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美国飞虎队 > 内容正文

飞虎队华裔士兵资料
来源:新浪博客戈叔亚 作者:王春琪、戈叔亚   2017-05-26 08:54:04

  附件: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华裔人员

  飞虎队华裔老兵的来访,引起了人们对于美军华裔士兵的关注。这里提供一点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华裔人员的资料

  书名《二战驻华美国空军》

  作者:王春琪、戈叔亚

  总策划:王宁生、华建宁

  出版:《环球飞行》杂志社、美中航空历史遗产基金会

  第四节 二战时期美国援华空军中的华人地勤人员

  除了有许多美国华人或者是中国飞行员参加美国援华空军,以及中国空军成建制的部队和中国民航公司归属美国空军管辖外,还有大量海内外华人根据陈纳德将军和史迪威将军的一项特别命令,作为地面勤务人员加入美国援华空军,参加对日作战。他们人数众多,担任的工作不同,但是战后他们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第14航空队中成建制的华人部队

  第14空勤大队(the 14th Air Service Group)

  第14空勤大队是由第一批志愿参加美国陆军航空队前往中国作战的美国华侨组成。这个部队的征兵、组建和培训工作从1942年夏天在美国开始,第14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和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颁布特别命令,要求组建一支即会说中文,又懂英文的美国华人的大队,配属到中缅印战区的美国部队里面。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第5空勤司令部开始组建,由华盛顿国防部批准。

  这支部队最初是将由美国华人余新贤(Sing Yung Yee)先生带队的一个叫做“美籍华人技术组”25名华人平民的民间培训组织改编而来的。这个“美籍华人技术组”本来是一个来自纽约的华人公司“新艺电器公司”的老板余新贤为了培训雇员提高业务水平而组织的。珍珠港事件后,技术组响应美国政府号召,全体人员连同老板在内决意全部参军,加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1月 20日,第14空勤大队的第一支所有都是由美国华人组成的队伍成立了,这就是第859通讯连。他们在俄亥俄州的美军基地接受技术训练。第1157通讯连在1943年4月成立。第407空勤中队在1943年6月成立,由260名20多岁的美国华人组成,其中大部分是859连队的。14空勤大队的其他单位在佛罗里达州成立,包括555空勤中队、2121和2122卡车运输连,司令部直属队、1157通信连、1077军需连、1544和1545军械连。人员1600人,95%来自美国各地的华人。大队长是美国人埃里克(Eric H. Kaeppel)上校。

  1944年1月,1157通讯连奔赴海外参战,他们一般都是通过南非到印度,或者是经南太平洋到达澳大利亚,再到印度。然后经过“驼峰”来到中国,也有从中印公路走陆路过来的,他们开着两吨半的卡车,沿着刚刚修建完成的中印公路过来,全程1700千米,要走11天才能到达昆明。有的人则留在印度的“驼峰”机场服役。

  在这个队伍里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工种五花八门,有通讯、机械师、仪表工、木匠、钣金工、汽车司机、厨师、供应和文职人员。在培训时,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语言水平分组,汉语说得好的一般分到通讯、运输等单位,负责美军与中国部队、美军和当地老百姓的交流。

  第14空勤大队司令部先是驻扎在沾益,后来迁至清镇,最后到白市驿。他们主要工作在机场,如:西安、恩施、梁山、沾益、独山、老河口、芷江等地。

  第407和第555空勤中队的任务是修理和维护飞机,特别是在每次执行任务的间隙时间抢修飞机,飞机型号主要是P-51,还有一些余留下来的P-40飞机。实际上他们什么工作都干,从“头等苦力”直至驾驶员。

  卡车运输连是专门负责运输军需品的,他们整天在鹅卵石或泥土的公路上开车奔驰,长时间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颠簸,条件十分艰苦,汽车的底盘弹簧折断是经常发生的事。

