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正面战场 > 绥远抗战 > 内容正文

冬季反攻,绥远三大战役(五)
来源:萨沙   2018-12-15 08:56:58

  傅作义35军攻击包头,一度占领了包头城区三分之二,毙伤日伪军3000多人,击毙日军联队长1人,重伤1人,而35军伤亡2000多人。虽然此战并没有攻占包头,却对日军造成极大的打击。自然,军事上的损失尚且其次,关键是日军实在丢不下这个脸面。日军驻蒙军总兵力高达4万人,除了26师团和第二独立混成旅团以外,还有两个骑兵旅团。除了日军以外,还有伪内蒙古军7个骑兵师。如此强大的兵力下,日军早已把绥远和察哈尔当做自己的控制区,宣称已经肃清国军小股残余部队。现在居然被国军打入重镇包头,击毙一个联队长,实在是无法收场。于是,接连在绥远爆发了两起战役,也就是著名的绥西战役,五原反击战。

  河套和五原

  35军攻入包头,并且造成日伪军伤亡3000多人(大部为日军),驻蒙军总司令官冈部直三郎中将对此极为恼怒。他将负责包头防御的骑兵集团司令官小岛吉藏一顿臭骂!而冈部直三郎自己也被日本大本营一顿严厉的呵斥。

  日本这个民族有个特点,就是报复心理极强,不能吃一点亏。

  在二战中,日军占领区只要出现军民被杀情况,日军一律报复,不是报复性扫荡,就是屠杀无辜平民。

  比如日军如果有一个人在某个村子被国军游击队所杀,那么日军立即赶到,不分青红皂白烧光这个村子,甚至附近几个村子。而这些村子内的村民,由于没有地方住,没有粮食,没有农具,根本无法生活,很多冻饿而死。所以很多国军游击队并不把目标放在单个日军身上,因为杀一个日军的代价太大。

  现在日军吃了这么大亏,又丢了面子,肯定是要报复的。驻蒙军一开始并没有重视傅作义的35军,他们认为35军到绥远时候不过1万多人,控制区的绥西人口不过20多万,大部分是沙漠和戈壁,成不了什么气候。现在傅作义用现实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日军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此次由于实在被打疼了,日军决定破釜沉舟,拼了。1940年1月15日驻蒙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下令执行所谓:严惩傅作义计划,出动驻蒙军所有主力,务必歼灭绥西的傅作义部。

  日本媒体大肆宣传:此战务必扫平河套,全歼傅作义军!

  此次由冈部直三郎亲自指挥,集中了26师团,第二独立混成旅团,骑兵旅团,总兵力高达3万多人。另外还有3个伪内蒙古骑兵师,以及汉人伪军王英部3个步兵师,伪军也有1.5万人。

  这样日伪军总数高达近5万人,而傅作义部35军和其他游散部队总兵力也只有3万人。众所周知,日军的训练装备远在国军各部之上。以26师团为例,一个师团的重武器,不要说傅作义的35军,哪怕整个第8战区的几个军加起来都比不上。

  所以,日伪军这5万人从各方面来说,战斗力都远在傅作义部之上。

  而绥西这一带除了沙漠就是戈壁,只有河套附近有些小的沟壑,并不是适合防御的地形,对防御一方不利。

  傅作义早在进攻包头之前,就预计到日军会立即报复,所以做好了准备工作。

  此次日军刚一动,在绥远的军统中统特工立即将情报发给傅作义,傅随即做了相应的部署。

  总体来说,傅作义这人脑子非常够用,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他分析局势,认为如果以阵地战死守五原地区,无疑于将主力集中起来给日军吃掉,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做。

  况且,日军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占领五原地区,因为日军现有兵力控制绥远中部和东部尚且不足,哪有余力长期控制绥西这片不毛之地。

  既然日军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傅作义部主力,那么35军需要做的就是不让日军如意。

