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7日,是“七七事变”76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76周年纪念日。在抗战大军中,涌现不少女兵的身影。无论是在前线浴血奋战,还是在后方辛勤操劳,她们都是时代的英雄,民族的脊梁!
薪火相传,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本文通过采写3位抗战女兵的从军故事向曾经浴血战场的老兵们致敬!
邓德凤 图片提供:关爱抗日老兵岳阳站
人物档案
姓名:邓德凤 出生:1927年2月5日 籍贯:湖南湘西 现住:岳阳市郭镇乡蔡家村
从军故事:每天走60多华里路贴标语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不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当时年仅十五岁的邓德凤老人加入了国民党军队第九战区程潜将军的黔江政工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邓德凤老人今年87岁,满头银发,面带慈祥,吐字清晰。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精神矍铄,坐姿仍有几分往日军人的神气。
“我13岁以前在湘西泸溪县读小学,因为我姐夫是国民党宪兵队队长,14岁被姐夫接到难民学校读书(国民党为了照顾在前线抗战干部的子弟临时建起的学校,类似于今天的托儿所,照顾为主,兼教习唱歌跳舞),一年后我被调到黔江政工队,主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邓德凤老人说,在那个战火纷飞,音讯断绝的年代,大家为了团结一心一致抗日,宣传的重点则是标语和口号。
邓德凤的主要任务就是贴标语,标语的内容是“打倒日本!”,“打倒汪精卫!”,“打倒汉奸!保卫全中国!”等,这项看似轻松的工作其实并不容易。“我们政工队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主要负责宣传,每天要走60多里路,边走边贴标语,每周贴三天,休息四天。为了宣传更多的地方,走更多的路,我们都用布绑了腿,走到了黔江,秀山,酉水等众多县。白天我们出去贴,晚上大卡车把我们拉回去,休息的时候就在队里唱歌跳舞。”邓德凤回忆说。
虽然在“反右”、“文革”中受到迫害,但邓德凤老人依然豁达安详,笑语盈盈,她称赞党的政策很好,过得很幸福!
王晒梅 图片提供:关爱抗日老兵岳阳站
人物档案
姓名:王晒梅 出生:1921年12月26日 籍贯:湖南平江 现住:平江县东塔乡谈家桥
从军故事:因一封家书走上从军路
今年92岁的王晒梅除了耳朵有点聋之外,身体健朗。要说起她的抗战经历则是由一封家书引起的,可谓是“千里捎书赴国难,巾帼须眉皆英雄”。
王晒梅的叔父曾振是第三战区直辖独立33旅旅长,丈夫曾宪典黄埔11期毕业后为独立33旅司令部少校副官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叔父曾振写信回家,号召乡民积极参军抗日,当时以曾宪典为首组织13男7女奔赴江西鹰潭参军,王晒梅从此踏上了从军路。
到达江西鹰潭后,王晒梅等7人加入第三战区直辖独立33旅。首先,她们来到33旅旅部办公室秘书处王慧兰那里报道,在那里接受军纪、礼仪、打靶、译电等基本工作知识的培训。训练不到三个月,七人被分配到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我们的工作主要负责给士兵发放衣服、被子等生活用品,还有就是统计数据协助秘书处工作。”王晒梅回忆道。
随着战事进一步的恶化,因前线需要,王晒梅7人又被调第三战区兵站总监部卫生科当护士,负责在后方配合军医给伤兵洗伤口、换药、缝针、包扎。后来,一路跟随部队经上饶广丰玉山、衢州、兰溪、金华、福州、莆田、一带与日军作战。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部队奉命开赴台湾接受日军投降,七姐妹中有的因身孕,有的以回家探亲为由,请假回家,曾宪典、刘满堂带领战友护送回家,男男女女一共回来10人。
王晒梅说,这些事过去多年,有的已模糊得记不起来了。
凌东珍 图片提供:关爱抗日老兵岳阳站
人物档案
姓名:凌东珍 出生:1922年10月11日 籍贯:湖南平江 现住:平江县瓮江镇
从军故事:白天负责收粮,晚上还要割油麦菜
回忆起那段抗日岁月,今年93岁的凌东珍可以用“死里逃生”来形容。
1939年中秋节,日军抵达瓮江逼进油铺段朱砂抝坦上,到处杀人放火。凌东珍家房屋被日本兵烧毁,她不得不带年老的婆婆以及2岁的女儿到处躲日本兵,最后躲到王家窕,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凌东珍将自己与婆婆的长裤脱下,和上衣一起绑着石头丢在房屋附近的深水沟,发出声响吸引敌人走开,她们才侥幸躲过。1941年,日军再次进军瓮江镇淤泥塅,凌东珍又躲在王家窕大屋。一个日本兵走进来一屁股蹲下拉大便,吓得凌东珍不敢伸张,忽然外面飞机轰轰响,日本飞机空投物资,那个日本兵连屁股都没有擦站起来就朝外面跑,她再次侥幸躲过。
两次的死里逃生让凌东珍终身难忘,对日本兵也恨之入骨。1941年下半年,中央军杨森大部队从通城败退到瓮江。凌东珍清晰记得当时有23师、140师、60师、82师、44师、13师等部队驻扎油铺塅、淤泥塅、坦上、瓮江老街一带整训。“140师驻扎在坦上,师部医院驻扎在王家窕大屋,当时转移过来的伤病比较多,单干昌师长是本地人,他号召我们加入部队一同抗日。”凌东珍那年20岁,当时也不顾婆婆劝阻,将四岁的女儿交给婆婆就在当地加入部队,被编入国民革命军140师。“因为护理部需要人手,我先被安排在王家窕大屋负责护理伤兵,因为不适应护理工作,后来被安排到后勤部。”凌东珍回忆,因为她是当地人,便负责伙食安排工作,供给以白菜、老南瓜、红薯、白米粥为主,白天负责收粮,晚上还要割油麦菜,前前后后两年多时间,炉锅都煮坏好几口。后来部队转走,在娘家人的一再劝阻下,因家中房屋被烧毁无家可归,只好带着儿女以及年迈的婆婆回娘家定居至今。
凌东珍现有二子二女,均以务农为生。她一向信奉神明,靠守庙帮人敬菩萨获得微薄酬劳,每月有高龄补贴55元,曾经为国民党服务过的经历也一直被娘家人瞧不起过。 (黄梅 侯一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