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会战,第一阶段作战损失4.2万多人,仅仅毙伤日军2200多人,比例是19比1。
南昌会战,从战略上讲日军略胜,但相差不远。中日双方均没达到自己的目的,从日本方面看,夺取了南昌,打击了中国第九战区的抗战主力,但是未能有效歼灭。从中国方面看第一阶段作战损失4.2万多人,仅仅毙伤日军2200多人,比例是19比1。第二阶段没有日军详细的伤亡数字,但很难认为受到严重损失。
从战术层面讲,中国方面一败涂地。在情报工作方面,中国情报收集单一,效果很差,采取都是人海战术和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弥补。虽然有个别灵光一现的时刻,但总体讲对日军的动向,部队内情基本属于半盲的状态。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对当面日军的判读有了明显提升,没有特别荒诞离谱的地方,这主要得益于根据日军尸体上搜集的部队信息、文献材料和审问战俘。
而日军在战争开始前就做了大量的情报工作,派出大量人员,使用各种身份和不同方法和手段(如使用航空手段对军队的行军路线),了解中国军队的信息,这使得双方在交战前对对方了解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战争开始后,日军的情报水平却没有明显的提升;在武器质量、士兵素质、后勤的补给三个影响战争重要的方面,中国与日本都有着相当明显的差距;从指挥上看,中国方面的最高指挥官蒋介石过于怀疑基层的执行力,罔顾当时的不利局面,顽固地要求部队去限期夺回已经失陷的南昌城,把自己不久前所说的不以南昌得失为要,可以不重得失的话,完全抛弃。
而前线指挥官罗卓英则属于长于谋划,短于决断的典型,在部署修水防线时,他极为用心,战争过程中也谋划了很多反攻和调整,努力改善局势,但他高估自己的实力,做出很多部署但都远远落后于形式,特别是对日军的攻击方向判断延迟或有误而对冈村宁次作者明确指出:“为日军将领中的佼佼者,知人善任,作战中对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到位,调整及时,始终左右着战场的主动权”。唯一缺陷就是误判中国的第19集团军已经溃灭,急于占领南昌城,未能歼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
从以上多面总结可以看出,这次会战的结局不是一个简单的因素,而是多项因素的组合,也是中日双方在战争初期阶段总体实力的对比。
整体落后导致作战劣势
日军的粮食供应和武器装备,远非中国军队可比。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