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正面战场 > 南口战役 > 内容正文

西山往事:髽鬏山战役
来源:京西白三奶奶的博客   2017-05-20 14:36:59

  一、战役背景

  髽鬏山,是北京门头沟区的一座山,海拔1524米,据说因山峰类似于少女的髽髻而得名。髽鬏山战役,是1937年8月,卫立煌将军帅所部北上增援南口的汤恩伯部,与日军发生的激战。关于这场战役,是否属于南口抗战的一部分,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基本背景来说,这场战役确实是卫立煌帅第14集团军救援在南口抵抗的汤恩伯部。但卫部因日军阻截等原因无法到位,汤部不得不突围撤退;而汤部撤退后,卫部又在平西山区和日军作战半月余。可以说,二者即有关,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对于这场战役的名称,便有多种说法,比如“庄户会战”、“千军台战役”、“髽鬏山战役”等等。称“会战”应该是不合适的,“会战”应该是类似“徐州会战”那样的大兵团作战,这次战役的规模来说,中国军队只投入了3个师,显然够不上。所以,还是按约定成俗,称之为髽鬏山战役吧。

  虽然不够会战,但毕竟是规模较大的一次战役。比如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当时中国军队投入兵力大约15000人,日军大约4000人;而髽鬏山战役,中国军队卫立煌部3个师,大约投入兵力在4万人左右;日本军队累计投入也接近3万人。但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述却很少,由于是国军打的,大陆方面很长时间里仅北京市门头沟区相关人士写过一些相关文章,直到近年才有了一些来自门头沟以外的文章,一直到近年才有当时任卫部军参谋处长符昭骞少将的部分遗稿出版,此外还有当时卫部第10师师长李默庵的回忆录中有少量篇幅提及这场战役,但李老写回忆录时已近90高龄,很多事情记忆有较大偏差,甚至把这场战斗当初了山西忻口战役的一部分;不清楚是否是因为卫立煌50年代返回大陆,国民党方面关于这场战役基本没有回忆文章。

  从大寒岭关城遥望髽鬏山(远处较高的山峰)

  而也是在最近两年,髽鬏山山顶和东板桥村才立了两座较为简陋的纪念碑。我上次上髽鬏山还是2014年,当时山上还没有。由于回忆文章少,且间隔时间久远,当事人部分遗稿遗失,关于这场战争的部分脉络显得并不是那么清晰,相应的对这场战争的评价也便有了许多可议之处。

  二、战役大略过程

  战役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8月中旬,时任豫皖鄂边区督办兼徐海分区绥靖司令的卫立煌部接到指令带队北上救援南口。卫部先在保定集结,然后开到房山周口店、张坊一带,于8月20日左右分兵进入西山。其中第10师作为先头部队进入斋堂川,一部从青白口渡永定河,击溃日军守敌攻占下马岭、芹峪口,并北上收复大村、马刨泉,对镇边城日军进行警戒,该师师部驻灵水。第83师和14集团军军部由房山红煤厂经大安山越岭进入东西胡林驻扎;其中一个旅与师主力部队分离,由瞧煤涧进入千军台,而该旅一个团则从班各庄上山翻过水峪东大尖走南港沟先期到达千军台、庄户一带,阻击由门头沟、王平一带来犯日军,后与日军分别抢占髽鬏山和青水尖制高点形成对峙,师部在吕家村。第85师作为断后部队,先在黄塔、黄安坨一带阻击日军,师部驻房山金鸡台;之后到千军台、青白口接替与日军作战损失较大的第10师、第83师部分部队。

  之后卫部与日军在青白口、马刨泉、髽鬏山与日军持续激战,双方均损失惨重。在髽鬏山,日军用重型武器、轰炸机持续攻击,但国军一直坚守阵地,日军最后使用了毒气弹。83师的一个团,仅余不足一个连,团长曾宪邦殉国。日军源源不断补充兵力,而卫部则出现了补给不足问题,整个战役中,仅收到后方输送的180袋大米,不得不就地采购玉米和山羊充饥;虽然斋堂一带百姓很支持国军抗战,卫部军纪较严明,与百姓关系融洽;但当地本身很贫穷,不久便无法再提供给养。最后卫部不得不撤军至周口店、张坊,再走涞水、满城、曲阳、平山,到石家庄集结,之后投入忻口会战。

  三、有关问题探讨

  1、关于卫部接到北上命令时驻地问题

  有文章认为,8月11日受命北上时,卫部在保定、沧州一带,行动拖延,一直到8月19日才开始进山,是导致救援南口失败的原因。但从符昭骞回忆录看,当时第10师驻河南安阳,卫立煌本人则在安徽六安;可惜符老残稿中第83/85师驻地字迹无法辨识,但由于当时卫立煌为豫皖鄂督办和本人在六安判断,另两师也应在河南、安徽一带。受运力所限,卫部北上应该还是尽力了的。

  2、卫部进军时行进路线

  第10师,有论者认为走的是野三坡、到张家庄,然后走燕家台、柏峪到沿河城,未能从沿河口渡河又迂回到青白口渡河。从第85师阻击敌军的窟窿山、黄塔、黄安坨等地,以后师部驻灵水看,这条线路应该是不对的。应该是走霞云岭、过百花山,塔河到清水镇一带,然后从斋堂川向东,到灵水,再从灵水向北到沿河城。

  第83师,应该是走大安山主力和卫军部应该是走班各庄、大寒岭古道,出大寒岭关城,然后军部过煤窝四村后到斋堂川。其中一个旅则分别走瞧煤涧和南港沟进入王老庙和千军台,其中走南港沟部队先期到达千军台,途中破惊险,部分马匹坠入悬崖,出南港沟后与日军发生交火。

