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新四军抗战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新四军苏浙军区流传至今的三段佳话
来源:金华新闻网   2015-08-25 10:17:23

  

  长兴县城西北槐坎乡温塘村沈家大院,白墙黑瓦马头墙。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一段红色历史扑面而来。大院厅堂悬挂着许多油画,当年新四军的生活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里是江南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抗战时期革命旧址群———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当年粟裕就借住在此。纪念馆展厅正面,松柏鲜花簇拥着一代名将粟裕将军的半身塑像,上有叶飞同志题词:“军民团结,无往不胜。”

  1943年12月,新四军6师16旅在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的率领下,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郎溪、广德、长兴一带)。1945年1月13日,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任命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1945年1月,粟裕率师南下,在长兴仰峰与16旅会合。1945年2月5日,苏浙军区成立大会在此宅大操场召开,自1945年1月起,这里就成为苏浙军区司令部。

  在沈家大院的二楼,有一间卧室,是粟裕将军的居所,里头的摆设很普通。当年,将军就是与老百姓住在一起的,就连上厕所用的竹马桶,都与房东合用一个。

  88岁的新四军老兵严汉汝(如图)16岁入伍,他说:“我以前经常见到粟裕将军,有一次站岗,他还来拍拍我的肩膀,问我:‘小鬼,怎么样?累不累?’没有官架子,那么亲切和气。”

  “‘军民团结,无往不胜’并非一句大话,而是有事实依据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研究员梁奕建没有讲空对空的大道理,他讲述的,是新四军在苏浙军区流传至今的三段温暖人心的佳话。

  粟裕夫人曾为侯阿苟缝补棉被

  村里老人说,将军没什么架子,平易近人。不光粟裕将军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他的夫人楚青同志也对当地人关爱有加。流传最广的一桩事,就是她与工作人员一起给阿苟缝补被子的事。

  当地有一个长工,名叫侯阿苟。有一天,侯阿狗吆喝着骡子驮货回来,进房一看: “咦,床上的被子到哪里去了?”一个新四军战士告诉他:“楚青同志叫保姆在涧滩里给你洗被子。”阿苟三步并成两步走,一出村就看见涧滩的草地上晒着他的破被套,保姆飞针走线忙着缝补,楚青同志蹲在旁边,在给侯阿苟儿子小龙讲故事。侯阿苟感动得掉下眼泪,他很不好意思地说:“这怎么可以呢?”楚青同志笑着说:“新四军和老百姓,本是一家人嘛!”

  团长身上只有4块银元

  他叫刘别生,是新四军16旅48团团长。1928年9月,年仅12岁的他就参加了工农红军。他领导的48团,是16旅的主力,以能攻善守著称,被誉为“老虎团”,所到之处,敌伪闻风丧胆。

  1945年6月4日,在新登反顽战役中,刘别生不幸被敌人密集的机枪子弹击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

  弥留之际,他摸出身上仅有的4块银元、一只怀表、一支钢笔和党费证,一起交给党组织。作为新四军的一名中高级军官,这是他生前全部的财产。

  新四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纪律严明,在刘别生的身上一览无余。“新四军有铁的纪律,其中两条,让我印象深刻:洗澡避女人,大小便找厕所。虽然很朴实,但在老百姓看来,那是军民心连心的诠释。”梁奕建说。

  一对羊角,一份跨越70多年的革命情谊

  徐有福是长兴水口乡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新四军干部陈忠达曾是他家的房客。有一次,陈忠达送给他一只羊。他后来才知道,陈忠达是新四军派来的,丁新区区委的组织委员、区大队长。“新四军可是我们的大救星啊。”徐有福决心投身革命,他在陈忠达的引荐下,也参加了当地的民兵模范队。

  然而,1945年6月26日晚上,陈忠达遭遇了一队日本鬼子的袭击,光荣牺牲了,这一年,他才25岁。徐有福悲痛万分,此后,他倍加呵护陈忠达送给他的那只山羊。有人想出高价买下山羊,全都被徐有福拒绝:“这是英雄的遗物,坚决不卖。”

  11年后,山羊终老而死。他想到,将来身边再也没有英雄的遗物时,考虑再三,拿来一把锯子,把山羊的两只角取了下来。

  这对羊角,他珍藏了几十年。1982年2月,徐有福老人把这对山羊角捐献了出来。如今,它们就保存在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内。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