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新四军抗战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李超:从农民变身新四军,救治抗战伤员
来源:千龙网    2015-09-25 11:51:16

  他,从小就对地主恶霸带来的伤害有切肤之痛;

  他,两次参军被拒收;

  他,为战士包扎伤口、打石膏绷带;

  他,离休不离志,退职不褪色……

  他,就是空军司令部原副部长李超。

  近日,千龙网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100号院李超的家中,听他讲述了抗战期间他从一个农家小子变身军人的曲折历程。

  

  今年85岁的抗战老兵李超给记者讲述当年抗战的故事

  三次报名参军终如愿

  李超今年85岁,1930年8月出生在江苏省建湖县沙村乡的一个贫农家庭。“我父母一生务农,家里收获的粮食除了交租纳税外,就剩不下什么了,只能靠磨点豆腐卖钱来补贴家用。从小也干过很多活儿,吃过很多苦,对压榨乡民的地主恶霸的恶形恶状有切肤之痛。”李超告诉千龙网记者,抗战时期,到处都兵荒马乱,全家人一年到头都在为温饱而挣扎。

  李超在家是长子,所以父母把改变家庭贫困状况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父母经常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也要送他去上学。“上了6年的私塾,我在基础文化知识和古汉语等方面学了不少东西。”

  李超回忆,在1943年到1944年期间,他曾两次报名参军,但是都因为年龄太小没能如愿。“后来还是拖了一个亲戚帮忙,才成功入伍的。”1945年春天,在建阳县独立团工作的舅舅知道了李超想参军的想法,便托关系把李超介绍到独立团休养所当兵。

  参加卫生训练班救治伤员

  “一到休养所,我就参加了卫生训练班,学习各科基础知识,同时进行实际操作。”李超告诉记者,抗战后期环境险恶,且卫生训练班周围10多里外就是日军的据点,鬼子会频繁地在村内进行扫荡。“为了保证伤员的安全,卫训班和休养所就要随时转移,多亏休养所附近就是芦苇荡,我们就去那里进行躲避。”

  

  当谈到救治抗战伤员时,李超用手比划着当时的场景。

  李超告诉记者,抗战的时候,他虽然没有亲自上战场杀鬼子,但是他们救治了很多伤员。“我和战友们一起全身心投入在救治伤员的紧张工作中,当时上级领导分配什么就干什么,比如包扎伤口、打石膏绷带、为战士打麻醉剂等。” 因为李超当时的年龄较小,处处受到老战士的照顾,战友之间关系也很融洽。等卫训班结束后,他已经完全胜任了卫生员的工作。

  “离休不离志,退职不褪色”

  “离休不离志,退职不褪色”。1988年5月,李超离休后,仍然保持“不变质”和“不褪色”的革命精神,保持一个新四军老战士的革命本色。

  李超告诉记者,他组织策划了两次新四军老战士的书画展。1988年,他在北京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首次北京新四军老战士书画展,展出书画作品400多幅,“北京有上万人参观,这样一来,就扩大了新四军的知名度” 。

  2005年8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于军事博物馆举办老战士书画展,连展5天,李超担任书画展秘书长,负责组织实施。 后来李超还参与组织了北京新四军研究会老战士合唱团。李超告诉记者,凡是有重要活动,他们都会去参加,“既活跃了老同志的文化生活,又宣传弘扬了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

  “我还参加了《新四军军歌》的出版筹备工作,担任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李超说,经过新四军老音乐工作者几年搜集、整理、精选编辑的《新四军歌曲》,于1999年由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出版发行。

  “这500多首革命歌曲,涵盖了当年新四军军部和所属7个师、浙东纵队以及他们所在的苏、皖、鄂、豫、浙、赣、湘、闽等8块革命根据地流传的歌曲。”他说,《新四军歌曲》的出版发行,受到广大新四军老战士和下一代的欢迎,成为一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据了解,李超积极为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建言献策。在纪念馆主厅原来布置的是国歌和《八路军军歌》,经北京新四军研究会领导和他多次建议,现改为《八路军军歌》与《新四军军歌》对称布局。同时,纪念馆充实了20多件有关新四军的实物布展内容,也是李超多年募集的。(文/摄 千龙网记者 张志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