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亚洲邻国时,在1941年12月8日发动了进攻香港(英属)的战役,至同年12月25日,历经十八天战事后,香港沦陷,开始了日本军队在香港“三年零八个月”的管治。
战役背景
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即展开对中国的侵略。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随即占领了华北及华东大部分地区。由于中国东部沿海一带均落入日军的控制范围内,所以,广东省一带的华南沿岸地区就成为了中国从外地输入各种物资的重要补给点。为切断这条补给线,日军遂于1938年10月1日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并迅速攻占邻近区域,广州在10月21日陷落。而部分日军亦已侵占驻守于深圳的深圳河北岸,与英军为界。
1937年至1941年期间,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作为中立国的英国政府,仍然刻意维持香港的中立地位。这段时间进入香港的中国国民革命军一律根据国际惯例,缴械后送入集中营。而香港的华人虽然亦有为祖国抵抗日本的战事出钱或出力,但是一切都需要在不影响英国和日本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然而,日本当局仍对此感到不满,曾多次向香港政府抗议香港华人的反日行为。
1941年9月10日,身穿殖民地官服的杨慕琦爵士于皇后码头登岸履新,正式接替早前以健康理由辞职的罗富国爵士为香港总督。
9月25日,杨慕琦抵港后第一次召开立法局会议,当时香港市面仍未料到两个多月后日军会入侵香港,杨慕琦更想不到三个月后自己竟为日军所掳。
尽管英国也明白最终与日本会有冲突,并于1937年后逐步加强香港的防卫。但是却仍迷信日本不会对港英宣战,所以当大批难民从内地涌入香港时,市面情况依然一概如旧。而杨慕琦本人甚至在12月6日还前往半岛酒店出席慈善舞会,香港表面上可谓一片歌舞升平。
杨慕琦爵士,GCMG,KStJ(Sir Mark Aitchison Young,1886年6月30日-1974年5月12日),英国资深殖民地官员。1933年至1938年在任巴贝多总督。1941年9月,获委任为第21任香港总督,日本在同年12月入侵香港,杨爵士在12月25日向日军投降,沦为战俘,在战后1946年复任港督,
战前部署
根据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英国不能在太平洋范围内部署军事设施,使香港的设防工作受到限制。“九.一八”事变后,英国亦开始担心香港长远利益也会受到牵连。英国在1933年的“伦敦海军会议”中通过废弃《华盛顿海军条约》。于是从1935年起,香港便开始展开其预算高达五百万英镑的防御计划。
1937年底,当时刚上任的港督罗富国认为香港难以防守,曾建议将香港列为中立的不设防城市,停止所有防御计划,但遭反对,认为香港一定要保卫。所以,香港的防御计划继续进行。
1938年7月,港英政府通过了《紧急条例》,表面上保持中立,实际上积极备战。同年9月,更举行大规模的海陆空演习。大量难民从中国涌入香港,香港人口从1936年的约100万,增加至1941年的160万,港英政府更开始规定英藉成年必需入伍义勇军,又通过条例港督可随时征用市民财产,主要包括楼宇及汽车。
