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人对长城抗战的印象
国内的“长城抗战”的解说,影视作品等,总给人造成一种中国军队在长城线坚守抵抗日军入侵的印象,并且这种抵抗,从日军入侵热河境内长城线的3月初开始,直持续到日军发起大规模反攻的4月底。虽经长期艰苦抗战,但力不从心,终于导致长城失守…云云。史书也多这样诱导,解说,遂成为一种共识。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实际的。必须先明确的一个事实是,热河省境内界岭口至古北口间的长城线,除后来被国军再度控制的冷口之外,在3月18日前,基本全部陷落(古北口3.10,喜峰口3.9-10, 冷口3.4,董家口3.10,界岭口3.15, 义院口3.13日,罗文峪3.18)。日军的热河作战也到此结束,之后进入了巩固长城线的守势。在整个三周间的热河作战中,日军的死伤(包括大刀队夜袭战果的63名死伤)仅392名(至3月16日),长城各关口的攻防战,包括惊天动地的喜峰口,古北口之战,也仅为一至两天。与其说是长城抗战,不如说是长城沦陷。
?关东军司令部在热河作战中十分担心下属部队的妄动,怕战火扩大到关内,激起国际舆论反对。所以作战开始前2月19日,武藤信义发出内部训令,要求各部队严格执行不许越境作战的命令,云:
一,“热河经略属于满洲国内政,不能以此为动因介入对支战争”二,关作命第473号已命令不得擅自进入河北省作战,诸官须严厉督促下属各部队,…长城内为中华民国领域,没有上级大命决不允许越境作战…。
可以肯定,在热河作战(2月23日-3月18日)阶段,日军并没有侵入河北的企图。所以作战结束后,各部队按上级命令在长城一线坚守,以防止国军方面的反击。实际上,此“守势”形成了之后 “长城抗战”(3.18-5.22)的背景。国军见日军不再追击,便集结到长城线前构筑 阵地,形成对峙。并伺机展开局部反击,成功地控制了冷口(至4月10日),一度占领了界岭口附近阵地。一小部分更深入热河省内地。“抗战”的事实至此开始形成。只不过此时守在长城线上的并不是中国军(除冷口外),而是“保卫新领土”热河的日军。
日军占领着喜峰口长城一线。后面的背景是大刀队夜袭战场。远方是潘家口。
? 以喜峰口的战斗为例,热河作战中,东北军万福麟部队在喜峰口长城线抵抗的时间,仅24小时。3月10日13点,固若金汤的山险要地,两重关口即全部失守。之后一直坚守,控制着喜峰口附近长城线的并不是新到来的宋哲元29军部队,而是日军松野尾大队的两个中队(由于兵力稀少,西方的潘家口在29军控制下)。此时,长城线被倒过来利用,变为日军守卫热河,警戒塞内国军反击的壁垒。这才是“长城抗战”的普遍实态。有名的国军坚守要地,如古北口南天门,喜峰口镇等,若查一下地图即可知道,都是关内的地名。
古北口南天门并不在长城线,而是关内国军盘踞的据点
按笔者研究,宋哲元的29军,从首至尾并没有能在喜峰口一带长城线上与日军对战,当然也没有夺回此处的长城线。其抵抗和骚扰行为,多数发生在河北境内喜峰口南部山地。一时被宋哲元部队控制的喜峰口镇(关口南1公里)也是关内的村镇,处于日军“没有别命禁止进入”的河北省。如此,关东军禁止越境作战的严令,反而给国军各部队制造了反击,骚扰的机会。日军数量并不多,以混成第14旅团的三个步兵大队2000人来占领喜峰口,董家口,冷口,界岭口的当初关东军作战计划(『熱河経略計画』(C14030164500)1506 ),简直可称为是一个暴举。(之后投入了预备队第33旅团接替了界岭口,义院口方面的作战,冷口则是4月初导入第六师团后才于10日最终攻克),由于人少,除重要关口之外,日军并没有兵力去防守。潘家口就是一个日军当初没有占领的据点。守军松野尾大队,只有两个步兵中队约200余人能用于防守,全部被分布于最重要的喜峰口长城线的两侧。29军的两个师(冯治安37,张自忠38)兵临城下,使其不可能顾及西方潘家口的安危。3月12日夜29军的大刀队夜袭,即是从潘家口附近出发的一次越过长城线的反击作战。此次出击,使日军开始警惕,3月19日,潘家口终于被松野尾大队占领。
国军在长城线前集结,反击的举动,不久又诱发了日军的“滦东作战”,“关内作战”,使日军轻易寻找到“反击”作战的借口,从而将战火扩大到关内。滦东作战(4月10日-4月23日)是为达到对抗中国军反击,确保长城线安全目的,对长城线以南一定距离内(受炮击威胁距离)中国军阵地进行的扫荡,属于一时性越境。而关内作战(5月3日-5月23日)则完全是为了“消除将来隐患”对河北省内(平津地区)之中国军进行的越境扫荡[1]。而守势中,在日军阵地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国军各部,此时却一败涂地,平津危殆。终于导致了屈辱的塘沽协定出场(1933年5月31日)。
此细节,现在很多人并不明白。若只使用“长城抗战”一词以宣传民族抗战精神为史书写作目的话,也使读者,受教育者很难能明白。所以今日的历史研究中,不能只以宣传民族精神,讲述抗战故事为主题,而需要仔细分析热河作战至长城抗战各阶段的背景,事态变化。搞清战略过程细节和事实真相。
从此意义讲,使人热血沸腾的“长城抗战”这一名称,可用于教育,但并不值得史家推奖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