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彼时日本国库仅存25吨黄金,政府逼近破产边缘,无力再发动大规模军事侵略,意图“以战养战”加速灭亡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在金融战场上依附英美,拱手让出主权,1935年法币英镑化致使国家货币体系彻底沦为附庸,把持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其后一系列货币改革中获得了最大利益。
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侵略者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消灭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侵华日军“扫荡”“清乡”,铁蹄横行,大肆抢掠各种物资;国民政府怙恶不悛,加紧超发法币的步伐,引起通货膨胀,掠夺民脂民膏。
此时拥有广袤平原的苏北大地迫切需要建设“红色金融”。
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
兵贵神速。1940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由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千里奔袭,南下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0月,由黄克诚率领八路军新组建的第五纵队占领苏北盐城,陈毅率新四军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白驹镇胜利会师,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1940年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苏北海安成立。随后,华中总指挥部迁到盐城,盐阜地区成为华中抗战指挥机关所在地。
1940年10月10日,八路军第五纵队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于苏北东台县白驹镇胜利会师。图为黄克诚(中)与韩振纪(左一)、梁兴初(左二)、张爱萍(左四)、韦国清(左五)合影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央将苏北地区划分为苏中和苏北两块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包括苏北的北半部,又分为淮海区和盐阜区两个地区。苏北抗日根据地在灌河以南、盐河以东为盐阜区;灌河以北、盐河以西为淮海区。八路军第五纵队整体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主要任务是保卫和建设淮海、盐阜两块抗日根据地。
1941年9月,中共盐阜区党委、盐阜军区和中共淮海区党委、淮海军区以及盐阜、淮海两个行政公署成立。1942年底,中共盐阜、淮海两区党委和军区合并,成立中共苏北区委、苏北军区和苏北行政公署,黄克诚任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4年,华中新四军向日、伪军发动进攻,发起高沟、杨口战役和沿海攻势作战,攻克敌据点40余处,使淮海、盐阜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财经总方针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停发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军饷,各抗日根据地顿时陷入经济紧张、财政拮据的困顿局面。1942年12月,毛主席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描述过当时的困难处境,“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摆在眼前的路只有三条:要么饿死,要么解散,要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充满斗志、意志坚韧的共产党人绝不会妥协让步,《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全文斗志昂扬,毛主席为全党指明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路线,即“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建立自己的公营经济”“公私兼顾”“精兵简政”。铮铮铁骨的共产党人一面顽强坚持敌后抗日斗争,披坚执锐、奋勇杀敌,一面走上了自力更生、独立生存的大生产运动之路。
苏北抗日根据地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结合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实际,制定苏北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政策,号召各县区主动抓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展开经济战线斗争,巩固和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工农业经济。
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1942年1月,中央作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苏北抗日根据地按照中央精神,颁布了《减租条例》《减息条例》,整个苏北抗日根据地全部实行“二五减租”,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原租减去25%。由于实行了减租减息,佃户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农业发展,也带动了纺织等工商业发展。
积极发展农副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苏北抗日根据地土地较肥沃,少数为碱土。苏北抗日根据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土质种植不同的作物,在淮海区发动广大农民大力种植小麦、花生、山芋、高粱、黄豆、玉米、小米、芝麻;盐阜区地处盐河以东,除了种植小麦、高粱,还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苏北抗日根据地粮食储备逐渐增加。在抓好大宗粮食生产的同时,苏北抗日根据地还发动广大农民和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大力发展副业生产,畜禽养殖和各类蔬菜应有尽有。大生产运动中,开垦荒地,部队约有4000人帮助开展屯垦,发展粮食生产。盐阜区洪泽湖入海时常引发水灾,山东沂蒙山区的河流经过淮海区入海时会导致河堤决口,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各级领导发动广大农民和部队的官兵,积极投入兴修水利工程,确保涝能排、旱能灌。
设立商店,活跃根据地内外贸易
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贸易主要是由公私商店同私商个人之间进行。根据地的进出口贸易,需要经过工商总局批准。
在淮海区,总局共设八大商店,分布在各县较大的集市上。如沭阳的永昌商店设在耿桥,沭阳县吴集镇地下党员李振元开设的布店,为根据地采购大量的军需品和民用品。
盐阜区出口物资主要是盐、棉花、生猪,盐每年出口50万担,棉花每年1.5万担,猪5万头。主要进口洋货、布匹等;淮海区出口物资主要是粮食和油料作物及食油、生猪、苎麻等,以此换回根据地内紧缺而又无法生产的重要物资军资,如医药、纸张、布匹、染料及枪支弹药等。
货币阵地寸土必争
发放专项贷款。苏北抗日根据地盐阜区由江淮银行拆分组建了盐阜银行,淮海区建立淮海地方银行,盐阜银行、淮海地方银行定期向广大农民发展生产提供专项贷款,主要是用于粮食生产和副业生产。同时,向纺织企业、食品企业和军工企业发放贷款,确保部队需要和民众的生活需要,着力改善民生。
打击日伪币、假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接管”在沪15家英、美银行,掳走大量法币、美元和英镑。1942年6月,日伪宣布禁用法币,向根据地大量输入伪造的法币和抗币换取物资,力图“以战养战”“以华制华”。1942年10月,日伪在徐州伪造了大批淮海券,运到宿迁、沭阳、淮阴的各敌据点,再流入根据地使用,企图破坏抗日根据地的经济金融秩序,当时在宿迁韩集、泗沭王集等地均发现大量假淮海券。1944年初,在灌云、沭阳等地区集市上假币频繁出没。1944年11月,盐阜行署也在阜宁查出从上海日伪手中贩来的假盐阜币。
抵御法币对根据地的劫掠。1942年初,在淮海区流通的法币已近2000万元,日伪倾泻法币,必然给淮海区的金融与经济带来严重冲击。1943年9月,盐阜行署公布“法币分等使用”:不缺口、不毛边、不剪边、不渍污、不洗刷之“中、中、交”新票,一律十足通用;不破不补、号码齐全、版纹清晰之“中、中、交”法币,照票面八折使用。1944年6月,盐阜行署发出通告,明确流通的法币仅限六种。同时在“扫荡”前后对法币的使用成色,制定了比较灵活的标准,明确“扫荡”前提高法币成色,“扫荡”到来时则降低法币成色。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由于日伪隔三岔五“扫荡”,新四军不得不频繁撤离、进驻一些地区,撤出时,还有一些抗币留在老百姓手中。陈毅要求,留在群众手中的抗币一定要及时收回,决不让群众吃亏。
(本文选自《中国红色金融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红色金融史编写组编写,总编著:濮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