虽然港英政府通过了《紧急条例》,加紧备战,不过幅度仍然是十分有限。
在杨慕琦上任港督的时候,香港仅有英兵和印籍英兵约11000人,再加上本地义勇军1387人。此外,在他上任以前,英军驻远东三军总司令曾向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请示,要求增兵香港布防,但丘吉尔认为香港根本无险可守而加以拒绝,由此可见,香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防守仍然十分脆弱。
1941年11月,加拿大派遣一批1975人的援军协助驻守英殖民地香港,但因其军队训练不足,对防卫香港作用不大。此后杨慕琦亦未有任何进一步的增兵行动。
加拿大援军从尖沙咀蓝烟囱货仓码头(即现今星光大道)登岸。
香港的防御计划包括港岛及九龙多处,以及维多利亚港的东西入口,并均建立了多座重炮及口径16吋的钢炮,港岛沿岸建立70多座机枪堡,港岛沿维港北岸满布铁丝网,上环及青衣对出大海也满布铁链,只留青洲琉璜海峡供船只出入。
港岛的山头建立了多座碉堡及掩蔽体,渣甸山上更有2座机枪堡,日后对阻挠日军前进发挥了很大作用。
防空方面则主要集中于港岛,划分了多个防空区域,每区均设有听音器来辨别敌机方向及设置防空炮,位置包括西湾(现时称为柴湾)、黄泥涌峡、南朗山、龙虎山及瀑布湾等。1940年底更积极训练使用新式高射炮。英军亦于8个月的时间内,在港岛及九龙挖掘了60个防空洞,部分仍保存至今。
战役经过
开战初期
1941年,在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夏威夷时间12月7日7点55分,东京时间12月8日2点55分)数小时后,12月8日香港时间早上8时,日本驻任广东的第23军司令长官酒井隆接到了大本营“花开、花开、花开”的绝密电,知悉日本偷袭美军已经得手,随即指挥日军(第23军第38师团)以工兵及步兵作先遣部队共五万多军队,迫不及待地从深圳发动了向香港的大举进攻。
1941年12月13日, 日军第23军参谋长多田督知越过罗湖桥杀向香港境内。
当时负责防守香港的部队包括有英国、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义勇军,总共约一万五千多人。然而英军自始即处于非常不利的的位置。日军不仅拥有陆上与数量上的优势,而且英军的空中力量异常单薄,只得五架旧式军机可以使用。
战事一开始,日本军队便出动空军对启德机场进行猛烈轰炸,将英军的飞机悉数摧毁,完全取得了香港的制空权。
同时,英国海军仅有的三艘驱逐舰其中一艘亦被日军炸沉,其余两艘则负责搭载英军家眷,仓皇撤离香港开往新加坡。
九龙陷落
负责防卫九龙及新界的,是一个称为大陆兵团约5千人的英军和印军,其总部设在九龙塘,包括第二皇家苏格兰营、旁遮普第十四团二营、拉吉普第七团五营、香港义勇军第一连和炮兵、以及一小队增援加军榴弹兵。
根据预定的计划,英印军放弃难以守卫的深圳河,而将主力放置在九龙北面的山地上,称为醉酒湾防线。
日军第三十八师团下的三个团:第228、229、230团,在12月8日早上起从正面越过深圳河,向南进发,228联队经林村上铅矿凹,229联队经沙螺洞、赤泥坪后过马鞍山出水牛山,230联队先去锦田、元朗及青山湾,沿青山公路出荃湾。
英军工兵和一连旁遮普军破坏大埔公路及九广铁路,但未能阻慢以土井定七大佐为首的日军228联队的前进。
到了12月9日下午,日军228联队经已抵达醉酒湾在防线城门棱堡PB401。
