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正面战场 > 平型关战役 > 内容正文

揭秘“平型关大捷”真相
来源:海疆在线 作者:泰哥   2018-07-04 11:48:00

  1937年“七七事变”后,汤恩伯所部在北平南口与日军激战一场,后不支向西南方向撤退。坂垣征四郎率领日军第五师团一路追击而来。9月11日,坂垣征四郎的部队进至河北蔚县,其一部西向山西广灵、灵丘进犯。在广灵、灵丘一线的汤恩伯部十七军及七十三师与日军鏖战8天后,又败下阵来,向西撤至平型关一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沿山西长城一线布防御敌,以杨爱源为右路军总司令,接替汤恩伯指挥;傅作义为左路军总司令,七十一师集结繁峙,七十二师集结代县,作为预备队;新编第二师至繁峙沙河待命,第十五军至凌云口一带策应。平型关战役部署从此开始。这时,红军刚刚改编为第八路军,归入第二战区序列,正在向山西前线开进。林彪、聂荣臻所部第一一五师于9月14日抵达平型关以南大营镇待命。八路军不负责正面阵地防御,主要任务是在日军侧后进行游击战,击破敌后方交通线和兵站据点。

  1、平型关战役经过

  9月22日,日军第二十一旅团在战车配合下向平型关阵地进攻,被国军第七十三师击退。23日,日军再次向平型关、团城口进攻,平型关守军第七十三师、第八十四师独立第八旅诸部,与日军激战。这股日军,是日军粟饭原秀大佐指挥的第二十一旅团所辖三个步兵大队加上炮兵和坦克,约有4000多人。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北支那派遣军战史》中对这一战斗的记述是:“步兵第21旅团长于22日以三个步兵大队为基干部队向大营镇前进,在平型关与敌人遭遇,立即予以攻击,但战况并不如意。”

  9月23日,阎锡山令傅作义部投入战斗,与杨爱源联合指挥作战,金宪章新编第二师、郭宗汾七十一师、傅作义三十五军,向前线开进,令八路军一一五师自阵地右翼向北攻击平型关敌军侧背。9月24日子夜,国军第七十二师奉命到达大营东之齐城村附近,归第七十一师郭宗份师长指挥,准备支援第七十一师。因正面的郭宗汾第七十一师兵力薄弱,遂改以金宪章的新编第二师攻击王庄堡,第七十一师则全力攻击团城口正面之敌。此时,林彪的第一一五师已经进至平型关东的冉庄、东长城村一线。这一部署,使平型关一线的中国军队作战力量明显增强。25日,中国军队将进占团城口的日军第二十一旅团主力包围。

  9月25日拂晓,第七十一师向团城口正面日军发起进攻,新编第二师攻击团城口东北之日军。

  与国军行动同时,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个团及骑兵营向灵丘方向前进牵制敌人。9月24日夜,一一五师主力三个团冒雨在平型关东北山区乔沟一带设伏,以两个团截击和分割行进中的敌人,以一个团断敌退路,以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敌人增援部队,以一个团为预备队。9月25日晨,敌二十一旅团一部护卫第5师团辎重车队,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向前线西进。7时许,全部进入我八路军一一五师伏击地域,经过约6个小时的浴血奋战,至13时许战斗结束,一一五师取得抗日首战大捷,这就是著名的“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战斗结束后,八路军一一五师参战部队将前来增援的日军包围在东跑池一带的盆地。由于驻守平型关的晋绥军没有按原计划向日军出击,使该地的日军未能被歼灭,平型关战斗的战果未能得到扩大。

  在八路军平型关伏击成功后,傅作义、杨爱源等部,加紧收缩围攻团城口日军第二十一旅团主力。由于一一五师消灭了日军辎重部队,截断了交通线,为正面阵地的中国军队围歼日军创造了有利形势,使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陷入重围。坂垣遂命令步兵第四十二联队主力向平型关增援。9月26日,一一五师主动撤离,转入敌后游击。日军第四十二联队遂投入战斗。日军第二十一联队也于9月28日投入平型关正面的作战。27日至29日,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相持不下,伤亡很大。

  就在双方相持的关键时刻,日军增援部队陆续赶到,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军一部于9月27日投入平型关地区的战斗。关东军另一部也向茹越口一线中国军队第三十四军阵地进攻,第三十四军不支而溃。9月28日,茹越口失守。29日,铁角岭失守,这就造成了平型关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9月30日夜,平型关前线的中国军队奉命撤离战斗。至此,平型关战役结束。

  2、为何第二战区在已经形成对日军第二十一旅团包围的态势下,最后还是败退平型关呢?

