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迈可小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管家岭、车耳营、凤凰岭一线,全程8公里,主要包括大觉寺、贝家花园、沐容亭、沐春亭、金山寺、中法友谊亭、圣-琼·佩斯纪念亭及故居、七王坟等地。抗战时期,它是北平城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间众多秘密交通线中的一段。通过这条小道和妙峰山交通站,林迈可、贝熙叶等国际友人向根据地运送物资,游击队员护送来往人员、传递情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平沦陷后,为突破日伪当局对军需物资的严格管控,中共冀热察区委设立了四条秘密交通线,其中一条是北平经妙峰山到田家庄(今属门头沟)。这条蜿蜒曲折的秘密交通线中,有一段山间小道,便是如今以外国友人命名的“林迈可小道”。林迈可是以非共产党员身份帮助中共抗战的国际友人,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赞扬他:“积极报道和宣传中国抗战壮举”“帮助中国改进无线电通信设备,为中国军队运送药品、通信器材等奇缺物资。”当年,林迈可走过的这条小道,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北平抗战岁月,留下了一段段传奇故事。
运送物资的补给线
林迈可,本名Michael Lindsay,1909年出生于英国一个世代书香之家。1937年12月,被燕京大学聘为导师制教学教师的林迈可绕道美国,考察导师制经验后,从温哥华坐船出发,辗转日本、朝鲜,前往中国北平。在温哥华开往横滨的船上,林迈可结识了支援中共抗战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并成为好友。
作为美国基督教资助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不用理会日伪当局限制。到北平后不久,燕大教授谢婉莹(笔者注:作家冰心)帮助他起中文名“林迈可”。出于好奇,林迈可曾三次深入敌后参观抗日根据地,目睹许多战士因缺医少药而不幸牺牲,八路军和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精神不断地感动着他。当意外地在晋察冀根据地两次见到了白求恩后,回到北平的他便开始冒着被日军“格杀勿论”的危险,多次私下购买医药物资,利用外国人不被搜身的有利条件送出城。不久,秘密联络人告知他根据地急需收发报机。作为无线电发烧友,他又千方百计弄到一批电讯器材零部件,自行组装了多台收发报机。
把这些急需物资送到根据地,就必须打通燕京大学与平郊妙峰山秘密交通站之间的联系。燕京大学地处北平西北近郊,彼时日军对美国还有所忌惮、不会随便闯入,具备建立秘密交通站点的条件。未名湖西岸的钟亭,已有不少师生和各种身份的人在这里秘密传递文件、情报和物资器材。而妙峰山是连接北平与平西根据地的重要中转站,冀热察区党委开辟这条秘密通道时,派的就是燕大学生、地下党员肖芳。肖芳白天隐蔽在积极分子家里,夜幕降临后活跃在前后沙涧、七王坟、苏家坨、永丰屯和六里屯一带。
肖芳的胞兄肖田是燕京大学机器房的工人,也是中共党员。兄弟俩商量,在燕大设立秘密交通点。肖田便化装成商人,在妙峰山找到了平西游击队队长张清华。通过游击队的帮助,肖氏兄弟在燕京大学的1号脏水井内建立了秘密交通点,新辟了一条连接妙峰山向根据地输送物资的线路。
由于活动频繁,肖芳被日军察觉,不得不撤回平西,妙峰山交通站被迫中断。1940年秋,肖芳又被派回北平。在敌人眼皮子底下,他很快重建了秘密交通线,继续转运大批紧缺物资,其中就有林迈可提供的大量药品和无线电器材。这些物资,有些通过肖田从燕大交通点送去妙峰山,更多的是林迈可冒险送到郊区交给肖芳,再由妙峰山交通站转送到各根据地。
林迈可运送物资所经之路,也是法国医生贝熙叶向根据地运送药品的一条重要通道。贝熙叶早在1913年就来到北京担任法国驻华公使馆医师,不仅为袁世凯、孙中山、蔡元培、梅兰芳等诸多社会名流看过病,成为誉满京城的外科名医;还推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学子们体检、签发推荐信,成为创办北京中法大学的法方董事。1923年,为了让身患肺病的女儿尽快康复,他在空气清新的西郊北安河山上修建了别墅——贝家花园。乐善好施的他将贝家花园的三层碉楼改为诊所,免费为附近的村民、师生看病。
贝熙叶为村民看病
北平沦陷后,贝熙叶留在北平并投身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洪流之中。他在贝家花园设立红十字会救助站,收治往来伤病员。不久,八路军冀中军区平津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黄浩找到了贝熙叶,黄浩的公开身份是西城新街口教堂的“长老”。由于教会的关系,两人成为好友。1939年初,黄浩试探着向贝熙叶提出帮助运送药品的请求,得到了贝熙叶的爽快答应:我知道那里的人们饱受战争的摧残,药品对他们太重要了,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参与这一人道主义行动,而不是相反。
黄浩地下工作组按照白求恩大夫开具的药单,先在北平城内采购药品,再由贝熙叶开车送到北安河的贝家花园,早已在这里等待的妙峰山秘密交通员,又接力棒式地把药品转运到各大根据地。从北平、妙峰山、平西、晋察冀甚至延安的交通线,就这样搭建起来。当白求恩拿到这些稀缺药品时,不禁赞叹:“真了不起!”
