副校长。1938年1月任第四纵队第十总队政治主任。2月调任教导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939年7月任独立第七旅政治部主任。同年十二月事变中,与顽固分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参与领导第四纵队肃清内部顽固分子的斗争,并率部参加晋西北反顽固派作战。1940年2月任决死队第四纵队副纵队长,同年春至1942年10月任第四纵队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军政委员会成员。1940年至1941年担任八路军第一二○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2年赴延安人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同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友军工作委员会委员。1943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秘书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绥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11月至1946年2月任中共本溪市委书记,本溪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共辽宁省分委员会委员(至1946年1月)。1946年1月至12月任中共辽东省委委员、中共辽东省委秘书长兼省委民族部部长。1月至4月任中共辽东省委辽宁省分委员会委员。5月至12月任中共辽东省委常委。曾任东北停战小组第三十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少将衔)。1947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市工作部副部长、敌工部副部长。1948年3月至7月任中共辽南省委委员。同年8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辽宁省委委员。1949年6月至9月任沈阳市委第二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至1956年3月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兼市长。1950年5月至1956年1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1951年2月至1956年3月任中共唐山市委常务委员、市委党校校长(至1953年6月)。1955年4月至1956年10月任唐山市兵役局政治委员。1956年10月至1959年5月任国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9年5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李俭珠,1908年生,湖南省茶陵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茶陵游击队中队长,独立营政治委员,红6军团第17师50团特派员,红2军团第4师特派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锄奸部副部长、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长春市公安总局副局长,吉林军区政治部主任,吉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3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吉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49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炮兵5师政治部主任,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种兵政治部副主任。回国后,历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2月14日因病在长沙逝世,终年89岁。
陈钟,1903年生,吉林省榆树县弓棚镇人。原名陈广信。1932年加入东北民众救国军学兵队做宣传和军需工作。1933年参加革命。在哈尔滨从事抗日救国活动,为国际情报组织提供大量情报。事发后,于1935年5月转移到北平。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绥西工委宣传员、北方局特科交通员,从事统战、宣传和情报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零师绥蒙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兼党代表,师保卫部除奸科科长、敌工部副部长兼晋绥国区对敌斗争委员会副主任。1945年任晋绥行署公安局情况报处伪军工作科科长。1946年5月,任东北局社会部敌情研究室副主任兼情报科科长,东北行政委员会公安部处长。解放后,任东北公安部秘书长、副部长,中央公安部六局局长。1958年4月先后任长春市长、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市政协主席。1980年4月任吉林第五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9月2日在长春逝世。
苏启胜,1909年生,福建省永定县人。1928年参加了闽西农民暴动,1929年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1师第3团连政治指导员。1934年进入红军大学政治科学习。后任红军干部团第2营政治委员,红二方面军总部教导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教导团副团长,120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独立第2支队政治委员,晋西北区党委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兼民兵总指挥部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军委军工局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政治部主任,冀热察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察哈尔军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208师政委。参加了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28日逝世,终年58岁。
柳林,1918年7月生,山东文登人。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5月任胶东区北海专区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1941年任胶东区西海专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会长,西海专区农民抗日救国联合会会长。曾任中共【黄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北海】地委青年部部长、民运部部长、群委书记、县委书记。1946年任中共平渡、昌南县委书记,中共胶东区西海地委副书记、西海行政专员公署专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省莱阳专署专员。1952年任中共江苏省徐州市委工业工作部部长,中共徐州市委副书记、徐州市副市长。1953年12月任中共江苏省南京市委副书记兼市委工业部部长。1956年11月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1957年1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工业部副部长。1961年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副秘书长。1961年2月-1963年6月任中共徐州地委书记处书记、徐州市委第1书记。