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22日讯 (记者 顾园园 杨群) 家住宿迁市宿豫区丁嘴镇苗冲村张庄组92岁的张荣之是一位抗战老兵,1941年参加革命,1951年才退伍回乡。戎马十年,如今老人说起过去,还是那句话:“守我河山,不容侵犯!”
9月20日上午,记者在宿豫区老年公寓见到了张荣之,他正和几个老人在一起打麻将。听说记者采访他,他很高兴,把麻将一推,说要去忙正事了。老人个子很高,如今虽然身体不是很好了,却时刻注意着要挺直腰背,“彭老总教我们做个军人要有军人样子,坐要有坐样,站要有站样!”老人时刻没有忘记当年跟着彭德怀将军抗日时听到的学到的一切。
1941年,刚满18岁的张荣之离开家乡、离开父母亲人,响应号召参加革命。当时他是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八路军,后因部队整合,他又成了新四军,跟着黄克诚师长四处抗日。“刚当兵那会,觉得什么都新奇,后来才知道苦啊。粗布军装一身单一身棉,一年到头就穿这个,坏了自己补;部队还发一个军用水壶,一人一个面袋子,行军、出去打仗就靠这些。”张荣之说那时候当兵去哪全凭两条腿跑,有时候一天要跑七八十里地,没有鞋子就用草编个底子再用布袋绑在腿上,几天就走坏一双,那时候每个战士都能很快就编出一双草鞋。
说到吃就更简单了,一人一个面袋子,里面装上杂粮面,很少有小米。行军过程中,休息的时候就一个人或几个人凑在一起想办法找老百姓借个锅或弄个铁盒子,在地上支个灶做饭吃。“有时候在荒郊野岭,就吃生的,筷子是没有的,就随手摘根树枝凑合。”老人笑着说起这段艰苦的过去。
生活上的艰苦都不算什么,真正打起战来,才是真的苦,“不能说是苦,应该是拼命!”张荣之说。他记得,1942年,他们在宿迁西遭遇到日军扫荡,当时他们只有一个小分队十几人,而日军和皇协军加起来好几十人。双方遭遇后,张荣之和战友只能不停地转移,想要突围,结果战友死的死伤的伤。
最后,就在张荣之和仅剩的几个战友找到突破口,即将突围成功的时候,他们遇上几个日军。狭路相逢,双方拔枪就打,结果张荣之快一秒打死了一个日军。“不打死鬼子就是我死。”说到这里老人激动地站了起来,直喘气,“我这命是拼来的!”老人感慨地说。
1944年,张荣之所在的部队转移去往安徽芜湖,一路奔波三四天,结果刚到芜湖边界的一个山头就与日军遭遇。很快,命令下来由张荣之所在的一个营掩护大部队撤离。为了迷惑敌军,营长命令所有人跑起来,快速移动,让敌军以为有一个团的兵力。
仗打起来以后,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我军只能尽量拖延时间。张荣之和战友趴在距离敌军500米左右的地方,发现敌军前进就全面开火,一次次将敌人逼回去,就这样坚持了一天一夜。“结果,大部队转移了,鬼子发现后立马追上来,火力很猛,我们只能一边打一边撤,死了好几十人!”张荣之在这次战斗中也被打穿了右臂。
受伤后,张荣之在后方医院疗养了一段时间,后来右手臂落下了残疾,但张荣之没有因此离开战场。抗战结束后,他又随着大部队去了东北,参加解放战争,期间他成了通讯兵,并当上了通讯班长。
1951年,张荣之退伍回到家乡,务农为生,如今老人享受伤残军人待遇。“对现在的生活我很满足,国家没有忘记我们,对当年上战场打鬼子的事,我很自豪!”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