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酿寒石苍皆白,枫竞霜后叶先红。”迎着朝霞,记者来到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村的彭雪枫将军纪念馆,一座矗立在广场上的彭雪枫雕像格外醒目——一身戎装,胯下战马;目光如炬,眺视远方。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率领新四军健儿血战平原,使抗日薪火燃遍江淮原野?是什么样的功绩,让他在老百姓心中丰碑永存?一路追寻彭雪枫将军的抗战足迹,这些问号一一变成了震撼心灵的咏叹。
1907年,彭雪枫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的他就立志报国,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沙、吉安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率部打胜刀靶水之战,确保遵义会议顺利进行,攻下娄山关,二下遵义城。1935年9月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直罗镇、东征等战役。
1936年,作为中共中央代表赴山西做阎锡山统战工作,为八路军开赴抗日最前线铺平了道路。1938年春,受党中央委派,彭雪枫调赴河南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开始了中原抗战的戎马生涯。?
1938年5月,徐州沦陷,豫皖苏三地广大国土陷入敌手。同年9月,彭雪枫奉命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日、伪、顽犬牙交错的严酷环境中,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1942年11月,日伪军组织兵力近万人,从徐州、宿迁等地出发,分五路对抗日根据地展开血腥扫荡,时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的彭雪枫指挥根据地军民奋勇抗击。12月9日,日军集结1500余人,攻击今泗洪县境内的朱家岗,守卫村庄的第4师26团官兵们英勇抵抗,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
这只是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4师与敌殊死血战,取得诸多光辉战果中的一例。在彭雪枫将军纪念馆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在豫皖苏敌后抗日根据地6年间,部队从300余人增长至5万余人;新四军第4师进行大小战斗3700余次,累计歼敌4.8万余人;根据地拥有60余个县,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
纪念馆里,记者遇到了《彭雪枫将军——永不飘落的红叶》一书的作者欧阳华,她讲述的“雪枫三宝”的故事,展示了彭雪枫文武双全的儒将风采——
“第一件宝是骑兵团。”1941年8月,为开展平原游击战,彭雪枫师法苏联红军骑兵战术,组建了被称为“红色哥萨克”新四军骑兵团。1942年夏天,300多名日伪军到根据地百姓家中抢粮,骑兵团第3大队迂回过去切断敌人的退路,第1大队直扑村里,将敌人逼进开阔地进行围歼。官兵们催马飞驰,挥舞着彭雪枫亲手设计的“雪枫刀”,很快冲乱敌人的队形,不到半小时,开阔地里的日伪军大多被消灭了,剩下的举手投降,粮食又回到了群众的手中。
“另外两件宝分别是《拂晓报》和‘拂晓剧团’。”1938年9月,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反映报道抗日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彭雪枫亲手创办了《拂晓报》,该报成为抗日根据地军民“沙漠中的甘泉,饿乡里的食粮,指引方向的罗盘,照耀通衢的灯塔”;此外,他还创办了“拂晓剧团”——每逢重大节日和召开重要会议时,他都会组织剧团唱革命歌、演抗日戏,对抗日军民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中共夏邑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岳华告诉记者,彭雪枫总结出“奔袭”“远袭”“夜袭”等多种平原游击战战术,先后撰写了《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等多篇重要军事理论著述。然而,正当抗战即将胜利时,他却不幸牺牲,没能亲眼看到日本鬼子投降——?
1944年8月,彭雪枫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亲临一线指挥的他,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生年虽短,汗青生辉。当年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彭雪枫一生的光辉写照:“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
今天,放眼神州大地,以彭雪枫名字命名的公园、学校、道路,如同他高洁伟岸的精神之花一样四处绽放。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