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抗战文物 > 文物背后的故事 > 内容正文

李夏明的马褡——马背上的移动办公室
来源:京华丹心   2020-11-30 16:01:35

提起曾经领导过

省港大罢工的共产党人

邓中夏

几乎无人不知

然而他的妻子李夏明

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

一位久经考验的优秀干部

李夏明

李夏明自1926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

经历了多次斗争考验

1937年3月

李夏明到了延安

担任摩托学校的党支部书记

两年后

她响应毛主席

“到敌后去”的伟大号召

带领摩托学校全体成员

(这时已改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二大队)

开赴太行山敌后根据地

她保留下来的一只马褡

见证了当年八路军

在太行山区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活

如今,这只马褡就收藏在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文物展示

  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马褡呢?几层黑色的手织粗布缝成了一端开口的长方形袋子,大小如南方农民盛稻谷的麻袋,既能装许多东西搭放在马背上,又可铺在地上当床。细密而整齐的针脚显示着马褡的缝制者心手之灵巧。马褡已经非常陈旧,补丁摞补丁,但每一块补丁都是精心缝补。补丁颜色不一,色彩斑斓,但并非有意制作,只因条件艰苦,每找一块碎布都非常不易。

  这只马褡是李夏明在带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二大队开赴太行山时,用延安军民手织的棉布一针一线缝成的。身为党支部书记,李夏明工作非常繁重,她一面要动员二大队的全体职工、教员和学员积极投入新的战斗,一面要做许多准备工作,但稍微有一点空闲,她便缝上几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党一以贯之的工作方针。李夏明总是和别的同志一样自己缝衣做鞋,出于需要,她亲手缝制了这条马褡。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绵延数千里的太行山,山势险峻,八路军在群山中神出鬼没,与日军巧妙周旋,伺机痛击敌人。李夏明领导的抗大二大队应战局所需,必须经常行军、转移、作战。她把公文、档案资料和必备的日常用品等都装进马褡,马褡成了她的移动办公室、移动的家。没有马鞍,她把装有被褥的马褡垫在马背上,柔软的马褡带给骑马人比马鞍更舒适的感觉,漫漫征途中,疲惫之态顿除。

  1939年夏,太行根据地被日军四面包围,国民党又阴谋断绝对八路军的供应,因此,八路军克服重重困难,成立军工部,修建韩庄、柳沟、梁沟、熟峪、西隘峪口等处的修械所和兵工厂,后来又建立黄崖洞兵工厂,大量生产步枪、小炮、子弹、炮弹、手雷等,自行解决部队军需物资的供应。

  李夏明这时被任命为军工部党委委员兼第一所支部书记及军工部工业学校支部书记,组织军工专家和技术人员奋战在偏僻简陋的兵工厂,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发挥创造性。自此,她的马褡中开始装进一些军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书籍,有时装一些兵工厂急需的原材料,甚至是生产成品。

  1942年2月下旬,敌华北方面军下达了1942年度《治安肃正建设计划大纲》,规定“实行积极的不间断的作战讨伐”,重点“首先对冀东、冀中地区,然后对太行山北部地区”。而在此之前的2月初,敌总部便派出日伪1.2万余人直扑八路军太行军区等领导机关,拉开春季“扫荡”的血色帷幕。八路军对深入根据地之敌,以主力一部配合地方武装展开游击战,不断消耗与疲惫敌人,粉碎日军的“清剿”,日军的春季“扫荡”以失败告终,日军恼羞成怒。

  5月中旬,日军三万余人发动对太行山、太岳抗日根据地更加残酷的夏季“扫荡”。在“扫荡”中,日军疯狂破坏八路军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杀害和掳掠群众,烧毁房屋,造成华北根据地许多地方“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

  李夏明根据上级指示,加强对反“扫荡”斗争的领导,深入进行反“扫荡”战争动员,组织和动员群众坚壁清野,把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挖地掩埋,叫敌人扑空。她把心爱的马褡也深深地埋在了地下,丧心病狂的日军每到一处,都要举起屠刀大肆屠戮中国军民,太行山哀鸿遍野……

  当敌人带着满身的血腥扬长而去时,李夏明谨慎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唤起与她同样大难不死的战友、群众,挖出埋藏的东西,挖出她心爱的马褡。这只患难与共的马褡激起她昂扬的斗志,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怀着这种斗志奋战在抗日的白山黑水、大江南北。

  解放后,李夏明曾经在劳动部、轻工部工作。1987年3月23日,李夏明在北京逝世。后来,她的这只马褡由儿子李致宁无偿捐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段刻骨铭心的民族抗争史通过这件展品从此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