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经济战线 > 内容正文

抗战时期内迁宜宾的工厂
来源:宜宾档案    2023-06-28 09:39:31

  编者按: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后,迅速攻占中国东部、中部广大地区。为了救亡图存、保证战时军用急需,东部、中部各重要工厂如电厂、中元纸厂、天原电化厂、中央电瓷制造厂经过艰苦的抢拆、抢装、抢运与抢建,纷纷内迁宜宾,并迅速复工投产。宜宾日报与宜宾市档案馆共同整理出部分在抗战时期内迁到宜宾的大型工厂档案资料,真实还原那段峥嵘岁月。

  宜宾电厂简介:

  1926年,宜宾已有火力发电,但主要用于照明。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宜宾发电厂于1939年5月在宜宾城郊开工建厂。1941年隶属于民国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当时四川功率最大的3000千瓦汽轮机投入发电。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积极推动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奠定了该厂在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

  曾经的四川能源

  1926年,在当时宜宾林家巷的商办“光华电灯公司”已经使用火力发电,由于发电能力有限,当时每晚为城中心“四大街”部分商家照明,四大街即城区东街、小北街、中山街、上北街。后来经过改组发展,发电量、供电范围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用于照明。直到1939年,宜宾下江北马鞍石开办火力发电厂后,宜宾电力才开始有了较大发展,并且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成为了西南地区有名气的电厂。

图片

宜宾电厂工人和机器设备

  1941年,电厂以当时四川功率最大的3000千瓦汽轮机投入发电,使得成都、重庆、昆明等省内外各地对宜宾电业刮目相看。1944年初,宜宾到自贡间架设了当时抗日大后方最长一条高压输电线路。这条长87公里的输电线路,将宜宾电力输送到自贡,对自贡制盐和盐化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而宜宾电厂的建成投产,不仅解决了城区及近郊乡镇的用电问题,还使得设于下江北的中元纸厂、中央电瓷厂和盐坪坝的中央机器厂有了电力的保证。

  “因战时国防部急需工矿业技术以及交通技术员工,军政部于1942年制定了缓服兵役暂时办法,以便于在工业上投入更多的技术人员。”从宜宾市档案馆提供的一份《迁川工厂联合会通告》档案资料上足以见得在当时工厂内迁后技术人员的空缺和重要。

  中国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中国纸厂”为宜宾造纸厂的前身,成立于1943年。1950年4月,“中国纸厂”改称为宜宾造纸厂,1951年至1958年底,更名为602造纸厂。1959年1月,602造纸厂与中元造纸厂合并,改称为国营宜宾造纸厂。1978年8月,二厂再次分设,原中元纸厂(或称下纸厂)改称四川省长江造纸厂,602造纸厂(或称上纸厂)改称为四川省宜宾造纸厂。

  第一张全机械木浆抄新闻纸诞生

  1943年,因抗日战争,日本封锁了沿海地区,新闻纸运输受阻。当时国民党政府中央经济部专家沿长江为上,寻找供应全国的纸类生产基地。宜宾因水电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而从重庆、泸州以及乐山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纸厂股份有限公司”的所在地。

图片

排字印刷

  1943年由当时国民党政府中央经济部部长兼全国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正中纸厂总经理金瀚(中国造纸专家,美国缅因州大学制浆制造工程专业硕士)发起并成立以制造机械木浆为主的新闻纸厂——“中国纸厂股份有限公司”,厂部落址在四川省宜宾县安阜乡岷江北岸鹫洲坝(今翠屏区安阜)。

图片

烘纸

  “中国纸厂”初期只有三台小型纸机,工人不到500人,日产量只有4吨左右,所生产的纸主要为国统区的报社提供纸源。经全厂职工的努力,1945年6月1日,我国第一张用百分之百机械木浆抄出的新闻纸在“中国纸厂”成功问世。由于当时国内造纸工业相对落后,中国新闻纸基本靠进口,第一张机械新闻纸的产出,标志着中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新闻纸局面的结束。