1939年8月,聂荣臻在晋察冀根据地与林迈可(中)、白求恩(右)交流
撤离北平的生命线
林迈可帮助中共地下党的行动引起了日寇谍报机关的注意。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8日早晨,林迈可在广播里听到美日交战的消息,立即带着妻子李效黎、燕大物理系主任班威廉及其夫人,开着校长司徒雷登的汽车,在日本宪兵队冲进他家前10分钟,迅速离开燕园,踏上了去往根据地的惊险旅途。
他们的汽车首先经过青龙桥,绕过温泉的日本岗哨到达黑龙潭,再弃车步行,走进西山。林迈可知道贝熙叶曾帮助过游击队,便来到北安河山上的贝家花园寻求帮助。不巧,贝熙叶这天不在家,林迈可一行又来到管家岭另一位法国人的别墅。通过这里的管家,辗转找到了姓赵的村长。赵村长安排他们连夜出发,翻山越岭到了龙泉寺。在一间点着油灯的屋子里,林迈可度过了逃出北平的第一夜。
第二天傍晚,林迈可终于等来了交通员送来的一封信,信里表达了对国际友人的欢迎之情,并写明这天午夜时分会安排一支队伍来护送。领队的正是此前的物资接收人—肖芳,林迈可非常欣喜,心里的担忧都“烟消云散了”。
这天深夜,月光皎洁,林迈可和肖芳等人避开山顶庙宇的日本驻军,绕着妙峰山连夜赶路,回头还能依稀看到北平城内的闪烁灯火。他们一路向西,于12月31日到达位于平西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驻地,受到司令员萧克的热烈欢迎。此后,林迈可到平西通讯部电台组工作。1942年5月,他到晋察冀军区担任通讯部技术顾问,不仅冒险到前线为部队改装升级上百部电台,还为军区培养了一批无线电骨干人才。两年后,林迈可到达延安,成为八路军通讯部顾问,设计建造大功率发报机和高灵敏度定向天线,使新华社英文广播于当年9月1日顺利开播,让世界第一次听到了延安的声音。
林迈可逃出北平不久,妙峰山交通站又护送一位国际友人穿过层层封锁线,顺利到达平西,他便是奥地利共产党员、犹太人傅莱大夫。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为了逃脱盖世太保的追杀,傅莱辗转来到上海,还曾到天津寻找中国共产党。1939年底在北平与黄浩建立了联系,开始投入抗日斗争,为根据地购买医药物资。为了躲避日军的严密检查,考虑到德国和日本同属法西斯同盟,日军不会仔细检查德国货物,傅莱便利用自己奥地利人的身份,获得德国商人信任,将药物顺利地从天津运到北平,再由妙峰山交通站送往根据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保护国际友人安全撤退,在北平地下党安排下,傅莱经妙峰山秘密交通线掩护,于1942年1月安全抵达平西,见到了早他几天从北平逃出来的林迈可。傅莱先后在晋察冀边区的白求恩卫生学校、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开展教学和医疗工作,不仅培养了大量医护人员,救治了无数伤病员,还中西结合医治疟疾,成功试制粗制青霉素,为根据地医学作出突出贡献。
傅莱(右二)在白求恩卫生学校与柯棣华(左二)等人留影
往来根据地的交通线
北平西郊的妙峰山、云台山、凤凰岭一带群峦叠嶂,活跃着多条秘密交通线。许多平津热血青年从这里走向光明,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于蓝,便是其中一位。
1938年春,为了离开令人窒息的沦陷区,未满17岁的于蓝打算离家出走去平西寻找游击队。中共宛平县委(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书记黄秋萍在积水潭一座偏僻院落,与于蓝、王淑源、赵路三位进步学生接上了头。为了不引人注意,黄秋萍和赵路先走,王淑源和于蓝后走,四人约好了在阳坊碰面。然而,于蓝和王淑源第二天出城到达香山后,才知道根本没有去阳坊的公路。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回城,不巧被正在抓捕其他共产党的警察逮住,送到了宪兵队。由于两人的被捕纯属偶然,无论日本宪兵如何威逼利诱,于蓝两人始终不吐口。日本兵见抓不着把柄,便释放了她们。
于蓝(左)与同学赵路合影