  这是因为,从9月27日起,日军的增援部队陆续赶到,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军一部于9月27日投入平型关地区的战斗;关东军另一部也向茹越口一线国军第三十四军阵地进攻,第三十四军不支而溃。9月28日,茹越口失守;29日,铁角岭失守。至此,平型关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不得不撤离平型关前线。

  我专程赴茹越口进行了实地考察。茹越口,位于应县东南约23公里处。我驱车来到这里,在茹越口北边有一个小村,叫“教场村”,村里有古长城遗址。我在这里驻足观察,只见南面高山连绵,山峰险峻,古长城就从这里呈东西向横亘而过。如今的古长城,只剩下些残垣断壁,显得破碎而苍凉。这里在军事上显然属于易守难攻之地。过了茹越口向南,就是繁峙了,再向东是五台山和平型关,所以,茹越口的军事价值很大。如此有利的战场条件,当时国军为何守不住?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守军压根儿就不想守、不敢守!

  我认为,平型关战役在战局和战场都极为有利的态势下最后功亏一匮,剖析其原因有五。

  首先,是34军没有守住茹越口和铁角岭。34军守此天险,仅仅一天时间就被日军突破了,致使日军从北路突破长城,形成平型关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的局面,以致不得不放弃平型关战线。这支部队让我想起了大同战役中据守聚乐堡的王靖国第19军。国军中虽有勇敢顽强的部队,但总有为数不少的“豆腐渣”部队,他们在与日军作战时,或闻风而逃或一战即溃,根本不经打,更谈不上有战斗力,这样的部队,不仅起不了好的作用而且只能坏事。而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这种部队就是“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说到这里,那就是总指挥用人不当的问题了。

  其次,缺乏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日军的坚定决心。日军第21旅团属于孤军深入,在平型关如此险要的战场地形条件下,中国军队具备打伏击和阻击战非常有利的条件。但第二战区未能果断地集中优势兵力,对孤军深入之敌实施围歼。所以说,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指挥水平实在太差,这么好的机会他们竟然都没有抓住,错失了良机。

  第三,没有对日军施以不停歇的连续攻击。以优势兵力对敌作战,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发挥兵力优势,组成多个攻击集团,对敌军实施持续的梯次攻击。如果第二战区懂得发挥兵力优势,对已被围困的敌21旅团施以高强度的持续攻击,那么,歼灭这支区区4000人的部队是完全可能的。而在研究平型关战役时,我发现没有关于9月26日的作战记载,这说明9月26日第二战区已经放弃对日军第21旅团的进攻了。由于第二战区在关键时刻 “拉松套”了,结果让已经陷入绝境的日军第21旅团起死回生。

  第四,缺乏后手,没有部署预备队增援补缺。日军是长途奔袭,劳师远征,而中国军队是以逸待劳,坐享地利之便,但这些有利条件并没有转化成战场上的优势,因为总指挥不善于利用这些优势。当日本关东军从北路杀来时,阎锡山没有料到34军会被日军一击而溃,没有留封口补缺的预备队,让日本关东军突破茹越口后直接威胁平型关。

  第五,没有大局观念,不懂得相互配合。国民党军队派系矛盾很大,历来都是各自为战,你打你的,我看我的,所以他们不能将兵力握成拳头,在战场上形不成整体合力,以致于国军兵力虽多,却打不过兵力少得多的日军。在平型关战役中,他们不肯出兵支援115师作战就是典型的一例。对此,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经验》中说:“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他们自定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打。他们的部队本来既不充实,在一个出击中,却以区区的八团兵力分成三大路,还留了总预备队,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

