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中央军前后与日军血战达两个多月,击毙击伤日军五千余人,自己伤亡近万人,为当时长城抗战作战时间最长,战事最为剧烈之战役。
“九一八”后蒋介石对时局的认识
“九一八”后,蒋介石面临三大难题,一是两广事变引起国民党内部分裂,二是日军趁机侵略中国东北,三是红军以及各种天灾。面对日本的入侵,1931年9月26日,蒋介石就做了“与其不战而亡,不如战而亡”以及将首都迁到西北的准备。以后也多次在日记中提到“余决心与倭寇一战。”
但在很长时期内,蒋介石又怯于和日军作战。蒋介石认为“国民固有之勇气、之决心,早已丧失,徒凭一时之奋兴,不惟于国无益,而且徒速其亡,故无可恃也。”又说“财政不充实,何以为国?何以御侮?”在对日作战上,蒋介石开始是悲观的。蒋介石的转机来自于冀望“中国对日作战引起太平洋之战争,再谋国家之复兴。”在相当长时期内,蒋介石希望通过外交斗争,孤立日本。而外交之效果,取决于实力之较量,蒋介石亦曾称“事在自强而不再人助也。”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曾宣称:“不先剿灭共匪”,“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则不能攘外”。“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力谋和粤方和解。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在南京干部会议上作出了“抽调部队北上助防,并将讨粤及剿共计划,悉予停缓”的决定。但此后仍然积极“剿共”。至1933年1月21日,蒋介石派黄绍竑与训练副监徐景唐赴广州,同陈济棠、李宗仁等商议由两广出兵到江西“剿共”,以便抽出中央军北上抗日。从而出现了一面“剿共”,一面御侮的局面。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成立于长春,日人吞噬东北,至此已达到从容消化的时期。1933年元月,日军侵犯山海关。东北军将领何柱国率领守军奋起抵抗,揭开了长城抗战之序幕。
日军攻陷山海关后,即以通辽、锦县、绥中为根据地,于1933年2月21日,集中十万兵力,附有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等分南、北、中三路向热河进攻。3月3日,日军仅以128名骑兵占领承德,热河沦陷。东北军万福麟部逃向喜峰口,张作相部逃向古北口,日军尾随而至。
1933年3月,日军攻占热河之后,又进一步向长城沿线各军事要口发起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抵抗,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是燕山山脉的长城各关口及附近的制高点,因此这次作战被称为“长城抗战”。
29军宋哲元部守喜峰口、罗文裕防线甚为坚固,日军数次进攻损失甚巨,终未能得逞,又集中兵力对我古北口进行攻击。古北口处于密云平原的最北端,是北方进入这一平原的咽喉要道,据北平仅250里,不仅是平津之门户,亦是河北之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
此时,蒋介石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方针打了折扣,攘外成为当时之急务。1933年3月28日,蒋介石在日记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4月28日,蒋介石日记又记:“此时以稳定抗日战线,加强北方防御,为目前之急务。至于江西剿匪,则只有付诸湘粤各军。
原“围剿”鄂豫皖苏区的第2师开往潼关、洛阳一带休整后接到军令:第2师开赴华北,限3月8日前抵达通县待令。与第2师同时受命北上的中央军还有驻扎在徐州、蚌埠的第25师。两师俱受辖于第17军,军长是原本奉命在江西上饶担任赣东北“剿共”指挥的徐庭瑶。
1933年3月,关麟征奉命率25师随17军军长徐廷瑶北上,参加长城战役。3月9日,部队开到古北口前线,占领二线阵地,因一线守阵地的东北军王以哲部张廷枢旅一触即溃,关麟征亲率一团猛烈反击日军。双方短兵相接,战斗惨烈。关麟征被枪榴弹炸伤五处,成为血人,身旁官兵十余人全部战死,关麟征仍毫不动摇,从容指挥部队英勇杀敌,终于击退了敌人占领了高地,强占潮河支流北岸高地。
第2师如期抵达通县,补充弹药粮秣后,即奉命向古北口开拔。郑洞国所率旅部为前锋。3月12日子夜,郑洞国前往军部驻地受命,军长徐庭瑶命令:“前线很紧张,第25师已经打残了,日军正向古北口增兵,现在命令你部即刻出发,务于天亮前接防第25师阵地。”
郑洞国意识到前方形势严峻,立马赶回部队,率部以强行军的速度向第25师阵地南天门疾进。时值三更,寒气逼人。凌晨四时许,郑洞国部赶到第25师阵地。此时的第25师已血战三日三夜,仅以四个步兵团独挡日军一个师团又一个骑兵旅团的兵力,毙伤敌寇两千多人,自己亦死伤四千余官兵,战斗至为惨烈。
此时古北口已陷敌手,眼下的南天门则是古北口之战的第二战场。古北口守军原为东北军112师,伤亡惨重后由中央军第25师顶替。第25师伤亡惨重后,防线被迫撤至南天门。南天门北距古北口30里,地势险要。第2师接防南天门后,日军为左右国民党南京中枢的战略,进而实现控制华北的阴谋,决计首先集中兵力打击蒋介石嫡系部队第17军。除第8师团外,又调集滦东方面第6师团主力及满蒙伪军与满韩联合军第33旅,并配以空军、炮兵、坦克部队,向驻守在南天门阵地的第17军发起强大攻势,郑洞国旅部为全军前锋,防守以421高地为中心的一线阵地。