当天晚上,日军第228团向PB401突击,最先发现日军的是驻守PB401的哨兵Laird下士,并即时用维克斯机枪反抗。A连长Jones上尉随即派出Rodd中士带7名普通兵沿管道作出增援,被日军于管道中气口投弹打败。日军攀上孖指径直扑位于西部的城门棱堡内A连总部作猛烈攻击,结果A连连长Jones及第8排长Thomas中尉等被掳,反抗时Thomas中尉被日军在爆破碉堡时弄至双目失明,可是Rodd中士逃亡时并无回A连总部,而直接去拉吉普营D连免被捉拿。防守棱堡的苏格兰营A连被迫退至金山一带与D连会合。
12月11日,大陆兵团旅长瓦理士准将曾一度要求苏格兰营营长White中校作出反击却遭拒绝,并令其他苏格兰营向金山撤退。日军再次向金山发动攻击,同时在昂船洲的义勇军炮兵向棱堡发炮试图作出支援,但都错误地打中金山上守军,使B连及D连连长阵亡,金山失守,总部派出驻城门水塘一带印籍拉吉普D连救援,醉酒湾防线被突破,日军并于第二天占领青衣及直扑荔枝角。总部感到大陆兵团随时有被大包围危险,加上九龙总警司向旅长宣告警察放弃九龙,街上满布汉奸(即自称“胜利友”的黑社会分子)抢掠,英军被迫放弃九龙半岛。
直至12月12日傍晚,除鲤鱼门北岸的魔鬼山外,九龙新界都已完全落入日军之手。12月13日,最后留守九龙的拉吉普营乘驱逐舰撤离到香港岛,九龙沦陷。后来日军曾派代表要求英军投降,遭到了港督杨慕琦拒绝。
香港岛激战
之后数天日军不断炮轰及空袭香港岛北岸,包括在何文田架设大炮,由广州飞来日机轰炸多个英军炮台、以及通讯和发电设施。
防守港岛的是从九龙撤回的部队、两个加拿大营、第一米德萨斯营(1st Middlesex Regiment),以及义勇军第一至第七连。
总司令莫德庇少将 (Mayor Gen.C. M. Maltby)把港岛分为东西两旅。
东旅由九龙退回来的瓦理士准将任总指挥,主要防守铜锣湾及深水湾以东的海岸线,包括北角至柴湾、大潭至赤柱及浅水湾,总部设在大潭道和石澳道交界的高地。
西旅则由罗逊准将任总指挥,防守西环及中环海军船坞、薄扶林及以至香港仔寿臣山等西部海岸,总部设在黄泥涌峡附近。
维多利亚城等要塞由苏格兰营军及义勇军4及7连防守,要塞指挥部及联合指挥部都设在海军要塞内。
九龙陷落后, 日军继续向港岛步步进逼。
12月14日,日军多次空袭香港岛的石油提炼厂、橡胶厂及多处民房设施,引发多宗大火,主输水管破坏,一部分地区没有饮用水供应,粮食开始短缺,围城战开始。
12月15日深夜,日军企图在港岛北岸强行登陆,遭守军击退。
12月16日,日军利用何文田山大炮轰击港岛北岸,波及民居(特别是湾仔),同时摩星岭守军破坏九龙设施及油库。12月17日,两连日军敢死队强攻北角发电厂附近海岸,遭守军尽歼。
日军第10独立炮兵联队在宝马山攻击守军据点,前方为北角发电厂的烟囱。
12月18日晚上,日军击中北角油库,日军3大联队乘黑暗偷袭土瓜湾、跑道及茶果岭一带,先用特制人力推动木筏静静地横过维多利亚港,其后用火船拉动特制登陆艇大规模快速登陆香港岛,皇家海军曾出动几艘炮艇拦截均未成功。
日军在北角至爱秩序湾冲击印军拉吉普营驻防东区一带登陆,拉吉普营奋勇反击失败,营长卢连臣中校及印军沿柏架山道退败。
日军229联队剿灭拉吉普营A及C连后,占领鲤鱼门要塞,攻入义勇军第5防空兵团驻守的西湾炮台并进行大屠杀,之后向南大潭及浅水湾推进。
东旅曾一度派出加军来福枪队C连出击西湾解围,但最后撤退,并一度在柏架山一带迷路。
翌日天晓时,日军已占领原由加军来福枪队C连及第一义勇军驻守的柏架山、义勇军第3连的毕拿山及渣甸山,并向西旅总部黄泥涌进发。
东旅司令希望打持久战,于是命令位于港岛东的东旅撤退至赤柱,却使西旅以东阳明山庄一带出现防卫缺口。