  第85师先循第10师线路完成阻击后,进入清水,然后分兵分别到千军台和太子墓接防。

  其中房山和百花山地区虽然也走过几次,但都是跟着别人走,不熟悉,画不出行军路线来。

  3、在板桥与日军最初交火时间

  按李国平、李维祥《髽鬏山抗战》一文,最初交火应该是这样的:

  8月25日,即阴历7月16日,卫部的八十五师从房山经千军台的南港沟秘密运动到千军台、大寒岭一线。因南港沟山路狭窄崎岖,运送物资弹药的骡马亦摔死了十多匹。到达千军台后,便在千军台至北台一线架设帐蓬,以备住宿。约在吃晚饭前后,从王平村村公所上来的公务员王玉书、王玉如来到千军台,告诉卫部八十五师,日寇已快到东板桥了。接此情报,八十五师两个连(其中有一个机枪排)火速跑步前进,当赶到东板桥后背岭时,与来到东板桥四槽的日寇交火,因八十五师的两个连居高临下,地形有利,便于兵力展开发挥火力,很快就打死了十数个日寇。

  多数文章也引用了这个说法,即8月25日陈武旅先头部队到达千军台,与日军交火。但上面文章有两个小错误,其一,陈武249旅属83师。其二,便是到达时间,看到这篇文章时我便感觉奇怪,因为24日第10师便以到斋堂,而83师陈旅负责侧翼阻击日军掩护第10师,怎么能25日才到千军台呢?从班各庄到千军台虽然不好走,但距离并不远,现在驴友当天完成穿越不成问题。当然,大规模行军,携带武器弹药给养,且当时路可能比现在难走,军队行军不可能像旅游轻装简行这样快,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走五天。后来查了一下阴历,1937年旧历7月16日是8月21日而不是25日。我认为,249旅先头部队于8月21日到达千军台并于当晚与日军交火是较为合乎情理的。不清楚两位李先生的旧历7月16日的出处,或许在大台沟一带的战事,受这个旧历换算误导,都被延后了4天。后来,符昭骞和陈武夜走禅房古道绕到东板桥夹击日军,致使日军撤退3公里到大台、桃园一带才收住兵,或许是24日而不是28日。

  4、卫部主力未及时过河问题

  在王琰等《寻绎全面抗战初起的平西作战》一文中,认为李默庵第10师先头部队攻占大村、马刨泉后,卫立煌未命令后续部队过河持续增援并攻打镇边城,是卫部未能及时救援汤部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南口抗战失败。姑且不谈以卫军战斗力,若增兵渡河,是否可以击溃日镇边城守军,同时在青白口、太子墓一带和髽鬏山、庄户一带阻击侧翼进攻的日军(从后来的战事看,是很难的)。我认为卫如此处置还另有难言之隐,就是在南京的蒋介石和在保定的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峙遥控指挥的问题。

  从相关电文看,刘峙最初的作战计划是:

  “卫俊如指挥第十、第八十三、第八十五师,分两总队挺近,右纵队为第十、八十三师,以第十师在前,八十三师在后,由涿州经房山、磁家务、门头沟、三家店向回龙观附近之线逼近;左纵队为第八十五师,由涿州经周口店、上旦水、煤窝、杨家村、青白口、高家口(可能是高崖口)、南柳村向大小汤山之线前进,协同南口友军,绕攻北平;但左纵队先右纵队先发一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8月18日刘峙呈蒋介石作战计划,该计划还涉及其他部队作战方案,比如让孙连仲推进到良乡、坨里,伺机渡永定河收复北平等)

  “(二)卫纵队由青白口东转,务将三家店、门头沟之敌歼灭,确实占领两侧高地,而后协同平汉路我军,攻击长辛店、卢沟桥。”(蒋介石8月25日至刘峙、徐永昌电,还涉及其他部队部署)

  即按刘峙和蒋介石的指令,卫立煌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北救援汤恩伯部,而是用围魏救赵的方式,向东歼灭日军,甚至还要再向南迂回协同其他部队打长辛店、卢沟桥,最终收复北平。从占据以及军事实力看,蒋、刘的计划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由于涉及多部队协同作战,卫立煌不能抗命。所以,我想当时卫立煌不继续增兵渡河打镇边城的原因,是要遵照蒋介石的命令,去打门头沟(指圈门里一带)和三家店。蒋介石有一定军事才能,但以当时的条件来说,他在南京遥控指挥显然是不现实的。蒋氏的遥控指挥,恐怕也是造成国军多次对日失利和后来国共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顺便说,从蒋当时的战略部署看,蒋当时的想法,并非后来说的“空间换时间”,而是打算寸土必争,收复北平的。

  蒋介石的部署另一个让人看不明白的是,他为什么最初要让在安徽的卫立煌北上救汤恩伯,而不是就近派在保定的刘峙部,然后让卫立煌接防刘峙?刘峙虽然后来成了“长腿将军”,被同僚骂成“猪”,在国共淮海战役中被讥讽卫对解放军方面贡献大于刘伯承粟裕,但这都是后来的事。在当时,他仍是中原大战等内战中的常胜将军、猛将福将啊!或许是刘峙自己畏战,建议蒋介石调的卫立煌兵?而刘峙,在前后20多天,只给卫立煌部补充了180袋大米,再无其他装备、给养保障,他当时在干什么?是拿不出来、运不进去,还是有什么自己的小算盘?

  髽鬏山战役,是在门头沟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也是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虽然最终未能达成战略目的,但卫部官兵浴血奋战,苦撑20余天,多名官兵殉国,仍是可歌可泣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