  华裔美国人参加抗日,是他们一生中最为艰难的经历,他们目睹战争和死亡,感受痛苦和悲哀,欢庆最后的胜利。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第14空勤大队移师芷江,担负机场管理工作,以便盟军和日本人签署洽降协议。大队于12月份飞赴上海,在此搭乘轮船返回美国。

  战后,这个大队和各个中队在美国各地都有自己的老兵联谊会,他们和家属定期聚会,缅怀这段艰苦光荣的人生经历。

  第987特别通讯连(987th Signal Company(Special))

  特别通讯连是一直秘密部队,负责包括中国地面部队之间、中国和美国部队之间、野战或者后勤部队与盟军司令部之间,以及中国与渗透到日军占领区和国家的侦察特工人员等所有军用无线电通讯联系。他们还要破译日军的电报,培训中国技术人员。这支特殊的部队由8名军官和176名士兵组成,除了连长等少数军官是美国人外,其余全部是在美国招募的华人。要求每一个士兵必须同时懂中英文,他们除了学习使用各种武器外,还要学习使用便携式和大型电台。

  1944年6月1日,通过“驼峰”空运来到中国,又经过50天的学习训练就被部署在中国-越南(当时是法属印度支那)边界,驻扎在云南开远。到了开远,他们就开始工作,分配成为2到4人的小组分散到一些边远的地区帮助部署在边界的美国步兵联络组和中国地面部队。

  然后他们逐步开始接管了所有这些地区盟军地面部队的通信业务。

  这个连队还发射大量无线电信号,伪装这个地区有2个美军地面部队的司令部在活动,以迷惑日军。另外,他们还为穿越中越边界渗透到日军占领区的盟军秘密人员提供无线电服务。

  战争结束后,他们于1945年10月8日经过“驼峰”返回美国。

  如今在美国,这个特别通信连的老兵有自己的联谊会。

  1991年10月,这个联队有一位叫做Frank Leong的上尉,到到广东台山的地十四航空队纪念亭竖立一个纪念碑,上面写着:

  献给美国空军志愿队,飞虎队、美国空军中国特遣队和第14航空队(1941-1945 中缅印战区)司令陈纳德将军。

  由第14航空队第十四空勤大队及第九八七特别通信连美国华人老兵家属等八人敬献。

  这些美国华人老兵希望祖国人民在永远记住飞虎队的英勇事迹和献身精神的同时,希望中国人民记住,在祖国最困难的时期,有一些海外游子回来报效祖国。

  战后,由于他们效忠美国,他们享受到在战前不可能享受的权利,很多人得到了美国国籍,华裔老兵可以享受士兵福利法案(GI Bill of Rights),得到住房和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美国华人始终不放弃他们的梦想,在这块希望和机会的土地上不懈地追求。

  其他在美军中的华人华裔(排序不分先后)

  (编者注:除了成建制的美国华人或者是中国人在援华美国空军中外,还有一些美国华人或者是中国人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加入美国援华空军工作。收集他们的资料甚至得到他们的姓名都非常困难。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查找名单是不免会有疏忽和遗漏,有的简历也不完全,有些也没有找到照片。另外有的人员的名字是从美国英文有关资料中查找的,我们无法准确地知道他们的中国名称,只好采用原出处的外文名字,在此表示歉意。)

  阎建勋

  阎建勋(1900-1981)生于北京,祖父和父亲都在北京做官,家庭生活条件甚好。阎建勋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在南京中央飞机厂担任一名普通工人。抗战爆发后,我国空军飞往日本投放传单,当时飞机的通讯系统出了问题,阎建勋将其修复,并在地面负责联系工作,使得这一任务得以圆满完成,从此阎建勋一炮打响,提升到该厂通讯处,担任一名技术员。此后,阎建勋开始为美国RCA的雷达总工程师当副手,工作卓越。

  美国“飞虎队”来华参战,阎建勋担任通讯处处长,成为“飞虎队”中国人的佼佼者,在战争中一直跟随“飞虎队”战斗,曾转移到很多地方。

  阎建勋工作卓越,陈纳德建议美国国防部给予奖励,在1945年3月21日,上报他的事迹如下:

