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经济战线 > 内容正文

抗战期间大后方的社会经济生活
来源:文化杂谈   2022-07-22 11:46:01

  随着“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的爆发,1935年以来出现的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的局面立即被打破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相继沦陷对中国的国民经济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不过在抗战爆发前及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国民政府已经有组织地内迁了一大批上海等沿海地区的工厂到西南、西北等大后方,大批工厂的内迁不仅为大后方的经济发展带去了人力物力,而且也引入了资金和技术,同时沦陷区人口的大量内迁和战争导致的军需扩大也极大地刺激了市场的需求,国民政府也适时地采取了一些扶持工业发展的步骤。

  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抗战初期大后方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从1937年到1941年的五年间,大后方的工业产值已远远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新设工厂数以年均66%的速度在增长,1941年的工厂数是战前的11. 7倍。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国民政府并没能完全抓住大后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使经济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而是与民争利,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终导致了大后方经济的衰退。从1942年起,经济开始走下坡路,新开工厂不仅规模小、资金少,而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原有工厂也大量停产、倒闭,1943年,仅重庆就有270多家工厂停产,占全市工厂总数的三分之一。工业品产量指数也不断下降,若把1938年产量指数定为100,1940年增加到142.3,以后逐年下降,1944年下半年降到89.8。

  出现这一状况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关,1942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并占领缅甸后,国统区的交通被封锁,对外交通基本被切断,严重制约了大后方的经济发展。但更为关键的原因还在于国民政府实施了不够恰当的经济政策。

  抗战爆发后,由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量沦陷,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而军费开支却急剧上升,为了平衡战时收支,弥补财政赤字,国民政府实施了通货膨胀的政策,滥发纸币。1935年国民政府开始发行纸币,即法币,用法币收兑银元和民间藏银,并禁止银元流通。法币的发行额,1937年底只为16亿元,1945年底竟高达10319亿元,八年中增加了738倍。恶性通货膨胀以及政府横征暴敛、不断增加税收,使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商业投机活动日渐猖獗,一些不法商人乘机利用囤积居奇等手段大发国难财,而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政策更是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所谓统制经济是指国家利用行政手段对某些特定商品实行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这种政策的实施虽然在初期对弥补战时财政支出、保障战时物资供应等方面曾起到—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政策由于从根本上违反了市场规律,从长远来看对经济发展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家官僚资本还利用其特权,一方面以低价强购统购物资,另一方面又以高价强卖给消费者,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如专卖事业,1944年国民政府仅此一项就获利209亿元,占当年税收总额的38. 9%。一些政府官员和有关机构也乘机营私舞弊,套取专卖品转投黑市,从中牟取暴利,致使民族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的衰退和剧烈的通货膨胀使大后方的人民日益陷入艰难困苦之中,生活水准不断下降。1944年9月,国民政府曾公布,工人工资较战前增加了280倍,而同期物价则上涨470倍,而且由于大批工厂停产、关闭,失业工人人数大增,进一步加重了城市市民的贫困化。当时不仅一般工人,就是一些大学教授,也不得不依靠出卖字画等手段来勉强维持生计。而农民的生活就更是困苦不堪,沉重的捐税的负担,飞涨的物价,反复的战争破坏,以及不时的自然灾害,使广大农民常常处于贫困的边缘。1943年,河南旱蝗交加,饿死300万人,逃亡300万人,还有1500万人啃树皮、吃草根,在死亡线上挣扎。

  日益困苦的生活,政治的日渐腐败和抗战胜利的遥遥无期,使大后方的人民仿佛身陷茫茫的黑夜,不知何处是痛苦的尽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