  傅作义很快制定了战略,绝不死守五原,而是有计划的放弃五原地区,坚壁清野,不给日军留下任何东西,尤其是粮食。

  在日军进攻同时,利用地形优势和伏击战,对进攻日军给予打击,歼灭他的有生力量。同时,派出大量游击部队,不间断的骚扰。

  在开战之前,傅作义已经将绥西的政府,机关,学校以及所有非战斗人员全部向西迁移到宁夏去。

  事实证明,这个打法是比较明智的。

  这里老萨要说说五原的情况。

  五原是河套地区的一部分。

  所谓河套,是指黄河中上游的平原和高原地区。河套地区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绥远、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状,故称“河套”。

  所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河套地区由于黄河的作用,不但水源充足,还因为黄河的冲击,形成了厚达10到80米的肥沃土层,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同时,自古以来,河套地区的老百姓还通过努力,在这里修建了无数人工的沟渠,将黄河水引到各地各处。河套地区土地肥沃,只要有水,就是良田。

  河套地区在这两千年来,始终是西北农业最发达的地区,适合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今天,河套地区被称为“塞外米粮川”。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

  当时包头向东到陕西为前套地区;而绥西的五原等地,属于后套地区;宁夏银川地区是西套。

  这三个套,组成了河套地区的全部。

  河套地区虽然肥沃,但由于北方就是无数异族游荡的蒙古荒漠,中间毫无地理屏障,是非常危险的地区。

  春秋之前,该地区是游牧民族匈奴控制。

  战国时期,赵国大破匈奴,一度将该地区控制。但随着秦朝灭六国的战争,匈奴人乘机又控制了河套。

  秦始皇建国以后,立即派出大将蒙恬出兵10万重创匈奴,完全占领了河套,并且安置了3万户居民。

  以后近2000年内,河套地区多次易手,汉朝,隋唐,宋,西夏,金,元明清都为了河套地区出动过主力发动大规模战役。前后死在河套的各族战士,总数不下上百万人。

  清末,由于北方的敌人,也就是蒙古人已经衰败,奄奄一息,不可能像他们的祖先一样,有效威胁河套地区的安全,所以河套地区又焕发了第二个春天。

  清末,山西和陕西出现人口爆炸,无法生活的老百姓开始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到了民国时期,阎锡山控制了绥远,很快又出现了第二次人口移民。河套地区,迅速成为西北很重要的一个粮食产地。

  而五原地区则是后套的一个重要区域,曾经是北方蛮族控制的中心。自古以来,五原都是各族厮杀的场所,所以英雄辈出。三国里面著名的吕布,就是五原人。五原地区的特点,造就了吕布的强悍,高超的骑术,厉害的近战肉搏,完美的射箭技术。

  此处是后套土地最肥沃的地区,可耕种面积高达100多万亩。五原地区水源充足,有着天然冲刷出来的水渠,以及人工修建的很多重要沟渠。

  其中比较著名的人工沟渠丰济渠,长达41.7公里。皂火渠,长度则有68.98公里。另外还有大小几十道沟渠,总长度几百公里。

  这些主要沟渠和无数干渠,构成了庞杂的灌溉水网,堪称古代农业的奇迹。

  但由于这些沟渠必须定期清理,不然就会淤积。抗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原因,沟渠很多被荒废,周边的土地没有了水,也成为荒地。

  傅作义到了绥西以后,由于粮食紧张,一度组织35军上万官兵重新沟渠,花费了1个多月时间,恢复了部分沟渠的通畅,10万亩荒地成为良田,增加了每年1000多万斤的粮食。

  傅作义此举纯属无奈,而修建水渠也谈不上什么技术,无非是出苦力挖河沟而已。由于当时35军出于宣传目的,加上部下拍马屁,傅作义一度被塑造成精通水利的将军。

  结果,平津战役不死不活的被毛泽东轻松搞定后,毛借口傅作义擅长水利,迅速解除他的兵权,将他任命为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哭笑不得,却也不敢说半个不字,由此做了25年的水利部长,最后善终。他忠心耿耿的部下则七零八落,很多死于文革。

  五原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口不多,虽然经过几次大规模移民,总人口不过20多万,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汉族人,只有北方草原上有少量蒙古族牧民,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五左右。

  五原是绥西最好的地区,人口密集,也可以提供大量粮食,所以称为傅作义35军的控制中心。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