4月20日,战斗重新打响。郑洞国率部英勇反击,敌寇未能前进一步。翌晨,敌军陆空联手猛攻421高地,第2师与敌血战五昼夜,阵地虽未曾丢失,但伤亡过大。4月25日夜,第83师刘戡部接替南天门防务。血战又继续了三天。防御工事全被敌军炮火摧毁,第83师也伤亡惨重,被迫退至南天门以南600米的预备阵地,继续坚持战斗。此次中央军“八昼夜的血战,敌人伤亡之大,为'九一八'以来所少有。”
第83师为第17军中装备最精良之师,全师1万多人,武器皆进口于德国,士兵都配戴德军M35钢盔,称为“德械师”,战斗力颇强。日军攻占南天门八道子楼后,将山炮等重火器搬了上去,在各高地设炮兵观察哨,对第83师的布防进行准确炮击。日军在坦克掩护下进攻,第83师虽拼死抵抗,但缺少反坦克武器,日军得手。从4月28日到5月上旬,第83师在372高地、425高地、车头峪、大小兴开岭、上堡子、笔架山、香水峪等地和日军英勇作战,伤亡惨重,刘戡甚至将卫生兵、炊事兵都组织起来投入战斗,但阵地不断被日军攻占,眼看几天前还装备精良的部队,现在损失惨重,刘戡拔枪准备自杀,被参谋长符昭骞等人夺下枪支。
第2师原本奉命开往后方整理补充,5月10日夜间行至密云,突接上峰十万火急命令,说前方军情紧急,命其立即回师增援,第2师又向南天门前线疾进。5月11日过午,郑洞国甫率第2师一部接替第83师防务阵地,日军即出动四五千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猛攻过来。此时第2师后续部队尚未上来,郑洞国旅部兵力不足两千,且连夜急行军,甚为疲劳。面对强敌,郑洞国率部铁血苦战,顶住了人数、火力俱倍于自己的强虏。此后血战又坚持了三日三夜。
第17军在古北口、南天门一带,前后与日军血战达两个多月,击毙击伤日军五千余人,自己也伤亡近万人,为当时长城抗战作战时间最长。战事最为剧烈之战役。同年6月19日蒋介石日记也特别记载:“此次第二、第二十五、第八十三师等师战结果,所余官兵不过三分之一,而各团反攻时,有只余六人生还者,其余因伤自戕之官长,不可供仆数。”
长城抗战虽然暂时失败了,但中央军及友军用血肉之躯挫败日寇锐气,在国人心目中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塘沽停战协定
长城抗战后,南京政府持一面交涉、一面抵抗之政策,以黄乳北上主持政务,何应钦以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名义主持华北军事。
长城东线冷口失陷后,日军攻进长城。此时,蒋介石一心“剿共”,谋求对日妥协,派黄乳负责对日交涉。黄乳刚受命就在上海与日本人频繁接触,寻求妥协途径。这时何应钦、汪精卫等接连致电黄乳,要他加紧和日方接洽,“寻和平途径”。黄乳当即与日本武官根本博接洽。根本博表示,日本进攻不停,是因为中国军队对古北口的南天门日军阵地炮击之故。
5月13日,南天门守军受命撤至九松山一带。但日军并不以此为满足,几天间,又侵占了密云、牛栏山、平谷。滦东日军也西渡滦河,于5月16日占领唐山,并继续西犯至玉田、宝坻、三河,向平津进逼。5月24日,日军逼近顺义、通县、香河,北平处于日军三面包围之中。
5月23日,何(应钦)黄(乳)联名电:“唯各部队兼月作战,将士伤亡甚多,疲敝之余,战意已不坚决……而日人复以多金资助徐燮元、孙传芳、白坚武等失意军阀,有组织华北联治政府之议。熟权利害轻重,与其放充平津,使傀儡得资以组织伪政府,陷华北于万劫不复,何若协商停战,保全华北,徐图休养生息,以固党国之根基,较为利多害少。”向国民党中央建议停战。
日本以侵占热河之目的业已达成,且鉴于国军之主力依然存在,尤因战场扩大,其兵力已感不足,第二步侵略计划尚待准备,遂有停战之议,并由英使出面斡旋。国民政府权衡全般情势,拟议暂时停战,特设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辖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与绥远五省,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三特别市。任命黄郛为委员长,与日方折冲停战。5月31日,中国以北平军分会参谋长熊斌中将为代表,日本以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少将为代表,在塘沽签立停战协议。
6月3日蒋介石在日记记:“我屈则国伸,我伸则国屈。忍辱负重,自强不息。”6月5日,蒋介石日记又记:“协定成立停战政策得告一段落,人民暂可安息;国际形势,当有进步。对内对外,得此整顿准备之余豫,其足为复兴之基乎!”为日后抗战做整顿准备。
《塘沽协定》的签订,使中国暂时失去了热河全省和冀东22个县的领土。据战后统计,中国军人死亡16725名,负伤24019名,而日军的伤亡仅2600名。中日双方伤亡的比例大大超过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
长城抗战是1933年蒋介石指挥中国军队进行局部抗日的典型战争,蒋介石的妥协停战虽存在争议,但中央军的英勇抗战却不可抹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