1964年3月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1965年2月-“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共江苏省苏州市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7任江苏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77年1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1979年2月任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12月任江苏省副省长兼省建设委员会主任。1981年10月任江苏省副省长(-1982年7月)、中共南京市委第1书记(-1982年8月)。1982年6月-1983年3月任中共江苏省委第2书记兼省委政法委书记(-1983年10月)。1983年3月-1989年12月任中共江苏省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3大代表。2001年12月3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黄新远,1898年10月生,湖北省石首县(今湖南省华容县)操军乡岳城村人。-帮地主放牛和做长工达19年。1926年秋积极参加农民协会。次年春杀死国民党区党部书记,遭到国民党石首县政府“通缉”,被迫出走长沙县黄家湾佣工度日。1930年年7月中旬加入赤色警卫队,先后任江右军三、九大队侦察队队副。1932年5月任红三军八师二十四团三营司务长。1933年10月任红三军七师师部司务长。1935年秋任红二军团政治部保卫局局长,不久任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保卫部长。11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8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为第十八集团军)一二O师师司令部锄奸部长兼军法处长。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1944年11月随八路军三五九旅挺进华南。1945年1月任新四军第五师社会部副部长兼锄奸部长。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中原突围”战斗。1946年10月随三五九旅北返延安。任晋绥军区后勤部政委。1949年8月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先后参加了解放青海、宁夏、甘肃、和平解放新疆和进军西南等战役。1949年12月在四川成都转业。1950年9月任西南行政区司法部副部长。1953年3月任西南检察分署副检察长。1954年任云南省检察院检察长。1972年8月离职休养。1973年8月转归湖南。1978年后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第四届常委。是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协会的发起人之一。1989年4月在长沙逝世。
薛少卿,1910年生,湖北省监利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7岁父母双亡,给地主打短工、长工。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1932年被打成“改组派”,许多老同志哭着为他求情,说他是个孤儿,出身苦,作战勇敢机智,才被免于一死。1933年经贺龙、关向应亲自过问和关怀被解放,调反帝大同盟县青年部工作,任共青团乡支部书记,反帝大同盟县青年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没收委员会副主任、武装动员科科长。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政治部民运部部长、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辽北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嫩江省委组织部部长兼地委书记,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训练部第二部长、工程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空军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1年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刘运生,1906年7月生,曾用名刘海清、刘敏。生于湖南茶陵马首乡上坊村。192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3年8月任茶陵第7、8区挺进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同年12月入江西瑞金工农红军大学学习。1934年8月随红6军团西征,后任红2军团供给部政治委员、鄂川边独立团政治委员,参加创建湘鄂川黔苏区和反“围剿”斗争。1935年11月复任红2军团供给部政治委员,参加长征。1936年7月任红二方面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兼红2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军医处处长、卫生处处长、卫生部部长、卫生部政治委员,随部转战晋西北和冀中。1941年3月后任晋西北军区政治部总务处处长、晋绥军区野战医院政治委员。1943年10月起任晋绥行政公署粮食局局长,领导开展筹粮运粮、动员民力支援前线等工作。1949年4月任第一野战军后勤部运输部部长,负责组织扶郿、兰州等战役中弹药、粮秣等物资的运输供应。同年底随贺龙所部由陕入川,进军西南。1950年5月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粮食局局长、西南行政委员会粮食部副部长、四川省粮食厅厅长、四川省人民委员会财贸办公室副主任。1973年3月30日于湖南长沙病逝。
李朝选,1915年生,山东省鄄城县人。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20师卫生部部长。后任总后勤部管理局副局长。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张汝光,1914年生,河南省渑池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瑞金中央红色医院附属医院第二所所长兼主治医生、标本所所长,军委直属卫生科科长,红32军卫生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卫生部医务主任,晋绥边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医务主任等职,多次参加战役和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卫生部副部长,辽西军区卫生部部长,嫩江军区卫生部部长,西满军区卫生部副部长,西线卫生部部长,东北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1949年初,随第四野战军南下,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部长,广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等职。1955年以后,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紧紧抓住为部队基层服务的这个根本展开卓著成效的工作。主持编写了一批医学专著,对加速部队医疗卫生工作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3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临终前留下不设灵堂、不搞送别、将遗体器官捐献给祖国医学事业的遗愿。与他人合编有《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工作史简编》等。
