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 > 内容正文

苏联援华飞行员牺牲 中国母子为其守陵半个世纪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曹慧民 丁小炜   2017-06-01 15:21:33

  一些不意而来的思绪,因为库里申科浮现在天穹的这个笑容而溶解在云彩里。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初秋,仰望一下天空是适宜的。

  即使儿童,也能幻想鹰击长空的激烈。但要读懂这血战中勇士的赤胆神威,你需要调动阅历、情感和思考。

  “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参加了援华志愿飞行队,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有200多人牺牲在中国战场。”习主席的讲话穿透历史,回荡在现实的天空。

  我们不应该忘记英雄的名字,库里申科正是他们中的一个。

  来听听库里申科的故事,一个苏联飞行员来过,并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仰望那片物莫能污的天空,也许你们会像我一样,感觉到英雄的呼吸。

  英雄不死,只是以另一种形式活着。灵魂犹在,精神长存。就像这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守陵半个世纪,其实守护的是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

  长空雁叫,该是回归的日子了!(曹慧民)

刊头书法 李铎 插图 朱 凡绘

长江上空的鹰

■丁小炜

  1955年的一天,在莫斯科机床机械学院的一个教室里,中国留学生朱育理不解地问班长依娜·格里高利耶夫娜·库里申科:“在我们中国,人们一直缅怀一位苏联飞行员,他的姓怎么跟你一样,他会不会是你的亲属?”

  瞬间,依娜泪奔成雨,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16年了,她终于听到了有关父亲的消息。

  库里申科,1903年生于基辅州科尔苏恩斯基区的切列平村,1929年应征入伍,1939年6月受苏联空军委派,率领轰炸机大队来到中国帮助抗击日寇。当时,援华志愿人员的去向十分保密,库里申科给妻子的信这样写道:“我调到东方的一个地区工作,这里人对我很好,我就像生活在家乡一样……”

  事实也是这样,库里申科常对朋友们说:“我像体验自己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每当看到日本飞机炸毁的建筑和逃难的人群就难过,日本人为什么要来轰炸在大路两旁田里安详劳作的中国农民呢?”

  进驻成都太平寺机场后,库里申科一边驾机作战,一边培训中国飞行员。每天清早,英武的“达莎”飞机挺立在机场上,加油车四处飞奔,飞机的发动机开始吼叫,库里申科一天的教练日程开始了。他对中国飞行员要求非常严格,为了纠正学员落速或进入机场角度方面的偏差,往往连续带飞三四次。

  1939年10月3日,库里申科刚刚结束训练,突然接到命令,率机飞临汉口机场袭击日军。那天,日海军航空队正在指挥所门前迎接木更津航空队的6架新锐攻击机的到来。日机刚刚降落,志愿队轰炸机突然出现在天空,炸弹倾泻而下,日海军鹿屋航空队副队长小川和木更津航空队副队长石河等几个军官当场丧命,指挥轰炸重庆的第一联合航空队司令官、冢原二四三少将被炸飞了一条胳膊。

  11天后,库里申科和副大队长马卡洛夫又率领机群激战,炸毁汉口机场日机60架,毙伤300多人,日军哀叹这是开战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返航时,20多架日军战斗机迎面扑来,库里申科率队与日机展开殊死搏斗。日军驾驶的是梅塞斯特战机,被志愿队击落6架后,狡猾的日军瞄准了库里申科的领航机,集结3架飞机围攻,库里申科奋起还击,在击落1架日机后,战机的左发动机被打坏,他只好用单发动机冲出日机重围,向成都基地返回。

  飞机掠过湖北宜昌,越过长江三峡,飞临四川万县上空时,已是下午2时。这时,机身失去平衡,必须马上着陆。库里申科驾驶飞机在长江南岸的陈家坝上空盘旋,也许因为陈家坝太小,重型轰炸机难以着陆,若跳伞,飞机必将摔坏。库里申科急中生智,将飞机降落在红沙碛附近的聚鱼沱这一段长江江面。危急时刻,他命令同机的轰炸员和机枪手脱掉飞行服游向江边,叮嘱他们记住岸边特征标记,以便将来打捞。

  轰炸员和机枪手游到岸上,脱离了险境,库里申科却因几天来连续作战,体力消耗过大,被浪头卷入江底。直到20多天后,他的遗体才被打捞上来。当地群众将他安葬在万县太白岩下的太白书院旁,这一年,他年仅36岁。

  给库里申科下葬时,人们并不知他是谁,只在墓上做了一个飞机的标志,表示烈士是飞行员,直至解放后,才确定库里申科的身份。抗美援朝时,万县捐献一架飞机赴朝作战,命名为“库里申科号”。

  几个月后,库里申科的妻子接到阵亡通知书,上面写着:“格里戈里·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同志在执行任务时牺牲。”至于牺牲的具体经过和安葬地点,家人全然不知。

  那天,朱育理为依娜提供了库里申科的消息后,依娜通过中国驻苏大使馆,很快查找到父亲的安葬地。

  1958年国庆前夕,中国红十字会代表中国政府邀请库里申科的遗孀和女儿参加“十一”国庆典礼。

  这天,母女俩作为贵宾,应邀出席盛大的国庆招待会,周总理在招待会上热情地握着她们的手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库里申科。”

  国庆之夜,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会见依娜和她的妈妈,一同观看焰火表演。之后,母女俩抵达四川万县市,前往新修的陵园参加扫墓活动。

  站在父亲的墓前,依娜心潮起伏,父亲牺牲时,她才3岁。

  离开万县,依娜和妈妈计划从上海乘机返回莫斯科,到上海后,她突然想起同学朱育理的建议,便请工作人员将机票延后了一天,去了杭州,游览了传说中比天堂还美的地方。

  话说在莫斯科,依娜班上的中国同学按照她们原定的返回日程,迎候在莫斯科机场。左等右等,却不见飞机的影子。这时,依娜的一位家人悲伤地告知,那架飞机在莫斯科附近坠毁了。天啊,所有人都伤心到了极点。

  庆幸的是,1小时后,他们又接到依娜发来的一封电报,她们推迟了行程,换了另一个航班。

  ■后记:

中国母子,相伴库里申科半个多世纪

  1958年的7月7日,当地人民政府在西山公园为库里申科重新修建墓地,墓碑的正面和背面分别用中文和俄文写着:“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国人民而英勇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格里戈里·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之墓”。

  在墓园里,一对中国母子谭忠惠和魏映祥,为库里申科守陵半个多世纪。

  现已90高龄的谭忠惠老人是第一代守墓人。清晨的墓园寂静肃穆,只有鸟儿的鸣叫和树叶飘落的声音。她拿起扫帚清扫地面,轻轻擦去墓碑上的灰尘。1977年,谭忠惠退休,将守墓的使命交给了同在西山公园管理处工作的小儿子魏映祥。

  魏映祥一守,又是30多年。他和母亲当年一样,风雨无阻,守护墓园。1993年他作为园林艺术家到联合国担任了中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团工作人员。回国后,一直担任高级园林工程师。

  库里申科的墓园,古木参天、鲜花环绕。一年又一年,无数的人来到这里,倾听着英雄故事,又把英雄故事传给千千万万的人。

  (《解放军报》2015年08月12日 09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