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纪念场馆和文物 > 抗战文物 > 文物背后的故事 > 内容正文

彭德怀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
来源:孟红(山西)   2024-10-06 15:46:40

  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 彭德怀始终视自己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总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将群众疾苦冷暖挂在心上,呕心沥血地为群众谋幸福,真切地表现了为民请命、“我为人民鼓与呼”的赤子之心,模范地树立了人民公仆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尊敬、爱戴和永远的怀念。此文所撷取的,正是彭德怀横刀立马驰骋太行抗日根据地期间,所留下的一件件物具背后所反映出的与百姓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大衣给你冬天 挡挡风寒; 手杖上了年纪也用得着,这就算给你留个纪念吧! ”

  彭德怀率八路军总部在 山西省辽县(即今天的左权县)麻田镇上麻田村驻扎时,对汪福成等赤贫户关怀备至。

  汪福成借住的小房,紧挨着八路军总部大院。 工作之余,彭德怀有时会与汪福成促膝闲谈,耐心地向他讲解闹革命和打日本的道理。久而久之,汪福成把平易近人的彭德怀当成了自己的贴心人,心里有什么难言之苦,也要和彭德怀叙谈叙谈。

  1942 年至 1943 年,当地连续遭受严重的旱灾,军民生活十分艰苦。 在这危难之际,彭德怀不仅将自己本来就很微薄的伙食费节省下来帮助汪福成,而且还号召军队都要节衣缩食,想方设法帮助各个村庄的困苦农户渡过灾荒。

  当时麻田群众由衷地说:“彭德怀和汪福成好像是一家人。 ”事实也确实如此。汪福成在总部门口的青石碾上碾米捣面,彭德怀有空时就会帮他一箩一箩地筛面,一边筛 面 一 边 拉 着 家 常 。有人和彭德怀开玩笑地说:“老彭啊, 要不是你衣服和口音跟俺们不一样, 还真要把你 当 成 本 地 庄 稼 人哩! ”彭德怀听了,会意地一笑。

  在即将离开 麻 田时, 彭德怀拿着自己的黄呢大衣、 手杖对汪福成说:“大衣给你冬天挡挡风寒; 手杖上 了 年 纪 也 用 得 着 ,这就算给你留个纪念吧! ”憨厚老实的汪福成强忍着眼泪, 有 多少感谢和恋恋不舍的话想说, 但一时激动而结结巴巴竟没有说得出来。

  彭德怀对全家的好,汪福成永远铭记在心,念念不忘,还不时地以此教育子女。 彭德怀离开麻田后,常有信件给汪福成,可是后来中断了。 原来,彭德怀来信被一些人以彭德怀“犯了错误”为借口瞒着汪福成退回去了。汪福成几年不见彭德怀的来信, 心里非常惦念,只要见有北京回来的人就四处打听彭德怀的消息。当他在邻村一位探亲干部家里打听清楚后,便拜托他给彭德怀直接捎去一封问候信。彭德怀收信后,寄来一封装有相片的回信。

  汪福成一家把这封回信 及相片看作珍宝一样珍藏着,时不时拿出来欣赏、念想一番。 老人临终时再次要求儿子汪天庆取出彭德怀的信与相片端详一下, 并嘱咐说: “老彭给咱的东西,都给你们留下,信和相片我可要带走。 ”最后还一再叮咛:“你们不要忘记恩人。 ”

  “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个干部责令汪天庆交出彭德怀给他家的所有东西,汪天庆想到彭德怀的恩情和父亲临终的遗嘱,硬说“那些东西都没有了”, 无论他们使用什么手段,汪天庆都没有松口。

  直到 1978 年的春天, 汪天庆才把彭德怀赠给他家的黄呢大衣等物品,高高兴兴地交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 他说:“我这就放心了,俺家代代相传,永不忘记救命恩人彭老总。 ”

