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正面战场 > 淞沪抗战 > 内容正文

“八一三”淞沪会战,到底谁先开的第一枪?
来源:凤凰网   2018-12-23 09:12:58

  我军先发制敌有计划

  “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江南国土遭沦亡,尸骨成堆鲜血淌,满目焦土遍地火光……”这句京剧《沙家浜》中沙奶奶的唱词,成了许多人的“常识”。

  记者在百度上查找“历史上的今天”,它写道:“八一三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传统记载也是,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以租界和黄浦江中的军舰为作战基地,炮击闸北一带,中国军民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由此爆发。

  淞沪会战做到了先发制人,打乱了日军原定的侵华部署,具有反侵略的重大历史意义。

  据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在他《揭开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战幕》一文中说:“我有一个基本观念:这次在淞沪对日抗战,一定要争先一番。我常和人谈起,中国对付日敌,可分作三种形式:第一种他打我,我不还手,如九·一八东北之役;第二他打我,我才还手,如一·二八战役、长城战役;第三种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做先发制敌,又叫先下手为强。这次淞沪战役,应该采用第三种。我在七月三十日向南京国民政府郑重提出这个意见。”对此,蒋介石也复电同意:“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

  为此,我军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就多次派人在上海对日军据点进行侦察,制定了《扫荡上海日军据点计划》。正在播出的纪录片《生死地》也介绍了中国军队当年绘制的这一作战地图,可作为这段历史的佐证。当时,主管全国作战命令和计划的军委会第一部部长黄绍竑在《五十回忆》中更明确指出:“‘八一三’事变的发生,是出乎日本意料的,也可以说日本是被动的,而我国是主动的……以扰乱其既定的计划。”

  日军寻衅点燃导火索

  史学界认为,八一三前四天发生的“虹桥机场事件”是淞沪会战的导火索。时任军政部次长的陈诚指出:“中日战争之必然爆发早在吾人意料之中,淞沪战争的导火线是虹桥机场事件。”

  8月9日下午5时30分,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斋藤要藏驾车强行闯入虹桥机场,被我守军当场击毙。导火索点燃了。中日双方冲突由此不断升级,并最终引发了历时三个多月的淞沪会战。

  对此,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说,日本学者笠原十九司教授最近告诉他,已发现大山勇夫闯机场前写有遗书,这说明大山确实是想前来挑衅并做好了死的准备。这一事件虽是中方开枪击毙了日军两人,但大山勇夫闯入中方军事禁区进行挑衅在先。

  8月10日,日方一面向我方提出严重交涉,一面调兵遣将,加派海军陆战队来上海登陆。11日,南京统帅部给张治中发来密电:“中央决心围攻上海”。对此,张治中回忆道:“一九三七年八月九日,日军官大山勇夫在虹桥机场与我守军冲突被杀,上海的形势突然告急。十一日,敌第三舰队驶集黄浦江及长江下游浏河以下各港口,有即在淞沪登陆发动战事的企图……十一日下午,我接到南京统帅部的电话命令,将全军进至上海附近……十二日晨,进驻上海。清早,上海居民从梦里醒来,看见遍地都是抗日将士,惊喜交集……我决定攻击部队于八月十三日拂晓以前,完成对虹口、杨树浦日军据点攻击准备。”

  八月十四日正式开战

  对于八一三当天究竟是谁打响了第一枪,目前也是众说纷纭,就连发生地点也有天通庵站和八字桥两种说法。

  一是时任上海保安总团总团长吉章简少将回忆:8月13日上午9时15分,有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部,化装为“浪人”,闯入天通庵与横浜路间保安总团防地闹事,守兵对空放了一枪,日军开枪向我军射击,八一三会战由此打响。

  二是时任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参谋长张柏亭回忆:“八字桥是淞沪战役的引火点……我五二三团团长吴求剑将军,曾参加一二八战役,熟知上海地形,率领易瑾少校之第一营向八字桥搜索前进,先头进抵八字桥西方时,敌人的前哨部队也正好到达,双方针锋相对,立即爆发冲突,由易瑾营射出了淞沪抗日战役的第一枪,时为八月十三日午后三时稍过……”

  对此,苏智良教授认为,两种说法都有根据,因为上午9时多时间发生更早,第一枪应取吉章简的说法为准。虹口区也在此竖立了一块“淞沪铁路天通庵站遗址”勒石,以纪念在此打响了淞沪抗战第一枪。苏教授认为,尽管13日上午9时许已发生中日两军冲突并有枪战,但没有人员伤亡记录,这表明这场战斗其实规模不大,冲突仍属可控范围。

  当时驻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只有3000人,加上11日临时增援的2000人也只有5000人,而我军是5万人的精锐之师。开战之初我军就占据优势,敌人节节后退。八一三大战真正爆发是8月14日。首先是上午10时50分,我出动空军先轰炸敌人在黄浦江上的军舰及一些基地;下午3时,张治中将军下达总攻击命令,指挥87师、88师等精锐德械师全面出击,正式打响了淞沪抗战。

  对此,张治中回忆录说:“大家都把这一次淞沪会战称为八一三战役,实际上八月十三日并未开战,不过是两军对垒,步哨上有些接触,而正式的开战是在八月十四日。”他指出:“敌自我军开始行动后,就在虹口、杨树浦两大根据地,利用其炮舰火力的掩护固守,等待他们国内的援军到来。”

  实现了抗战战略变化

  早在1936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制定的1937年《国防作战计划》中就已明确:“长江下游地区之国军,于开战之初,应先用全力占领上海,无论如何必须扑灭上海之敌军,以为全部作战之核心。”

  历史学家杨天石说:“卢沟桥事变是日本挑衅,淞沪抗战的特点是中国政府中国军队向日本军队进攻。当时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目标是,把日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统统赶下海去。淞沪之战是蒋介石在华北战场之外开辟的第二战场。”

  蒋介石在淞沪战役结束后说:“我们此次为什么要在上海作战呢?就是要打破敌人的战略,使他们不能按照预定计划,集中兵力侵略我们华北。”

  8月5日,日本参谋本部决定也佐证了日军重点是侵略华北而不是上海:“帝国务须迅速对河北省内中国军队以及中国的空军主力给予打击,随后占领华北要地,以期根本解决华北问题”;“在会战期间,对青、沪等地侨民的保护由海军担任;除非情况万不得已,不派遣陆军部队。”可见,日本当时也确实没有主攻上海的意图,只是到了八一三抗战爆发后才临时决定增派陆军。

  据专家认为,中国军队决定八一三在上海与日军决战,主要有几点考虑:一是在上海我军实力明显占优,可占据主动;二是对上海租界的西方势力抱有期待,如英、美等出面干预,会有利于中国;三是打乱日本大本营从华北向南进攻的原定战略,使它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沿长江仰攻。由此,中国可换取时间、空间……可以说,淞沪会战实现了由东向西的战略变化,中国军队由此沿长江节节抵抗,从而使以四川为中心的大西南成为持久抗战的大后方成为可能。

  不少专家指出,当时七七卢沟桥事变已爆发,日军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了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及东北、华北等大片中国领土,中国军队只是选择了在上海进行主动反击而已。八一三究竟是谁先开枪,其实并不重要,不管是在虹桥机场还是在天通庵站、八字桥,都改变不了日本侵华、中国奋起抵抗的这一大前提,丝毫无损于我八一三淞沪会战反侵略的正义性。淞沪会战意义深远,如当时让日军由北向南一路打下来,中国军队将被逼到东南沿海没有退路、有被围歼的危险。淞沪会战足足打了3个月,完成了我军战略变化,彻底打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美梦。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