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日军在浙东沿海实施登陆,发动宁绍战役。国民党数十万军队一触即溃,日军很快占领绍兴,并沿浙赣铁路西进,夺取诸暨。仅4天时间,宁波、慈溪、奉化、余姚等地接连沦陷。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浙东人民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自1941年5月起,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相继派出武装部队共7批,约900余名指战员奔赴浙东,与浙东地方抗日武装共同展开斗争。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始终坚持“阻碍敌人的掠夺,减少敌人的掠夺,保护人民的生产,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增加财政收入”的方针,积极开展对日伪的经济斗争。
为尽快稳定根据地物价,保障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浙东行政公署、浙东银行先后发行了119种“抗币”。其中,金库兑换券、粮票、饭票等,是浙东根据地结合革命实践所创立的独特产物。
金库兑换券:打破日军经济控制
▲1945年,浙东行政公署发行的“抗币5元”和“抗币10元”的金库兑换券。
浙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初,便开始进行税收和征粮工作。为加强对根据地财政金融的统一管理,浙东区党委和浙东游击司令部作出决定,设立金库,建立总金库制。一切税款和征粮代金等收入,必须全部上解至金库;军政单位所需开支,按预算计发,并凭规定的批准手续向金库领取。但在实际过程中,总金库制度的实行却遭遇到许多困难。
由于根据地没有自己的货币,只能使用法币和伪币。在敌我交错、战斗不断和频繁转移的情况下,根据地各税卡及各县财经科,在向总金库解送所收税款和所交征粮代金时,通常需要长途跋涉,在敌占区、国民党顽固派占领区以及游击区往返穿越,路途非常凶险;另外,上解的款项一般少则几担,多则十几担,必须派遣部队进行护送。同时,各县向总金库提取现金时,又要再次往返,来来回回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当时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多在路上耽搁一天,多搁置一次上缴,就会多一分因货币贬值而带来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还会随着根据地的扩展、总金库与前线距离的拉长而成倍增长。
为彻底粉碎日军“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的阴谋,使根据地物资免遭日军掠夺,1943年,浙东根据地创制出一种独特的抗币——金库兑换券。起初仅在内部发行,随后,逐渐流通于市场。各单位、各部队可凭金库兑换券向当地税务机关、县财经科提取相应数量的现金,再由各税务机关、财经科将金库兑换券汇集,抵作现金解交入金库。金库兑换券的发行,打破了日军对浙东地区的经济控制,进一步巩固了根据地初创时期的经济建设,实现了根据地财政金融工作“质”的飞跃,受到根据地人民的一致欢迎。即便在1945年4月,浙东银行抗币发行之后,金库兑换券仍然凭借其特殊优势,在根据地继续发行、流通。
一纸饭票:“抗币”中的特殊品种
▲1945年,浙东行政公署发行的饭票。
为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浙东抗日根据地开始组织饭票和粮票的统一印制,发放对象主要是下乡军政人员和过往部队。饭票可以随时兑换,并且能够抵缴公粮,解决了军政人员深入群众,开展工作时的吃饭问题。各过往队伍和下乡干部,可凭票向经过地或到达地领取食米。饭票和粮票看上去是一种领物券,但从本质上来说,由于持有者可凭票领粮吃饭,收受者可凭此来抵交公粮田赋,所以它又不只是一种普通的票券,同时还具备着货币的性质。
浙东饭票以米为保证金,可随时兑换食米,不受物价和其他货币的影响。一纸饭票一餐饭,什么地方有什么菜,就吃什么菜,具体的饭菜量比较灵活。虽然官方规定一张饭票是13两食米,其中9两为食米,4两作菜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因地制宜。一顿窝窝头是一餐饭,一顿烤地瓜也是一餐饭,并不限定这一餐饭的具体内容,仅规定了一餐饭付一张饭票。这种有利于实际流通的做法,受到广大军政干部和根据地民众的普遍接受和喜爱。
作为浙东抗币中的特殊品种,饭票不仅保障了军政人员的供给,减少了对货币的依赖,同时节省了运输费用,简化了后勤手续。由于饭票的流通区域和受票群体相对较小,日伪套取战略物资的难度也更大。此外,在浙东银行抗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经济需求时,饭票的发行,是对金库兑换券和浙东银行券的有力补充。
浙东银行“抗币”:稳定根据地金融市场
▲1945年,浙东银行发行的1元和5元面值的“抗币”。
1945年1月,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召开。会上提出,要迅速成立金融机构,发行抗币。经浙东行政公署筹组,报请中共中央华中局同意,决定成立浙东银行。4月1日,浙东银行正式对外营业。在开幕典礼上,浙东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山民说到发行抗币:“本位币的任务是稳定物价,因此决定抗币以物价指数的升降决定其币值,一元抗币相等(接近)于一斤米;同时要走工商业路线,发展工商业,改善民生,而不是为了军政经费,不比发动政府依靠发行钞票来解决财政问题。”
在当时的根据地,流传着一首歌谣:“储备钞票多无比,千元万元不稀奇,几百一餐难充饥,一元只得几粒米,价值不如冥纸币。”可见老百姓们对伪币的怨恨之情。为有效抵御伪币侵袭,控制根据地物资低价外流和高价购入的局面,1945年4月,浙东银行抗币正式发行。起初,浙东银行发行的抗币面值只有5元,后又增加了1元、10元以及其他的辅币。
抗币的印刷必须在极端保密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印刷工作由新四军浙东纵队政治部印刷厂承担。印刷厂原有一台石印机,多用于印刷军用地图、布告等,想用它印刷钞票,实属不易。于是,浙东区党委派工作人员到上海、宁波、余姚等地采购印刷物资,同时招聘专业技工。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他们购买到两台石印机和道林纸、彩色油墨、号码机等材料、设备。几经周折后,终于冲破日伪封锁,将设备安全运送至根据地。抗币印刷完成后,需在武装保卫人员的护送下,由民工挑到另一处隐蔽场地,套印号码和图章。在这之后,抗币就可以正式发行了。
浙东抗币的发行和流通,不仅在控制根据地的金融市场、稳定物价、发展生产、保障部队供给等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9月下旬,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浙东银行也随军北撤。为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免受和少受损失,浙东区党委决定把所有留存的粮食,由粮站、粮店和部分商店抛售,用以收回抗币,并将收回的抗币和库存抗币予以烧毁。部分来不及兑现的抗币,在新中国成立后,分次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统一收兑。
至1959年,抗币收兑工作基本完成。但仍有许多群众没有选择兑换,而是将其永远收藏起来,以纪念这段艰苦的抗战岁月。
文中所示图片档案为浙江宁波海曙区档案馆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4月15日 总第3818期 第四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