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八省红色游击健儿汇集成的新四军,在组建的初期为保持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全军开展了发扬优良传统运动,军部确定把“保持发扬优良传统”八个字作为八个主力团队的代号:第1团称保团,第2团称持团,第3团称发团,第4团称扬团,第5团称优团,第6团称良团,第7团称传团,第8团称统团。现将这八个主力团队简要介绍如下:
1、保团,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
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是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于 1938年1月4日组建编成,团长傅秋涛,副团长张正坤(后江渭清),参谋长江渭清(后王怀生),政治主任钟期光。全团一千一百余人,六百余支枪。该团随陈粟东进后与6团对调回皖南军部,皖南事变中被打散。
2、持团,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
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是由坚持在湘赣边、赣粤边、赣东北和皖东的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2月组建编成,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主任肖国生。该团随陈粟东进,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2旅第4团。
3、发团,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
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是由闽西红军游击队和闽赣边汀瑞红军游击队组建编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参谋长熊梦辉,政治主任钟国楚。全团一千二百余人,五百余支枪。该团随陈粟东进后调回皖南,皖南事变中被打散。
4、扬团,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
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由闽西红9团、闽粤边的新编红3团和浙南红军游击队组建编成,团长卢胜(后张道庸),副团长叶道志(后周桂生),参谋长王胜,政治主任廖海涛。全团六百多人,二百余支枪。该团随陈粟东进,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3旅第7团。
5、优团,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
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由闽东北、闽北红军游击队为主组建编成,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杨元三,政治主任刘文学。全团一千二百余人。该团曾参加著名的繁昌保卫战,其一部挺进皖中,团主力在皖南事变中受到严重损失,后一部突围到皖中。
6、良团,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
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是由闽东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月24日组建编成,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后吴焜),参谋长黄元庆(后乔信明)政治主任阮英平兼(后刘松青)全团一千三百余人,七百余支枪。该团随陈粟东进,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1旅第1团。
7、传团,新四军第4支队第7团
新四军第4支队第7团是由红28军第82师第244团和新兵营编成,团长杨克志,政治委员曹玉福,参谋长林英坚,政治主任胡继亭(后徐海珊)。全团一千一百余人,七百余支枪。该团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4旅第10团。
8、统团,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
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是由桐柏山红军游击队组建编成,团长周骏鸣,政治委员林恺,参谋长朱茂绪(后赵启民)政治主任谢有才(后徐祥亨),全团七百余人,三百余支枪。该团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5旅第13团。
上述各部队在皖南事变后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了战友的尸体与八路军115师南下主力部队一道共同承担起了华中抗战的重任,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成为抗日的铁流——铁的新四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