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美国飞虎队 > 内容正文

柳州抗战故事:飞虎队散落在民间的鲜活记忆
来源:   2015-05-23 16:58:33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桂系在柳州银仔山下建设的飞机场,成了“西南空军作战核心”之一。这里接纳过由克莱尔·李·陈纳德率领的美国空军志愿队(俗称“飞虎队”),他们与中国空军一道,经常从柳州起飞,与日本空军争夺制空权,写下了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60多年后寻访这段历史,我们发现,柳州民间关于“飞虎队”的记忆,依然如此鲜活,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

  用飞机壳打造的锅盖

  “我岳父给‘飞虎队’当过厨师哩!”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退休职工杨世海处得知,他的岳父吴煜华生前曾保留了不少和飞虎队有关的遗物。老人几年前去世后,这些东西散落在几个子女家中。6月24日,杨世海带记者来到他的小舅子家,让记者参观一只锅盖。吴煜华生前多次告诉家人,这只锅盖是他为飞虎队服务时得到的纪念品,是用美军废弃飞机上的铝板打成的。

  吴煜华出生于广西桂平,年轻时到柳州谋生。1943年7月,“飞虎队”进驻柳州,在当地招募了不少平民到机场做勤杂事务。吴煜华做得一手好菜,便到那里做起了厨师。

  由于历史的原因,老人多年来很少谈及自己的这段经历。子女们都见过父亲珍藏的一批照片,上面是年轻的吴煜华光着膀子和美国大兵比赛摔交的情景。美军赠送的一只饭盒,被吴家当作水瓢用了50多年,几年前才因被磨穿而扔掉了。一把老虎钳则依然保留着。

  老人对飞虎队员进餐的速度印象特别深:“经常是5分钟就吃完了。”这一方面是因为西方人本来就不喜欢在餐饮上费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战事紧张,随时都需要队员们驾机奔赴战场,大家连吃饭也养成了速战速决的习惯。

  对于那些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美国飞行员,机场附近门头、帽合等村庄的农民至今印象深刻。美国小伙子们喜欢到机场旁边的帽河游泳,见到村民的水牛,便用香皂给牛“洗澡”,村民觉得这些外国人特别好玩。

  曾宪光老人带着记者到旧机场一带,逐一指点介绍:南环路小学这里,原来是“飞虎队”搭帐篷居住的地方,队员们经常在一棵老樟树上练飞刀;机场西边原是指挥部所在地,原来的建筑已被全部拆除了;帽合公园正在建猴山的两个方形水泥屋,原来是美军的油库……

  老人对飞虎队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就是那些年轻人特别喜欢喝葡萄酒,经常喝得满脸通红,但是一听到警报响起,马上把酒瓶一扔,跳上吉普车就直奔停在机场的飞机。几分钟后,飞机就轰隆隆上天了。

  和飞虎队并肩战斗

  “飞虎队”在柳州驻扎了一年多,日寇入侵柳州后曾一度撤离,抗战胜利后再次返回,不久因已完成援华抗日的使命而解散。因队员都是从预备役军官和各部队退役人员中招募而来,初期美国政府对他们的战斗能力并不看好。然而,这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美国大兵骁勇善战,最后被编为了“正规军”。资料显示,来华仅一年多,“飞虎队”就摧毁日机297架,击落150架。同时,美军也在空中损失12架,在地面损失22架。

  柳州市文联退休干部李梦秋老人,今年77岁,曾有过和飞虎队共同战斗的经历。李梦秋少年时代从桂林来柳投考航空委员会第九飞机修理厂学训班,毕业后成为柳州机场航空机械士,搞地勤工作。当时只有16岁的他,和“飞虎队”有过近距离的接触。

  “‘飞虎队’都是清一色的棒小伙子,每打下一架飞机,他们就在自己的飞机上画一颗星星。我见过有的上面有5颗星星!”李梦秋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飞虎队”当年的英勇赞叹有加。他说,“飞虎队”的飞机头被画成鲨鱼嘴的形状,尖牙利齿,血盆大口,与敌机在空中相遇时,往往能对敌人起到威慑作用。

  让老人记忆犹新的,是两次登上“飞虎队”战机,和美国兵一起执行任务的经历。美军的飞机上不同方向都安装有机枪,俗称“洋炮头”,杀伤力很强。有时人力不足,李梦秋这样的地勤人员也被安排上去操控机枪。不过,那两次行动,他被安排在机舱尾部,负责对付有可能在后方出现的日本飞机。而敌机始终没有出现,他也没能过一下开“洋炮头”的瘾。

  柳城农民救了美国大兵

  在柳州一带,发生过数起美军坠机事件,有的是在执行任务时发生故障,有的是因为被日机击中而毁损。一些飞虎队员遇险被迫跳伞逃生,往往得到中国平民的救助,成为流传至今的中美友谊佳话。

  家住柳州市西柴街的朱光华老人,当年和家人一起到柳城沙埔老家逃难,就见过一个跳伞的飞虎队员。1945年4月下旬的一天,一架飞机出现在沙埔上空,盘旋一周后坠落在一个叫黄桂岭的地方,飞机坠落前弹出一只降落伞,徐徐落在飞机附近。沙埔山田村自卫队队长陈仲明带着10多个自卫队员赶到坠机地点,看到一个“洋人”正握着手枪,神色惊恐地对着来人。陈仲明看出他是美国飞行员,但为避免误会不敢贸然接近,便叫队员找来一杆国民党旗挥舞。“洋人”这才放松下来,走近来人。

  当时在沙埔避难的有一个姓曹的香港人,略通英语,便做起了翻译。原来,这位美国飞行员是从湖南芷江起飞执行战斗任务的,返航途中因汽油耗尽而坠机。村民说,没有落在当时有日本部队驻扎的凤山镇,算是“命大”了。村民们安排这位死里逃生的飞行员在村里住了3天,每天拿鸡蛋、烧排骨给他吃。最后联系到有关部门,交由工作人员辗转护送到重庆。

  朱光华那时才10岁,听大人说起此事,好奇地跑到乡公所看热闹。“那美国飞行员大约20多岁,瘦瘦高高的,满脸络腮胡。“年逾七旬的朱光华老人回忆起这一幕,还觉得很有趣。在柳城的3天里,陈仲明还带美国飞行员到圩场看桂剧。

  《中国邮包》里的柳州素描

  “我想告诉大家,中国和美国都是伟大的民族,我们帮过中国人,中国人也帮过我们……”2002年春,柳州电视台记者黄希翎曾亲赴美国,采访了当时83岁的路易斯·格里斯特先生。刚做过心脏手术的老人躺在床上,对柳州来的记者说:“希望两个伟大的民族永远友好相处。”

  格里斯特先生对柳州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年才20出头的他,告别新婚4个月的妻子,作为空军志愿者来到中国参加战斗。退役回国后,他出版了《中国邮包》一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

  格里斯特喜欢画画,他每到一处就用素描的形式画下当地的街景、人物、风景等等,然后把它们寄给远在美国的妻子。《中国邮包》收录了他在中国写下的42封信,随信附上的绘画中,就画有柳州的鱼峰山、马鞍山、乐群社、戴着竹壳帽的柳州农民、满脸稚气的当地儿童等等。其中对风景的描绘,和至今犹存的地方一模一样,让柳州人看了特别亲切。(南国今报记者 何继权/文)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