彭德怀在前线指挥作战

  还晕不晕? 你要早日康复,好好为党工作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 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第三展厅内,陈展着一件特别的抗战文物,那是一只由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送给当地群众的药罐。

  1939 年春, 八路军野战卫生部遵照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在晋东南太行山区山西省潞城县南村,建立了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制药所, 所长刘英桂,政治指导员王志良,后为温萱(即温光然)。野战卫生部部长孙仪之明确指出制药所的具体任务是自力更生制备军用药品,并对太行山区的丰富药材进行开发研制。当年夏,制药所转移到山西省武乡县刀把嘴村。 该所借用农家的石碾、铁锅、陶缸以及竹筛等物,因陋就简地生产中药制剂。

  由于日军多次袭扰,制药所曾移往武乡县笛子角村。后因干旱缺水,影响生产,该所又迁回刀把嘴村。

  1940 年夏, 制药所改称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张其榜任厂长,温萱任教导员。 该厂除生产中药制剂外,还用土法制作纱布、脱脂棉和急救包等卫生材料用品。

  抗日战争时期, 由师长刘 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一二九师,驻防太行山区。 1939 年春,为解决军民防治疾病的需要,该师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从卫生部与野战医院中抽调管理干部王业其带领老中医、警卫员和炊事员各 1 人,并带 1 匹骡子于山西省黎城县背坡村一庙内,创办了一二九师卫生部制药厂。王业其任该厂行政负责人。 同年 8 月,自学中医药的伤残军干韩刚,被调来该厂担任技术负责人。制药厂利用当地中药材,加工生产了紫草膏等数种中药制剂,因其疗效显著,受到了伤病员的好评。

  1940 年冬, 为响应党中央精兵简政的号召,由孙仪之主持机构整编工作会议。 1941 年元月,决定以八路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为主,与一二九师卫生部制药厂合并于山西省武乡县安乐庄(旧称圪垅角), 定名为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 张其榜任厂长,温萱任协理员,曹登益任特派员。

  根据制药生产与卫生材 料的需要,卫生材料厂先后设立了 5 个分厂,1941 年 10 月, 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又将 5 个分厂改编为制药所、制造所和绷带材料所等 3 个生产单位。 年底,又合编为制药所与制造所两个生产单位。制药所设在龙洞沟,所长韩刚。 制造所设在温庄,所长宣心愚。

  卫生部卫生材料厂在山 西省武乡县安乐庄期间,刀把嘴村的村民阎柴通为该厂负责运送药材原料。 因为条件十分恶劣,他早上只能吃点黑豆和野菜充饥,结果在送药材途中晕倒。

  恰好彭德怀到焦龙洞药 厂视察遇到了晕倒的阎柴通,他急忙吩咐警卫员把阎柴通抬回厂部,从一个瓷罐里取了两包药让阎柴通服下去,并把此药罐送给了阎柴通。彭德怀还关心地询问阎柴通: “还晕不晕?”并嘱咐他:“你要早日康复,好好为党工作。 ”

  阎柴通顿时感觉心里热 乎乎的,他捧着这个救命药罐,禁不住感慨地想:这个药罐,非同寻常,深含彭德怀的爱民情啊!为了感谢彭德怀的关怀,他一直把这只药罐保存了 46 年。

  1987 年,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筹建工作热火朝天地展开起来,工作人员来到刀把嘴村征集文物,阎柴通将自己精心保存下来的这一心爱之物,慷慨地捐赠给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彭德怀送给阎柴通的药罐

  彭德怀送给阎柴通的药 罐为瓷质,白釉,腹部书褐色行书 4 行 “十八集团军卫生材料厂监制”12 字 , 高 13.5cm, 口 径 3.8cm, 底 径 7.5cm。 小口,短颈,留肩,圆直腹下收,圈足。 1999 年 5 月, 经国家文物局一级近现代文物专家鉴定组专家鉴定,这只药罐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将百团大战中所获日军军刀奖给八路军供给部

