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亲历者口述和回忆 > 内容正文

抗日战争时期闽西地区接纳大量潮汕难民
来源:潮州新闻网   2015-07-25 09:36:56

  谱写“闽粤一江亲”之歌

  1939年,日本军从汕头登陆,随后入侵潮州城,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致使百业凋零,民不聊生。为了寻求一条活路,不少百姓携老扶幼,纷纷往内陆山区逃难。据有关方面记载,与潮汕比邻的闽西一带,接纳了大量的潮汕难民,让他们得以落脚安顿,休养生息。

  今年5月,记者跟随潮州市政协文史委调研组到福建省龙岩市,采访当地的文史专家和当年逃难到此的潮汕人民,试图窥探这段历史。

  大量难民涌入闽西

  汀江是闽西地区一条主要的河流,至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后,流入广东的韩江。旧时,闽西客商依靠这一江水,将江西和闽西北一带的大米、木材、烟叶、土纸等山货顺流而下贩卖到潮汕地区再转口贸易至东南亚各国。当时,还有不少闽西客商聚居在潮州经商,土纸行、米行、木材行、条丝烟行分布在潮州的大街小巷比比皆是。客商还把沿海地区的洋油、海盐、海带、咸鱼等海产品逆流上卖到汀江上游的物资集散重镇——古汀州府的所在地长汀,再通过长汀向赣南地区和闽西北地区一带扩散。当年繁忙的汀江至韩江航运和经贸往来被闽西人称为“下河八百、上河三千”。

  所以当日军占领潮汕之后,闽西地区便成为了潮州百姓首选的避难之所。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原主任孙国亮向记者介绍,虽然这一段历史少见于各类正史记载,但据龙岩市民间诸多学者的考究,估计当时到达闽西的潮汕难民在10-12万人之间。逃难时,他们借助水路或者陆路,一路拖儿带女艰辛跋涉,至少得花上十几、二十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闽西的中心区域,由于沿途环境恶劣,口粮有限,许多家庭被迫卖儿卖女,也有的在途中就已饿死了。

  “大量的潮汕难民涌入,加重了闽西人民的生存压力。”孙国亮解释说,因为闽西大地几乎都是山区,在农耕文明那个年代,山高水冷农作物产量极低,本身就是赣南米谷的主要输入地,物资仍然比较匮乏。但是,闽西人民还是从口中挤出一部分粮食接纳了落魄的潮汕难民,同时也收留了数量众多的潮汕难民的子女或家庭,并把他们抚养成人。

  两次寻亲热潮

  抗日战争胜利后,待在闽西的潮汕人民开始了有寻亲返乡的念头。孙国亮介绍说,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抗战胜利以后,是第一次潮汕难民的寻亲热潮。寻亲的群体主要以成年人为主,大部分人都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家和亲人,总的来说,寻亲过程比较顺利。

  第二次寻亲热潮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交通、通讯等条件不断完善,给寻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个时期寻亲的主体,多是当年到达闽西时不到10岁的幼童。此时,他们均已长大成人了,脑海中残留的亲人和家乡记忆,驱使着他们去寻根。但是,由于记忆过于模糊,而且过了三四十年,故乡的亲人或早已去世,或早已搬迁,寻亲之路,曲折艰辛。

  寻亲顺利的,两地的亲人便常有往来,还有的经由父辈的介绍,闽西的年轻人到潮汕地区打工、做生意,或者与潮汕人结为姻亲,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两地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三地汇编逃难故事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闽西的潮汕难民这段历史,到目前为止,国内多种文史资料均鲜有记载。孙国亮说,七十多年过去,曾经见证过、亲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大都已经作古,在世者也已到了古稀之年。

  为了抢救业已零星的文史资料,收集更多亲历者、亲闻者的民间记忆,记录这一时期潮汕乡亲与闽西人民往来的交流史,在龙岩市政协的邀请下,龙岩、潮州、汕头三地政协一起合作,共同编辑出版《闽粤一江亲:闽西抗日战争中的潮汕难民》一书。据悉,所征集的文稿以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资料为重点,以抗战期间逃亡闽西及日后寻亲等为主要内容,旨在记录那一段苦难而不失温馨的历史往事。

  记者了解到,该书目前已经收录有数十篇文稿约30万字左右,预计将于8月底正式出版发行。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