加军榴弹兵D连与义勇军第3步兵连共同扼守渣甸山及黄泥涌峡要道。虽然日军230联队推进渣甸山时,遇上西旅守军抵抗而出现了自入侵香港以来未有过的大量伤亡,但228联队其中小队就从阳明山庄突然攻入黄泥涌峡。
12月20日西旅总部被日军突袭,加军司令兼西旅旅长罗逊准将率领僚属奋勇突围时全体战死。
莫德庇少将带旁遮普营及苏格兰营反攻黄泥涌峡,但为日军所阻,结果第3连义勇军被全歼,剩下的加军榴弹兵与苏格兰营一同退守中峡、金马伦山一带。后来西旅改由原义勇军营长卢斯准将带领作第二次攻击亦失败。莫德庇少将坚决阻止守军被分割,命令义勇军物资分配军及皇家海军转步兵驻守浅水湾道中段;又命东旅派加军来福枪队及米德萨斯营驻守浅水湾及紫罗兰山径。东旅旅长瓦理士准将命香港仔旁遮普营A连沿寿臣山推进,皇家海军派出“斯雅那”号于南朗山对出大海助战,但结果大败,旁遮普营长Kidd中校阵亡,义勇军物资分配军更被大屠杀,“斯雅那”号也沉没于东博寮海峡一带。
同日,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致电报到香港,鼓励守军抵抗到底,其电文谓:“汝能抵抗敌军一日,对于全球之盟军,仍能有所贡献。”
此时,日本空军对港轮番轰炸,维多利亚城内煤气、电力中断,水荒严重,腐尸遍野,传染病横行,卫生环境极其恶劣,导致不少市民也相继死亡。
占据市区的日军228联队于炮台山打败北角发电厂内休斯兵团及拉吉普营后,推进至礼顿山据点时遇到强烈阻碍。日军于12月21日围攻浅水湾及赤柱地区,米德萨斯营B连及加军来福枪队B连在浅水湾酒店一带英勇反抗。
12月22日至12月24日,日军在山区相继攻破由西旅的苏格兰营及加军榴弹兵联防的金马伦峡、马己仙峡等防线,市区礼顿山据点失守,剩余守军两营印军、米德萨斯营Z连及炮兵海军等转步兵以湾仔卢押道及船街为最后防线,东旅加军来福枪队曾一度抗命,同时防线退守至赤柱村以南,海军船坞及城区被日军炮轰而引发大火。
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发表圣诞文告,鼓励士兵奋战。当日下午3时,莫德庇少将(Major Gen.C. M. Maltby)向港督报告守军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港督杨慕琦在撤走部军政人员后在下午5时至日军司令部称降。
东旅在赤柱一度不相信投降令,继续有效反抗229联队,并以赤柱炮台9.2英吋大炮阻止日军推进,结果在12月26日确认投降令。
日军将领、港督及守军总司令莫德庇在九龙半岛酒店烛光下签降书,18日保卫战结束,但新界东江纵队开始活跃,对日军管治政府造成极大的压力。
战役结束
1941年12月25日,在港督杨慕琦带领之下,一众英国殖民地官员渡海亲身前往被日军占据的半岛酒店的三楼的日军总司令部投降。酒井隆随即暂代香港总督职务,直到矶谷廉介接任为止。当日由于亦为圣诞节,因而香港市民称为“黑色圣诞”,自此香港人口中的“三年零八个月”香港日治时期开始。
1941年12月28日,日军指挥官酒井隆在弥敦道进行胜利巡遊。
到1942年2月20日,日军中将矶谷廉介成为了首任日治时期总督,香港正式沦为日本占领区。
在英军主力部队选择投降的同时,约15名英国高级军官及30多名其他官兵与英国情报官员选择跟随当时中国驻港的最高代表——中国海军中将陈策乘快艇从香港突围。最后成功经广东惠州、重庆、缅甸抵达印度。陈策亦因此获得英皇授予爵级司令勋章。
在香港保卫战中,盟军共阵亡2113人,8500人被俘。日军共阵亡706人,1534人受伤。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