  俗语说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良好的后勤工作是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身为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自然深谙其中要义并极为重视这项工作。

  1940 年 8 月, 为打击日军的 “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在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八路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规模大,参战兵员多,持续时间长,后勤保障和供给方面压力大,问题多,困难前所未有。 百团大战开战后,面对严峻的形势,八路军供给部在时任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兼一二九师供给部部长周玉成的带领下,一方面向根据地的“冀南银行” 拆借经费维持部队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积极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千方百计筹措粮食、武器、弹药、药品、器械等各种物资。周玉成还根据作战动用的兵力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创造性地把粮食加工成饼干、炒面和其他便于携带的干粮,大大增加了部队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以上种种科学可行的方法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部队作战的需要,为整个战役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当百团大战胜利后,彭德怀见到载誉归来的周玉成时,为了表彰他在百团大战期间领导八路军后勤供给部的出色工作和突出贡献,特意从在百团大战期间缴获的战利品中,拿出一把缴获的日本军官指挥刀和一块在当时少见的罗马手表,奖给了周玉成。

  几十年风雨过去了,此刀一直由周玉成夫人保存,“文化大革命” 期间她用破棉被包裹起来藏在家中,直至去世前才告诉子女。 2009 年 7 月,周玉成的子女将父亲这些心爱的抗战纪念品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在捐赠仪式上,周玉成的子女说:“我们相信这最能代表父亲的心愿, 也是这些纪念品最好的归宿。 它们不仅仅是一个光辉时代,一段抗战历程的见证,更是一种革命精神、 大无畏英雄主义的传承和发扬。 存放在抗战纪念馆里, 才能使这些纪念品更好地教育后代,让更多的年轻人不忘国耻,为了和平与和谐, 为了我们祖国的强盛和繁荣,付出更多的努力。 ”

  “感谢你对八路 军的支持,送你这把竹笙,好好为群众和八路军服务。 ”

  在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 纪念馆的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第二展厅里,陈列着一件奇特的展品—— 吹奏音乐所用的乐器竹笙。这把竹笙 直 径 11cm,高 40cm,木质 圆 形底座,饰黑漆,上有长短不一的竹管 17 支。

彭德怀送给李二孩的竹笙

  那么,这件乐器又承载了一段怎样感人的故事呢?

  1940 年 11 月的一天,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的李二孩正在家里忙碌着,突然有人登门来找他。 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进来的竟然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

  李二孩慌忙放下手里的活儿,热情地将彭德怀让进家里。

  彭 德 怀 亲 切 地 对 李 二 孩 说 : “二孩同志,这一年多来,你给了八路军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我在这里代表所有的八路军将士感谢你。今天,我们要走了,没有什么好的礼品送你,前两天我正好碰上了卖乐器的,就给你买了一把竹笙,赠送给你, 好好为群众和八路军服务。我希望在抗战胜利的那一天,能够听到你们欢庆的音乐。”说着,将亲自买来的竹笙送给了李二孩。

  原来,1939 年 7 月,八路军总部从潞城的北村转战到了武乡县砖壁。 对于八路军,村里的老百姓早有所闻,两年前,八路军刚过黄河, 就在平型关打了一个大胜仗,消灭了 1000 多名日军。 第二年八路军来到了武乡,又在这里进行了长乐村战斗,歼灭日军 2200 余人,从此,开创了太行抗日根据地。 这一切早已在群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眼下,八路军总部竟然来到了砖壁村,村里的男女老少群众热烈欢迎自不必说。当时村里有一个八音会乐班,领班的名叫李二孩, 是武乡县砖壁村民间艺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为了欢迎八路军首长的到来,李二孩带领乐班的全体人员,来到总部驻地村中玉皇庙的门口, 热热闹闹地吹奏了一番。从此以后, 每当八路军打了胜仗,李二孩都要带领乐班来庙前吹奏庆祝……

