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修筑乐西公路,平均每公里死亡8人,工人用‘血肉’筑成抗战的长路。”望着眼前这条蜿蜒在中国西南边陲崇山峻岭中的公路,今年91岁的老人刘成志总会眼眶泛红。
抗战期间,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共征用500万民工修筑各项战时工程,支撑抗战救国大局。其中,乐西公路正是一条鲜为人知却极其重要的抗战生命通道。
起自四川省乐山县,止于西康省西昌(今四川西昌)的乐西公路,全程525公里,是沟通陪都重庆与滇缅公路、第三国际通道康印公路的战略公路,支持驼峰航线的重要公路补给线,也是原国民政府陪都重庆或再迁西昌的秘密通道。据史料记载,为兴筑乐西公路,乐西公路工程处先后从川康地区征调彝汉等各族筑路民工20多万人,由于缺粮、疾病等原因,致伤亡人数多达3万人。
“我那时候才15岁,个小身轻,经常要吊着箩筐下山崖放炸药。”刘成志跟着父亲参与乐西公路最艰险路段蓑衣岭、岩窝沟的修筑。他回忆道,自己当时负责背炸药引线、扛测绘标杆,因为个头矮小,还常蹲在箩筐里,用绳索从岩顶吊至悬崖处放火药。因修路常要在悬崖上开凿、放火药,而麻绳和竹篾做的绳索禁不住撞击和摩擦,不时有工人坠下悬崖。
站在岩窝沟旁的“忠魂经骨永昭日月”碑前,刘成志许久未语。从道路初通、加宽到完工,每天仅换得相当于现在2、3角的报酬,在修路的过程当中,常常三天吃不上一顿饭,只能到附近居民家去讨一顿。“当时全民抗战,修乐西公路也是为国家,一点都不辛苦。”
刘成志说,为了提高岩窝沟的筑路效率,队伍常常会集中凿好几十个炮眼,用炸药连珠炸山,声势惊天。而岩窝沟的两边也密密麻麻站满了工人,挥舞着手中大锤与钢钎敲打崖壁,喊着“吭唷吭唷”粗壮的号子。
记者在岩窝沟看到,整个岩窝沟呈V型状,一边是峭壁,一边临悬崖,从公路俯瞰,沟底深邃幽暗达200米。在宽度不到5米的山路上,蜿蜒崎岖,公路旁边矗立的巨石、峭壁上,还遗留有当年的钢钎铁锤和深浅不一的凹痕。沟内一段道路上,30余米高的拦路巨石被从中间劈开,硬生生地在坚硬如铁的石壁上凿出一条公路。
比起山高路险的岩窝沟,海拔2800米的蓑衣岭是乐西路经过的最为艰险的路段,终年云雾弥漫,雨水滴落。据《乐西公路》专著编辑罗明刚介绍,由于此路段赶工期在冬季,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工人们光着脚、吃不饱、住岩窝树棚,曾发生过一夜就冻饿病死200多人的惨状。工程竣工后,时任乐西公路施工总队长赵祖康书曾写“蓝缕开疆”纪念碑立于蓑衣岭,纪念死难民工。
“每次花三、四天走到蓑衣岭送粮,沿途都能看见尸体,不管是饿死、冻死、还是病死。”96岁的乐山双桥村村民王国升曾参与五洞桥的修建达半年之久,也帮忙运送粮食,当年20岁的他因是家中独子而被免于征兵。“当时连活着的人都没房住,死人怎么会有窝呢?”
在这条路上,20余万工人昼夜施工,抱着后方修路为抗战做贡献的精神,在一年半里抢出了这条抗战交通生命线。抗战胜利后,乐西公路不再具有战略意义,但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出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路好了,乐西公路很多地方也快荒废了。”王国升感叹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条“血肉筑成的抗战长路”正慢慢消失,但四川人民的抗战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