这次出走不成功,并没有改变于蓝的初衷。8月下旬的一天,焦急等待的她终于见到了冒险来找她的联络人老崔,并带来了黄秋萍约她在北京图书馆白石桥附近见面的消息。黄秋萍与于蓝碰面后,约定一周后出发。这一天,于蓝从家里逃了出来,独自奔向西直门。一出城,她就用黄秋萍留下的钱雇了一辆黄包车,直奔温泉镇,顺利地见到了黄秋萍。两人以表兄妹相称,一路疾行,先后躲过汉奸的盘问、土匪的骚扰,历经曲折,到达平西根据地设在敌我边境上的联络点——妙峰山山坳里的一间土房。他们在这里短暂休息后继续赶路,先是骑毛驴下山,后又骑马上路,最终到达平西根据地驻地—斋堂。不久,于蓝从这里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
平西根据地经妙峰山地区进入北平主要有两条交通线:一条大体经北安河、温泉、西北旺、海淀、西直门进入北平城;另一条是经上下苇甸、担礼、三家店、西直门进入北平城,沿途设立若干秘密联络点,如七王坟、大工村、北安河、徐各庄、前沙涧、后沙润、温泉、西北旺、青龙桥、燕京大学等地。武装交通人员一般晚上从平西出发,按事先约定的时间、地点与沿途秘密交通员接头,交换情报和物资,或转送人员。1939年夏,林迈可第三次进入根据地,不像此前两次都从保定去的冀中根据地和晋察冀根据地,而是通过温泉——北安河——妙峰山这条交通线进入平西再转往晋察冀边区、晋东南八路军总部。而“林迈可小道”途经的北安河、七王坟,正是北平经妙峰山奔赴平西根据地的重要联络点。
为了加强对华北沦陷区的情报工作,1939年8月,中央社会部副部长许建国派人来平西建立秘密交通线。因环境残酷,起初没有固定住址,到处游击,直到翌年5月才建立妙峰山电台。1941年开始,日军为了隔绝沦陷城市与根据地的联系,大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针对这一形势,晋察冀分局城市工作委员会决定以平汉铁路为主,在曲阳、满城、定兴、白洋淀建立新的秘密交通线。钟子云奉命到平西建立了情报站,为中社部代管北平、天津、保定、唐山、山海关等地的情报组织,主要领导满城交通站、妙峰山交通站,下辖平西妙峰山交通线、平西三家店交通线、保(定)满(城)交通线、房(山)涞(水)涿(州)交通线等。
平西情报站站长钟子云曾两次深入虎穴,到北平城内了解和部署情报工作。第一次是1941年4月,他从河北涞水计鹿村出发,经妙峰山、七王坟、北安河抵达海淀,秘密进入燕京大学,再由林迈可用摩托车送进城。钟子云先后秘密会见了潜伏于北平各处的黄浩、王定楠等10余名同志,了解他们的情报发展情况。第二次是1942年4月通过房(山)涞(水)交通线再入北平,约见了此前派来的李才、王文、王凤岐等人。因风险太大,钟子云决定将他们从北平撤回根据地。
尽管日伪严密控制,妙峰山秘密交通站仍然得到不断发展,交通线拓展到三条:妙峰山——温泉——颐和园——西直门,妙峰山——龙各庄——三家店——西直门,妙峰山——羊坊——沙河——西直门。交通员根据过往人员的不同身份或装扮安排他们走不同的路线。青年学生多走温泉线,农民装扮的多走龙各庄线。这些线路,为根据地输送了大量急需物资,保护了来往人员安全、传递了许多重要情报,成为北平抗战的秘密交通枢纽。
秘密交通线上的交通员在西山碧云寺合影
抗战胜利后,林迈可回到英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应邀访华,以亲身经历、历史照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发声。1994年在美国病逝,享年85岁。2014年8月20日,为纪念林迈可诞辰105周年,“杰出的国际友人林迈可先生纪念会”在北京举行,近百位中外人士出席。林迈可当年援助抗日所走过的小道,被当地文史部门命名为“林迈可小道”。它不仅成为林迈可、贝熙叶、傅莱等为中国抗战事业作出贡献的见证,也是以肖氏兄弟、黄浩地下工作组、钟子云平西情报站为代表的中共秘密交通工作的缩影,更是外国友人们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象征。
(原文刊载于《炎黄春秋》2022年第11期 原题:《林迈可小道:从北平到抗日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