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新四军抗战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新四军第三师珍惜民力厉行节约
来源:学习时报   2025-10-10 11:26:43

  抗日战争时期,以黄克诚为师长兼政委的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辖盐阜、淮海两个军分区。在华中局和军部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开辟和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江苏省档案馆珍藏的苏北根据地档案资料和先锋杂志、《真理》、《盐阜报》等抗战时期的期刊报纸,生动记载了新四军第三师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努力增民利、减民负、惜民力的动人故事。

  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2年,为了克服日寇“扫荡”和国民党封锁造成的严重困难,第三师遵照上级指示,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利用战斗空隙,除帮助驻地农民生产劳动外,因地制宜开展生产运动,既改善自己的生活,又减轻群众的负担。1942年第九期先锋杂志登载《三师政治工作指示》,要求“部队在不妨碍战斗任务和本身训练之下……应专门有计划地协助各地进行耕种和收获工作”。一声令下,自机关到连队,普遍开展了生产运动,他们还帮助群众进行日常劳作,如修理道路、打扫卫生、挑水积肥,农忙时帮助耕种收割。这种爱民利民举动,受到苏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感动了无数群众。1942年10月21日,洪学智在《盐阜报》上发表文章《检讨及今后的展望》,动情地写道:“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婆曾向我说,‘你们军队帮助老百姓收割粮食,不吃饭又不要钱,天底下是死也找不到像你们这样好的军队了!’”

  1944年1月20日,第三师发布《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指出,“发展生产是党中央十大政策之一,是我师当前中心工作任务之一,是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继续坚持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基础”,要求各连队各机关单位普遍进行种菜、种麻等。种菜是用于改善部队伙食,要做到供给本单位三分之二的白菜,从阴历五月一日起菜金即减少一半;种麻是用以供打草鞋之用,补充鞋子之不足。训令强调,“动员和组织为发展生产中之重要环节,各级首长要负责推动,亲自动手”。

  各部队迅速行动,所属第七旅根据自身实际提出具体要求:“各单位可在驻地周围进行小规模生产,副业(油坊、磨坊、做豆腐、做粉条、喂猪等)为辅,解决每人每天所需要的五钱油、四钱盐。”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大生产运动,苏北根据地的经济得到复苏并有所发展,缓解了财政拮据的状况。1944年11月15日,《盐阜报》发表黄励华《师直生产初步总结》,“半年来的生产收获:蔬菜176190斤,平均每人生产185斤,初步地改善了部队生活”。看到新四军与老百姓一块苦,驻地的私塾先生赞许道,“当兵搞生产,亘古未有,新四军真乃仁义之师”。

  厉行勤俭节约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第三师还提倡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黄克诚说,“我们大生产要搞好,节约也要搞好,生产和节约要同时进行,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我们的供应困难,才能更大地减轻苏北人民的负担”。1942年第8期《真理》刊登了黄克诚在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作的政治工作报告,强调“应当采取各种方式,经常地进行反对旧社会习气传染,反对贪污腐化,提倡爱护公物,提倡节约运动”。

  为了确保节约运动取得实效,各级机关制定了节约口粮的标准,提倡吃糙米杂粮,强调一切军用器材、卫生用品和人员编制都要严格控制。师首长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黄克诚费尽心思、精打细算。他亲自到农户的磨坊里,了解粮食的加工过程和出粉率,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要求供给部门严格开源节流,提高供给效率。他还提出节约一两粮、一寸布的号召。为了节约布料,他倡议三师的军服上衣去掉翻领,帽子去掉围圈,裤子由宽大的中式裤腰改为西式小裤腰。新四军军装本来就是土布做的,加上没有衣领和衣兜盖,就更土了,成了标准的“土八路”。战士们一开始有些想不通。黄克诚劝导道,现在的“土”,为的是将来的“洋”。去掉帽檐和翻领,对我们没有什么大碍,可对人民却有很大好处。全师几万人,一人节省一二尺布,可以多做多少军服啊!

  1944年4月10日,《盐阜报》披露了副师长张爱萍的节约计划,包括诸如省吃每天规定粮食的四分之一,今夏少领一套单军衣裤,今冬不领新棉军衣裤、棉被、毯子及袜子,用旧纸自做信封,不点洋烛,不要牙粉牙膏刷牙等内容。整个计划,都落实在细节上,绝无半点敷衍。在各级领导的示范带动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在第三师蔚然成风。大家都十分爱惜人力物力,个人日用品和津贴也都尽量节省。刘少奇在一次会议上说,“全军7个师,第三师人最多,花钱却最少,应该学习他们的经验”。

  珍惜民力爱护群众

  1944年1月,第三师兼苏北军区专门发布《关于爱惜民力的训令》,号召“全体主力及地方武装今后对民力应加以爱惜,各种劳作应自己多多动手”“平时食粮、柴草在三十里以内者一律自运,在三十里以外者尽量自运”。强调“以后一切部队或机关,凡须请民夫者应呈报团(或总队)政治处核准,领取民夫证始能向地方政府请得民夫”。师首长说到做到,率先垂范,黄克诚清晨拾粪、张爱萍长途背粮,在当时均被传为佳话。

  为了防止与民争利,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第三师强调“在生产运动中需严格注意爱护群众利益,如租地、借工具等不得对群众有所妨害”。第七旅明确提出,“必要时可与老百姓换工,但要注意不使群众吃亏,不勉强,并应取得上级允许。参战的民夫、向导,要很好解释、鼓励、安慰,要告诉他隐蔽身体,危险地方不要派去,并有保护责任”,体恤群众的情怀溢于言表。

  1944年2月,黄克诚在师直干部会上作了题为《一件老事情》的拥政爱民报告。他说,“老百姓如果背着很重的负担,得不到实际的好处,马克思主义无论如何是说不灵的”“谁再浪费民力谁就是犯罪,再犯浪费民力之罪的,党内要开大会斗争”。对人民利益要加以爱护,他举例说,“打破老百姓一只碗就值二十几块钱,他做一天工,得二斤稖头,还抵不上一个碗。所以我们对老百姓物件要加意爱护和爱护自己的一样”。1945年4月,阜宁战役获胜后,为鼓舞士气,准备召开祝捷大会,参谋人员原来把会场选在一块麦田里,黄克诚知道后明确表示不同意,后来把祝捷大会改在了乱草滩上。

  新四军第三师从一桩桩小事、一个个细节入手,把关心群众、珍惜民力、厉行节约的要求落到了实处,树立了党和军队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作者顾俊系江苏省档案局局长、省档案馆馆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