  李二孩手握着彭德怀送 给他的这把竹笙,止不住热泪盈眶。

  从此以后,每当听到八路军打了胜仗的好消息,李二孩都会像以往一样带着乐班来大庙前吹奏一番,风雨无阻,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李二孩把这把竹笙珍藏起来。直至 1988 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隆重开馆以后,他才专门把这把竹笙捐赠给了纪念馆,并把这个故事讲述给馆里的工作人员听。从此, 这把看似普普通通的竹笙,时时刻刻在向前来参观的游人静静地诉说着发生在它身上的那段故事。 1999 年 5 月,经国家一级文物专家鉴定组专家鉴定,这把竹笙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将所撰《三年抗战与八路军》的原稿赠予美国友人王普霖

  1918 年, 美国友人王普霖牧师来到中国传教, 并在中国结婚。 1933 年 1 月, 其子王晋葆出生在山西省太谷县,父亲特地为他取了个中间带“晋”字的中国名字。抗日战争前期,王普霖牧师夫妇曾在山西省沁县、辽县(后改名为左权县)一带活动,十分同情八路军和抗日政府。 当时,王普霖所在教会的友爱医院,曾通过王普霖向八路军转赠了一批医疗器材。 1939 年春,八路军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后,刘伯承、 邓小平接见过王普霖等人,王普霖与八路军总部的彭德怀、薄一波等领导也有过接触。

彭德怀所撰《三年抗战与八路军》

  值得一提的是,1940 年,彭德怀还将自己撰写的《三年抗战与八路军》 报告的原稿赠送给了王普霖。

  1940 年 6 月 27 日,彭德怀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三年抗战与八路军》一文。 此文是彭德怀对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抗战 3 年来的系统回顾与认真总结,讲述了自抗日战争爆发 3 年来八路军抗战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战果,总结了八路军英勇抗战的伟大成绩和几点经验教训。

  当时,为了表达对王普霖长期支持八路军的感谢,彭德怀将文章的手稿赠予了他。王普霖等人还用照相机和 16 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许多抗日军民的战斗与生活资料,包括 1000 多张照片、 近 2 个小时的纪录影片、一本日记本等很多珍贵文物。 王普霖去世后,其子王晋葆一直珍藏着这些历史文物。

  2012 年 2 月 23 日,王晋葆向中国太岳传承会会长、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少将,冀中抗战研究会会长、 吕正操上将之子吕彤羽等,赠送了一批当年由他父亲等人拍摄的历史照片、纪录片等珍贵资料。

  “我把这件大衣送给你吧,夜里站岗穿上它,不然会冻坏身子的。 ”

  1941 年冬天, 八路军总部驻扎在辽县(今左权县)的麻田村。麻田村治保主任马志标接受了党支部交给的任务——做好八路军总部的治安保卫工作。马志标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他暗下决心,就是掉脑袋也要把保卫工作做好。虽然他身上穿的棉衣单薄且破旧,难以抵御刺骨的风寒,但他仍然每天夜里在屋外凛冽的寒风中站岗放哨,一丝一毫都不敢马虎。

  马志标忠心耿耿保卫总 部安全的敬业行为, 使彭德怀很受感动。他对总部的同志们说:“根据地的老百姓是真心实意拥护我们八路军的, 马志标就是他们的典型。你们看, 他为了保卫总部的安全,每天夜里穿着破棉袄承受着严寒冷冻为我们站岗放哨,他吃的苦并不比我们战士少,这说明了他们的阶级觉悟很高。这些同志是我们党在农村的骨干力量,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 ”

  几天后的一个拂晓,放了一夜哨的马志标刚刚回到家里,正蹲在炕上取暖时, 忽然房门被推开了。他回头一看,只见彭德怀和警卫员走了进来。 他连忙起身去迎接。

  彭德怀上前摸一摸他身 上穿的薄旧棉衣,关切地说:“你穿的这件衣服太单薄了,夜里站岗放哨怎么受得了?”说着,他便把自己身上穿了好几年的那件黑皮大衣脱了下来, 披在了马志标身上, 并说: “我把这件大衣送给你吧, 夜里站岗穿上它,不然会冻坏身子的。 ”

