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抗战文物 > 文物背后的故事 > 内容正文

朱德赠予郭化若的围巾
来源:中国抗战胜利网   2020-03-23 09:55:50


  这是一条褐色毛围巾,上面分布着几处明显的破洞。岁月给这条围巾留下了沧桑的痕迹,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动人的历史记忆,因为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在延安亲手赠予郭化若御寒用的。

  郭化若,原名郭俊英,1904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192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并在军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8月,他从苏联学成归国,一路辗转,奔赴闽西,从此踏上了追随毛泽东、朱德两位革命伟人,终生为中华民族之解放和崛起而奋斗的道路。

  这条围巾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隆冬时节的延安,到处冰封雪盖,尤其到深夜便愈发严寒。一天深夜,参加完军委会议的朱德在踱步回窑洞的路上,发现不远处郭化若的窑洞依然闪着微微的烛光,眉头不禁微微皱起。

  对于郭化若这位同志,朱德印象很深。他们的初次相逢是在闽西,朱德记得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用了数月时间从厦门步行到龙岩,追上红军部队,向自己递上介绍信,明亮的双眸里透出了革命者的坚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中央时,郭化若坚定站在朱德一边,一起为受打压的毛泽东说话,被贬到红军大学当教员。长征时期,郭化若更是赤脚上路,凭着信念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长征全靠一片心”。念及于此,朱德默默赞许:“铮铮铁骨,是我们红军的汉子。”

  长征到达陕北后,郭化若因“托派”问题,至今尚未安排职务,只是暂时到总参谋部工作,并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朱德经常在毛泽东住处碰到郭化若,看他为毛泽东处理文稿。总参谋部工作繁忙,郭化若经常要处理如敌情通报、作战命令等十万火急的文件,这会儿估计又准备不眠不休、彻夜处理特急文件了。朱德想,老这样下去,他的身体可怎么受得了?

  朱德于是疾步向前,推门而入。郭化若被这推门声惊动,抬头发现是朱总司令,赶忙站起身来,欣喜地说:“朱老总,您怎么来了?”

  朱德故意板起脸:“化若同志,我不来你是准备把自己累死呀。”

  郭化若赶紧辩解道,“我不觉得累,做好总参的工作,总算是为宣传抗日战争出了点力,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啊。”

  朱德只得劝慰道:“你白天要处理公务,晚上又要协助毛主席处理文稿,保重身体是第一位。”他看着郭化若微微颤抖的身体,解下了自己脖子上的围巾,亲自为郭化若系上,说:“化若啊,你不仅要做总参的工作,还要研究孙子兵法,又是主席的军事高参,恩来同志表扬你是我们共产党的秀才,是专家学者,你还主编《八路军军政杂志》,深入研究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现在看来这都是你没日没夜、通宵达旦地工作换来的成果,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休息好,才能更好地工作啊。”

  郭化若感受到朱总司令言语中深切的关切,更被脖子上传递的温暖所包围,激动地说“我都听朱老总的,把手头上这几份文件处理完我立马休息。”

  朱德只得拍拍他的肩膀:“怪不得毛主席批评你总也长不胖。”这条普通的围巾,饱含着朱德对郭化若弥足珍贵的关爱,在艰苦岁月里这条围巾时时刻刻温暖着郭化若,让他始终保持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革命初心。郭化若尽管多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为我军优秀的军事理论家,更是历经血与火洗礼的军事实践家,凭着九死未悔的信念终成我军闪耀的一代儒将。

  1999年11月29日,郭化若同志的夫人史翔云亲手将这条围巾捐赠给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成为馆里的国家一级文物。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