  “Restoring complicated radio apparatus to operation under dangerous and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在十分危险和困难的条件下,恢复复杂的无线电设备的运行。)

  当时中央通讯社记者陈香梅曾经报导了这则新闻。

  抗战胜利后,1946年在上海,美国国防部委派史汀生将军,授予阎建勋“优秀平民服务”(Exceptional Civilian Service)勋章一枚,当时的《大公报》和《申报》对此事均有报导,据信获得这种勋章的中国人只有两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阎建勋的这枚勋章被抄走了,后来,阎建勋的后人向美国里根总统写信,说明勋章已丢失。1984年6月8日,美国国防部补发了这枚勋章和获得这枚勋章的证明。

  CHARLES SHU

  1922年生于中国杭州,1943年12月加入中国空军,他作为译员,在第51战斗机大队第25中队担任翻译,也是云南驿机场的首席翻译,军衔为中国空军中尉。

  CYNTHIA CHAN LEE

  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在香港的玛丽皇后护士学校毕业,是美国注册护士。1942年她和其他5名护士辗转到达桂林,后又前往昆明,在这里参加飞虎队美军医院工作,医院有50张床位,第二年升任外科室护士长。她的妹妹陈香梅是陈纳德将军夫人。

  ROBERT M. LEE

  1930年生于中国,1944年在昆明知道美国第14航空队的存在,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设法钻进了“战地服务团”,被分配到呈贡机场,在第308轰炸机大队的餐厅里当翻译员。他也干一些杂活,如给飞机加油,从坏飞机上拆零件等,也飞越“驼峰”去搬运物资,并且参与修建中印公路。到战争结束时,他这位16岁的“老战士”已经在中缅印战区的三个国家都服务过。

  MABEL A. WONG

  1915年生于英属新几内亚,1931年到香港,考入护士学校,珍珠港事件后到中国大陆,1943年在湖南衡阳机场担任仅有的医务人员,这里驻扎着第14航空队的第75中队。当敌机前来轰炸扫射时,别的人都躲入堑壕,她必须继续工作,她幸运地活了下来。后来转移到柳州、陆良工作。

  黄欢笑

  黄欢笑女士,抗战时期在美国第14航空队云南驿战地医院工作,是当地唯一的一名中国女护士。

  黄欢笑生于1912年,英文名Rita Wong,广东新会人,自幼全家移居澳门,曾就读于香港玛丽医院高等护士学校,毕业后被聘为“英国皇家护士协会”的会员。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黄欢笑通过宋庆龄组织的“中国同盟救护”了解到,中国内地美军医院急需会讲英文的护士。1942年秋,黄欢笑在父亲的护送下乘船从澳门先到梧州,又混在难民里到了广西柳州,年底到达昆明美军“飞虎队”医院(昆明95美军医院)工作。后来,调到云南驿战地医院担任护士,直至抗战胜利。

  云南驿是“驼峰”航线的一个中间站,距离日军占领的腾冲、龙陵飞行时间不过一小时。云南驿战地医院是最靠近前线的医院,有美军医生和护士30余人,中国籍女护士只有黄欢笑一人,医院的条件简陋,只有几间平方作为抢救室和病房,医务人员则住在帐篷里。

  壮烈的驼峰飞行不断坠毁飞机,几乎每天都有运输机和战斗机飞行员负伤,就近送到云南驿战地医院医治,重伤员经过紧急包扎和抢救,然后送往昆明后方空军医院。黄欢笑对这段历史的感受是:

  “在美军医院工作的那几年,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虽然非常危险、劳累和艰苦,但我们每天都在救护前线下来的受伤英雄,每天都在等待着打胜仗的好消息。”

  黄欢笑的丈夫名叫高生道,是驻扎保山中国远征军第38军医院副院长,与云南驿很近,常有业务上的联系,经院长布什先生的介绍,他俩喜结良缘。战争结束后,黄欢笑和丈夫留在昆明,一住60年,直至今天。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