周则盛,1913年生,湖南茶陵人。1929年任茶陵县村苏维埃政府土改委员。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六军团连指导员、团副政委、军团供给部科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9年后,任八路军一二0师供给部政委、晋绥军区后勤办事处政委、西北野战军纵队供给部政委。参加了百团大战、延安保卫战和蟠龙、兰州等战役。建国后,任一军后勤部政委。1953年入朝,任志愿军一军后勤部政委,参加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回国后,历任军后勤部政委、海军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军舰队后勤部政委。1961年晋为少将。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1年10月3日在上海逝世。
侯有成,江西人。八路军将领。曾任八路军第120师卫生部部长。
贺彪,1909年8月生,湖北省江陵县沙岗镇人。读私塾5年半。1926年参加革命活动,任少年先锋队队长。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共江陵县委做地下侦察员。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3月参加江陵县年关农民暴动,为中共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当交通员。1930年春入青年团学习班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红军后,先后任红二军团医院看护长、医训队队长。1931年5月随红三军转战,任后方医院医务所所长兼中共支部书记。同年冬任红九军第二十五师医务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1932年返回洪湖,任红三军军部医务所所长。参加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各次反“围剿”作战中的医疗救护工作。1932年至1934年任红三军卫生部部长。1934年10月至1935年11月任红二军团卫生部部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总医院(又称后方医院)院长。参加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5年11月参加长征北上。同年至1936年任红二军团卫生部部长。1936年7月任红二方面军卫生部部长,同年至1937年兼任第二军第四师卫生部部长。随军北上到达甘肃会师。1937年任红二方面军卫生部部长兼红二军团卫生部部长。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第七一五团卫生队队长。1938年夏先后到延安卫生学校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0年5月至11月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卫生部副部长。同年11月至1942年9月任八路军第一二师暨晋西北军区卫生部部长。1942年9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二师暨晋绥军区卫生部部长。参加百团大战等战役和巩固发展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绥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8月至1948年3月任晋绥军区卫生部部长。1949年3月起任西北第一野战军卫生部部长。9月任中共西北军区委员会委员、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第一部长。参加保卫延安、青化砭、蟠龙、宜川、太原战役和解放大西北的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1月任西北军区党委委员,1950年1月至1951年1月任常务委员。1950年4月至1953年1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部长。1953年12月至1954年12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10月至1968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等职。1977年12月至1982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七大正式代表。中共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9年3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曾育生,1913年生,湖南溆浦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入长沙护士学校学习。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8军政治部宣传员,红8军军医处见习医生。1931年底任红3军团军医训练班学员班长。1932年任看护大队大队长。1933年任红3军团4师11团卫生队队长、6师卫生部部长。参加了长征,任红3军团卫生部医务主任、红3军团卫生部副部长。到陕北后,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卫生部副部长、红1方面军兵站医院院长。1936年任红1方面军卫生部保健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医院院长。1938年任120师卫生部副部长、部长。1940年回延安养病,后任留守兵团卫生部副部长。1943年在延安中国医科大学高级进修班学习。1944年毕业,到中央医院随苏联医生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卫生部部长。建国后,1950年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54年任第4军医大学校长。后转业,任云南省卫生厅厅长、云南省第4、5届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5年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1年10月10日在昆明逝世,享年79岁。
戴正华,1901年生,安徽合肥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上海南洋亚东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参加五卅运动。1925年毕业,任黄埔军官学校军医,广东国民党总兵站医院内科主任,国民政府陆军44军卫生队队长、第56师少校军医。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第3军团卫生部医务科军医、科长。1933年9月任湘赣军区司令部医务主任。1934年10月任6军团卫生部部长。参加了长征。后任中央红军总卫生部医务主任,八路军115师卫生部部长。1940年任八路军120师卫生部政委。抗战胜利后,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后勤部参谋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卫生主任。建国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1952年12月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第3、4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2级八一勋章、2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1966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刘忠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八路军第120师后勤部副部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