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新四军抗战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抗战时期的淮宝县与淮宝支队
来源:文史淮安 作者:秦九凤   2022-12-14 16:22:17

  先说说海宝县:

  约1940年7、8月间,新四军第五支队全部、第四支队的第七团和八路军先遣部队六八七团在淮安的岔河镇(今属洪泽区)会师。随即,合并建立中共淮南区党委,由淮南区党委决定,成立淮宝县,属津浦路东省委领导。因为当时日军封锁运河线,就把原淮安县所属的八区、九区和十区(即运河以西地区)全部划归淮宝县,县政府就设在岔河镇,由周爱民任中共淮宝县委书记,邱同樵为县参议长。

  淮宝县刚刚建立,驻淮阴、淮安的日寇就大举对淮宝地区进行大扫荡,我军为了避敌锋芒,只得暂时撤出淮宝地区,转移到安徽的淮南地区,并将“淮(阴)淮(安)宝(应)泗(阳)”的党组织关系由苏皖区党委划归淮南区党委。

  日寇扫荡结束后,也就是1940年9月下旬,我党组织和淮宝县原班人马再进淮宝,仍由新四军五支队的民运科长周爱民任淮宝县委书记,并召开了县参议会代表会议,选举邱月樵、葛葆桢为正副参议长。时在淮城驸马巷老家的周恩来嫡堂弟弟周恩硕接到周恩来远在重庆的指示,利用夜间,泅渡运河来到淮宝县县政府所在地岔河镇,也被遴选为县参议员。后周恩硕于1943年在淮宝县参议员任上失踪。现在岔河镇上还在原址上保留着当年淮宝县县政府的房屋,是我们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夫人林颖任中共淮宝县妇委委员,她的办公旧址也保存着。彭雪枫将军1944年牺牲后,她于1952年改嫁周恩来的外事秘书马列,现在夫妻二人尚健在,林颖已近百岁了。这夫妻俩一直与笔者保持着联系。

  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当时的淮安地方干部群众常称之为“三年自卫战争”)淮宝县的“三出三进”非常激烈悲壮。

  1946年10月上旬,由于我军从淮南撤退,淮宝地区形势紧张,淮宝县干部400余人撤到运河以东阜宁县益林镇。在中共华中五地委书记曹荻秋主持下,在阜宁的板湖召开会议,改组了县委,选出李绍武等11人组成新县委。经短暂休整后,新县委率400余各级党政干部回到淮宝地区坚持斗争。至10月底,除在浔河北继续坚持的邵伟光、魏其虎等一部分人外,其余均第二次再次撤到运东。11月4日,撤出人员在一个加强连护送下,二进淮宝,与邵伟光等会合,收复了岔河、黄集等地区。但12月下旬,国民党驻淮阴、宝应之敌大肆清剿,致使我方无法存身,月底遂第三次撤出。1947年1月15日,五地委决定由十二纵队三十四旅政治部主任杨效椿率一个营,由八十二团团长王民率一个加强连合并组成淮宝县总队,并成立淮宝军政委员会作为恢复淮宝人民政权的统一领导机构,由杨效椿任主任,第三次进入淮宝。此后,淮阴、淮安、宝应顽敌2000余兵力,仍疯狂清剿淮宝,经英勇苦斗,县委书记李绍武、副书记邵伟光、副县长魏其虎等壮烈牺牲。直到1947年4月,我淮北挺进支队进入淮宝,淮宝地区才逐步恢复巩固,成为恢复淮南、淮北解放区的后方和跳板。

  1948年12月9日,随着两淮(淮阴、淮安)国民党部队的不战而逃,淮宝县也获得了彻底的解放。

  淮宝县存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3月撤销,辖地仍划归淮安县管理(洪泽县是1964年才设的新县)。

  下面再说说淮宝支队:

  1941年1月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把中原、华东地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统统改编为新四军,分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并大致划分了各个师的活动范围。

  我们江苏长江以南地区基本上是六师。长江以北至我们淮安涧河一线为一师,也就是后来的苏中区。江苏北部为三师,即后来的苏北区。而淮安西南部的淮宝县则划给了四师,后来开辟成淮北区。

  当时处于战争时期,互相之间联系不畅,结果先后搞了两个淮宝支队。

  一、为开辟高(邮)宝(应)抗日同情区,已挺进到兴化县的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六团奉命抽调一营改称“淮宝支队”,由旅参谋长杜屏率领于1941年8月进入到高邮、宝应两县交界地区,武装抗日。是年12月29日夜,夜袭高邮西北乡的临泽镇,歼灭伪军1个连。1942年2月8日,又一举攻克宝应县柳堡镇附近的王通河伪军据点,歼敌1个营,打击了日伪军势力,扩大了新四军影响。同时,该部还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和统战工作,争取地方刀会武装抗日,较好地完成了开辟抗日同情区的任务。后来,因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进入这块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这支名为“淮宝支队”的抗日武装队伍后来仍归建到一师二旅。

  二、新四军第六师是由谭震林同志任师长兼政委、活动范围是苏南的太湖、阳澄湖地区。苏南地区狭小,敌人力量强大,六师难以展开对敌斗争,谭震林同志向中央建议,可否让他的部分人员突围到广大农村、山区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中央军委答复他,苏南敌人势力大,我们能生存下来就是胜利。至于军事上的问题,可以分一部分兵力交由一师粟裕同志指挥,建制仍归六师。这样,1943年春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的两个连由团政治部主任(一说副主任)彭冲同志率领夜渡长江,从靖江向北,过高邮进击到宝应的西安丰。在西安丰成立淮(安)盐(城)宝(应)办事处,由彭冲任主任。在办事处的办公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安丰区,由江季缇任区委书记,她的丈夫杜文伯任区长。就是后来曾任我们中共淮阴地委书记的杜文伯和曾任中共清江市委书记的江季缇夫妇。当时江季缇的职务是高过丈夫杜文伯的。这是当年五十二团政治部宣传干事、后曾任安徽巢湖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程特青同志亲口对笔者讲的。

  五十二团到了西安丰之后立即与地方武装结合实行地方化,活动范围大部分在宝应县境内。当时淮安的泾口、流均、车桥等涧河以南地区都是抗日民主政权划归宝应县管理的,但这些地方无论是国民党的行政建制还是日伪的行政建制都还属淮安县。故活动到这一带的五十二团也取名叫“淮宝支队”,和前一个同名。于是原淮宝支队就不再用“淮宝支队”这一名称,而且开赴淮安以东至阜宁境内并回归原来建制。

  后一支淮宝支队曾组织过泾口战役、流均战役,在宥城一带组织民兵抗日武装。车桥大战时,他们奉命警戒泾口之敌,直到车桥战役结束,驻泾口的日伪军也未敢露面。

  可见,淮宝县和淮宝支队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产生的淮安地区内的抗日政权和抗日武装力量,他们是不隶属也互不相干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