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新四军抗战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敌人心脏旁的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5-07-15 特派记者:王吉陆   2016-05-28 10:54:20


皖中抗日战场上的新四军第四支队。

在长江南岸阵地上作战的新四军部队。

设在皖南农舍中的新四军司令部。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19块根据地之一,位于淮河以南的津浦铁路两侧,是连成片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联系苏中、苏北、淮北、皖江各根据地的枢纽,对南直接威胁日伪的指挥中心南京,根据地中的六合县更是南京市的管辖范围。对于新四军能在距南京如此近的地方开辟根据地,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学者罗特曼表示惊奇。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新军部以五支队为基础组建2师,张云逸担任副军长兼2师师长,罗炳辉担任2师副师长,不久罗升任副军长兼2师师长。

  1939年8月,第五支队3000人越过津浦路东进,在苏皖边境的扬州、六合、来安、盱眙、天长、高邮等八个县市打游击战,这一带北依淮河、南靠长江、东临运河,西扼津浦铁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第五支队是独立发展的武装,不被蒋介石政府承认,发展过程中,面临和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三角斗争”的局面。

  第五支队通过半塔保卫战初步确立了根据地,在各县市建立政权,并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同时扩军,至1940年7月,已经发展到1万多人,同时拥有地方武装近10万人。而日伪军在淮南地区周围设置据点120余个,部署兵力3万余人。

  战斗中,罗炳辉对日军的“分进合击”战术有了了解,发明了“梅花战术”,就是把部队按三角形独立布阵,或正三角,或反三角,或斜三角,各部之间相距5公里左右,形如梅花状。虽然各自为政,但是,打起仗来却是一个整体。遇敌袭击,因其松散,可以免遭集中攻击,日军来犯时,只能对一个“花瓣”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受击“花瓣”既可以打阻击,又可以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其他几个“花瓣”按既定方针各自为政,既可以迂回到日军侧翼的薄弱部分发起突然攻击,又可以待日军暴露侧翼后发动攻击。“梅花战术”阵形散而不乱,部队少而不薄,以静制动。

  1941年4月,2师4旅12团在南京市六合县的金牛山首试“梅花战术”,与实施扫荡的日军十二旅团长南部襄吉率领的日伪军700多人相遇,打了一个大胜仗,共击毙日军200多人,伪军300多人,新四军牺牲54人,伤68人。

  经过多次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摩擦战争和对日伪军的反扫荡战争,淮南根据地成为一块比较稳固的根据地。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