  3、关于平型关战役的结论

  根据国民党方面的记载∶“9月24日晚天降大雨,主攻部队冒雨出动。9月25日拂晓,第71师各部队攻击前进之际,第84师团城口附近阵地被敌突破,守军被迫后撤。第71师郭师长遂令所部占领迷回村、黄迄底瓠(迷回村西北2公里)一带阻敌前进,激战至12时,始将战局稳定。并令新编第2师迅即改变进路,由2141.96高地,协同第71师攻击占领团城口之敌。13时,第71师奉傅总司令电话命令∶继续向敌攻击。空军亦临空支援地面战斗。18时,克复繇子涧、团城口各附近高地。此时第71师之两个团抵达南沟村(团城口东北约一公里半)以西高地。新编第2师亦已遵令改向南进,陆续到达小牛”(1980.49高地西南约一公里)(《抗日御侮》第154─155页)。据该书记载,国军第71师9月25日之所以没有按计划向北翼团城口等地出击配合八路军的行动,是因为当日凌晨71师等部队在进军途中,“突然受到来自团城口、鹞子涧原来高军防线上机关枪和迫击炮火的猛击,引起一阵紊乱。”这时发现团城口第84师阵地已遭日军攻陷。9月25日凌晨后,“敌全线凌高下追,既占有利地形,又出郭军不意,北翼从鹞子涧突进,南翼从东泡池发起攻击。”“郭宗汾军长同赵晋旅长处于严重危机下,当机立断,紧急收集所部”。于涧头、迷回及北山间就地进行反击。激战至12时,始将战局稳定。战至晚18时,国军克复团城口周围高地,掌握了战场主动。新2师亦改变方向,陆续南进至日军后背,将其围困。

  实在地说,我认为这里国民党方面的资料只能作为参考,不可作为证据。因为国民党军队作风不实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们的战报,虚假成份太多,水份太大,我不是埋汰他们,要论打仗,国民党军队确实不行,要不就不会出现几十万国军打不过几万日军的情况,也不会出现800万大军三年就被解放军打败的奇迹;但要论弄虚作假和吹牛B,那他们可是一等一的,没有能比过他们的!

  日军战史里称:“9月25日,中国军在平型关阵前进行反攻”“经过激战后,于25日占领了该地附近的长城线正面约2公里的地方,然而当日即有优势之敌截断我后方联络线,并逐渐增加兵力,因此,旅团陷入被包围的困境。”这与中方记载是吻合的。

  对于平型关战役的激烈程度,时任“第一预备军”军军长的陈长捷后来在《平型关战役经过》中有详细的描述:“吕瑞英旅附新编独立第四旅的第二团和山炮两连,进攻东、西泡池,把被围在西泡池仅余一小块山头阵地的陈旅一部救出,夺回西泡池全部阵地,接续向东泡池进攻中。敌人从鹞子涧南援西泡池,一再反击吕旅左翼,新编独立第四旅第二团于夺占了既没阵地后,对敌的强烈炮火尚能抵御,几次击退敌的反扑。占据东泡池之敌最为顽强,经吕旅右翼刘崇一第415团(团长高金波于南口战役负伤,由团附刘崇一代理)反覆强攻,始于25日黄昏占领。被击溃于山沟下的敌人,立刻得到从灵邱大道增加而来的应援(八路军没有执行切断后方交通线的任务,已擅自撤离),连夜攻扑鹞子涧程团一个连占领的1386.6高地制高点,以瞰制东泡池,并在辛庄路旁展开重炮,轰击东、西泡池和鹞子涧。”“28日拂晓,敌在其强大炮火支援下,再向东泡池扑上,我阵地大部被敌炮毁。刘团长鉴于坚守前沿,伤亡惨重,遂个守兵退凭第二线反斜面抵抗,敌每冲上棱线即立起反突击。敌不断地发起冲击,在几度反覆鏖战中,团长刘崇一胸部和腿部各中两弹,犹坐地指挥所部坚决反攻。最后紧急时,吕旅长以仅余的第416团干部营(尽是晋绥军军官教导团新拨的三百多学生)令团长宋恒宾亲率增援,一直以冲锋枪、手榴弹近逼决斗,一场血战,直到近午,终把再次占领我东泡池阵地之敌击垮于东泡池山下,刘团在被敌炮击和反覆格斗中,伤亡团长刘崇一、营长宋干卿、李凌汉等官兵三百余;宋团干部营营长范占元、马宗俊均负重伤,学生预备干部亦牺牲八十二人。阵地前后杀敌累累,获步枪、机枪和掷弹筒等二百余件。当反覆冲杀、决斗吃紧时,东泡池右方的第三十三军孟旅,鉴于敌占东泡池即将压迫平型关的左侧,孟宪吉旅长基于傅总司令的指示,从平型关正面抽出两个营亲自率领赴援吕旅,终于夺回东泡池阵地。”

