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亲历者口述和回忆 > 内容正文

抗战逃难到杜城
来源:西安晚报(西安)   2016-03-24 15:16:41

  我的老家在山西,由于日本侵略,逃难来到了陕西。

  那是一九四一年春寒料峭的时节。我,一个不满六岁的稚童,跟随母亲,和逃难的山西乡亲们一道,趔趔趄趄,艰难步行,翻过中条山,冒着生命危险,渡过黄河,从被日本侵略者野蛮占领了的晋南老家,辗转来到西安,投奔之前已流落到此的父亲。在市里住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因城里消费不起,加之日寇的飞机时不时地轰炸骚扰,经熟人介绍,便搬到了离城十五里的杜城居住。

  当时的杜城,是一个地处西安市区通往终南山下重镇王曲阳关大道西侧的硕大村落,有完整厚重的城墙包围着,村南不远处有河自东向西潺潺流过。

  在那风雨如磐的抗日战争时期,从别处住到杜城来的人们当中,既有我们这些逃难的平民,也有当时军政人员的家属,甚至还驻有带辎重的正规部队。曾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一九四二年前后就曾住在杜城,他小我一岁,我们曾经是同学玩伴。

  杜城民风淳朴,对待外人,和善热情,不分贫富贵贱一律吸纳、包容,毫不欺生。几年间,村子里熙来攘往,生产生活井然有序,主客之间,其乐融融;即使在军民之间也从未发生过龃龉不快的事情。每当部队唱着“石榴花开满地红,二十九年来当兵……”进行操练时,我们一群孩子就跟在后面,模仿随行。

  赵先生是村中一儒,人品学识都被村人敬慕,他也是我们同龄孩童的启蒙恩师,先生曾教我们背诵“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在杜城的几年里,最使我不能忘怀的是我们所受到的文化启蒙和爱国主义抗日教育。不论是在村子里的“保学”,还是后来到乡里的“中心小学”,我们都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抗日意识教育。中心小学的教师是来自西安的一批知识分子,都有着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在教给我们文化课的同时,还给我们讲甲午战争、讲“九一八”国耻、讲卢沟桥事变,讲当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的抗日战争。每每讲到,都是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极大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光是抗日歌曲,就学了不少,从《义勇军进行曲》到《松花江上》,从《黄河大合唱》到《太行山上》,从《长城谣》直到岳飞的《满江红》,都教给了我们;老师还时不时带领我们到附近的村庄去进行抗日宣传,师生一起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活报剧,这都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一九四五年的九月三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一时间,城乡沸腾,鞭炮齐鸣,当时人们又把抗战胜利称作“放炮了”。我们一家人也在欢腾的锣鼓鞭炮声中离开杜城,回到了西安城里。

  杜城,是我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它不是故乡,但胜似故乡。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