  马志标很过意不去,说啥也不要,但在彭德怀严厉的目光制止下只好收下了。他感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只觉得身上暖烘烘的,更加增添了把治保工作做好的信心和力量。

  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马志标收工后到总部办事。他走进彭德怀的屋子后发现,这屋里虽然生着一盆火,但因为气温过低,土坯房封闭不严,窗户纸在寒风吹拂下“呼啦啦”直响,整个屋子显得非常的冷。彭德怀坐在窗户前的一张桌子旁,背上披着个毯子,正聚精会神地写着什么。 马志标四下打量一番,看见屋内再没有什么御寒的衣物。

  这时,马志标才明白,彭德怀宁愿自己挨冻,却把他那件唯一的大衣送给了他这个普通老百姓。见此情景,他一时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热泪盈眶,赶快脱下那件黑皮大衣,披在了彭德怀身上。

  然而, 彭德怀又把大衣脱 下来,重新披在了马志标身上。 他一本正经地说:“老马, 这件衣服,你比我更需要。你每天晚上顶着风寒耐着寂寞站岗,没有这个不行。 我呢,虽然这屋子有点冷,可比外面暖和多了,我是冷不着的。 ”

  后来, 这件不同寻常的大衣,马志标好长时间都保存在身边。每每看到它,心里就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榆钱是留给老百姓的”

  在素有“砖壁天险”之称的武乡县砖壁村八路军总部旧址,有一棵彭德怀亲手植下的高大挺拔的榆树,当地老乡亲切地称它为“彭总榆”。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榆树的感人故事。

彭德怀种植的榆树

  1940 年, 太行根据地遭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大部分地区麦收只有三四成, 秋收仅有两成左右,原本很穷的山里老百姓生活就更加困难了。

  八路军总部官兵一天的口粮仅有四两黑豆,不足部分全靠野菜充饥, 到后来连野菜都没有了。砖壁村有许多榆树, 春天里,村里的老百姓都把榆树上结的榆钱当食物。 一天,有一名战士爬上一棵榆树半腰, 准备撸下一些榆钱,恰巧被彭德怀撞上了。

  彭德怀背着手仰起头,冲着树上的战士训斥起来:“谁让你上去的? 榆钱是留给老百姓的,你怎么能擅自跟老百姓争吃呢? ”

  那名战士非常难堪,红着脸地从树上跳了下来。 房东大娘听到后,便出来同彭德怀说:“是战士,还不都是些十几岁的孩子,有榆树就结有榆钱,你总不至于把他给饿死吧。 ”

  这件事后,彭德怀多次在会上强调,让战士们到方圆十里以外的山上挖野菜、撸榆叶,而将方圆十里以内的全部留给当地老百姓充饥用。

  为了让战士们记住保护 老百姓的榆树,给当地群众留下榆钱,彭德怀特意从村外刨回一株小榆树苗,亲手栽到了八路军总司令部机关驻扎的玉皇庙大院里,还在周围栽上了刺槐来护围着这棵小树,而且一有空就给小树浇水施肥。在彭德怀的精心培植和养护下,这棵小树茁壮成长,后来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70 多年后的今天,这棵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长势良好。据说,“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棵树屡次险遭破坏,是村里的群众日夜轮流值班,保护了它。

  “彭总榆”的故事虽小,却寄托着太行人民对八路军的真切怀念,流传了一年又一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深深植入后人心中。人间有大爱,草木亦有情。 前来参观的人们总会禁不住地想,流传于百姓中的一个个传奇故事,不正是寄托着一种精神、 袒露了一种心声吗? 那就是老百姓对党的真心拥护,对人民军队的无比爱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