  不懂战史的人也许会觉得上面这段记述太繁琐了,甚至可能感到云山雾罩的。对此,涉于篇幅我不做更多解释,你只要知道在平型关战役中,国军也与日军也打得很激烈就可以了。作者陈长捷此前参加了南口战役,驰援汤恩伯部,在被日军包围的危急情况下,血战突围,从北平辗转至平型关。在平型关战役中,陈长捷率部在鹞子沟和团城口与日军血战12昼夜。经平型关一战,陈长捷的军威大振,他的“预一军”也正名为“六十一军”。此人后来在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时,在平津战役中被我军俘虏。

  杨奎松在《开卷有疑》中称,115师打的伏击战是偶然遇上的日军。事实是,林彪为了选好这次伏击战的地点,前后三次赴平型关附近实地勘察,最后选定在乔沟打伏击战。三次考察选的战场还是偶然遇上的?亏这位“史学家”能想的出来!他在书中还说:平型关整个战斗中,“日军伤亡的人数恐怕在三四百人甚或四五百人之间”。事实上,一一五师仅在老爷庙附近就歼敌400余人,各部队的歼敌数量都是有据可查的。令人气愤的是,这些所谓的“史学家”既没有参加战争的亲身经历,也不去实地调研,而是坐在屋子里凭借几个来源并不可靠的资料就妄下结论,对此我只能嗤之以鼻!所谓“平型关大捷是假的”观点更是不值得一驳,当时中央军和晋绥军都在附近,两军常有人员来往,地方与军队的交往也很多。在此情况下,这么大的战果,岂是能人为伪造和编造出来的吗?说这话的人也不过过脑子!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研究,关于平型关战役,我的结论是:

  第一,在平型关战役中,负责正面战场作战的是中央军和晋绥军,八路军属于第二战区指挥下的一支机动部队。我承认,中央军和晋绥军在平型关战役中打的也不含糊,不过,对他们的战绩我却不敢恭维。那么多军队,打一支4000人的敌军,并且是以敌人进攻为主,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战场地形于我有利的条件下,竟然没有打赢,是不是令人匪夷所思?所以我说,打仗不勇敢不行,但光靠勇敢也不行,还要动脑子,要用智谋指挥打仗。国民党的军队中,真正会打仗的指挥官没多少,所以,为什么从平津到淞沪,数倍于敌的国军不仅拿着区区数万日军没有办法,还被打得节节败退,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林彪确实是个会打仗的将军,他懂得如何扬长避短,善于运用谋略克敌制胜,而这在国民党的将军里面还真没有几个人懂得,在解放战争中他们面对林彪时接连败北,就很能说明问题。

  第二,平型关战斗是八路军配合平型关主战场的一场侧后伏击战,歼灭的是日军第五师团的辎重部队和第二十一旅团的护卫部队,共1000余人,并不是整个二十一旅团。日军主力第二十一旅团主要由国民党中央军和晋绥军来对付。

  第三,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虽然没有进入正面战场,但是首战就取得了胜利,并切断了日军的交通线,对正面战场给予了有力支持,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我认为,平型关大捷的意义,不仅在于军事上其政治意义更为重大。八路军东征抗日首战告捷,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为友军树立了榜样,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日战争的希望。通过这次战斗,也使八路军认识到了日本军队的特点,取得了对日军作战的重要经验。平型关战役也是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协同作战,这次合作的成功,为以后的国共合作抗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