  产品远销十几个省市

  在1949年一份关于《中国纸厂股份有限公司概况》的档案中记录:“照已经装置全部机械之十足产量,每日可产白报纸三百令余(一令为五百张)。如长纲造纸机装置稳妥,则每日产纸量可达八百令。本厂出品之销路在重庆、成都、汉口、上海等市,乙种纸普遍供应市场为兰州、西安等地亦不在少数,甲种纸专供各大书局,印刷出版教科书之用。”而从1958年开始,纸厂开始引进二号纸机、三号以及五号纸机,规模逐渐扩大。大规模投产后的中元纸厂当时与全国各地业务往来密切,产品除供应本省外,还行销于云南、西藏、贵州、甘肃、青海、新疆、湖南、湖北,山东、浙江、上海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内迁工厂的涌入为抗战大后方宜宾带来发展工业的先进机器设备以及优秀的管理技术人员,也奠定了宜宾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带动了相关的产业发展,对于当时宜宾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格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天原电化厂简介:

  天原电化厂宜宾工厂于1944年内迁动工兴建,定名为天原电化厂宜宾工厂,是我国最早的氯碱化工企业之一,目前为中国第二大电石法聚氯乙烯制造企业,西南最大的氯碱化工企业,四川省突出贡献企业。

  中国氯碱工业主要厂家之一

  天原电化厂由创办人吴蕴初于1929年在上海集资创办,次年投产。抗日战争期间,天原电化厂在1940年内迁重庆后建厂投产,1943年公司部分股权转让于前资源委员会,但这丝毫没影响公司的业务发展,产品在电力市场上供不应求。由于敌机的轮番轰炸,使得重庆电力供应紧张,工厂时停时开。为了不影响工厂生产,吴蕴初来到宜宾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宜宾具备电力原料以及各项建厂的条件,几经商榷后,1944年派张文邵到宜宾办理购地及筹建事宜,天原电化厂宜宾工厂厂址设在宜宾长江北岸蒋坝,占地面积约78亩地,背山面水,长江航道有船只通行,交通十分方便。

图片

天原电化厂建厂初期繁忙的工作场景

  1944年4月,选派叶世强为分厂厂长,马允武为总工程师,后又提任张文邵为事务主任,负责宜宾分厂筹建。在总经理吴蕴初亲自主持下,分厂正式破土动工,设备陆续到齐,建设也全线铺开,但关键设备整流器一直没有到位,直到1946年,从上海天原调给的一台300kw同步式交流机及附属设备,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才到达宜宾。

  据相关资料介绍,天原电化厂宜宾工厂在建厂初期,拥有电解室、蒸碱室、净盐室、漂粉塔、消灰室、冷气室、锅炉间等主要建筑物及相应设备。生产能力为烧碱2吨/日,漂白粉35%为3吨/日。投产后,因电力供应正常,生产颇丰,销路打开后,收益可观。天原电化厂初建时只生产烧碱、盐酸、漂白粉三种产品。1949年,日产烧碱约10吨。上个世纪80年代,天原电化厂宜宾工厂年产烧碱100千吨以上,此外还有盐酸、漂粉精、聚氯乙烯等20余种无机和有机产品,为中国氯碱工业主要厂家之一。

  中央电瓷制造厂简介:

  中央电瓷制造厂于民国25年(1936年)9月,在湖南长沙开始筹备,1937年12正式成立。抗战爆发先后迁移湘南沅陵、衡阳、贵阳等地,1939年内迁至宜宾城郊成立总厂。工厂初期由资源委员会与交通部合资经办,1942年,中央电瓷厂宜宾总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电瓷、电料、电器等产品。1945年交通部退股后,由资源委员会独资经营,改称宜宾电瓷厂。

  开设分厂缓解供求关系

  1937年中央电瓷制造厂正式成立,出品的产品数目多至数百种,制造各种绝缘体电瓷供应全国电工需要。精益求精的各项产品得到了多方赞许,更是拥有众多消费者的追捧。即使是每天加班加点地生产产品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量。由于属于精细产品其制作成本较高,主要以满足交通部电政方面以及铁路、公路所需要的大号双重绝缘子30万件。

  民国27年(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日军占领了湖北,长沙也成为了危急地带。迫不得已在该年10月中央电瓷制造厂停工了,将全部机器材料迁运到了湘西沅陵,并设立了分厂,在民国28年(1939年)5月恢复了生产,但由于缺乏制造材料,分厂产品产量因此锐减一半。随着日军在沅陵附近上空轰炸频繁,虽然电瓷厂的设备没有受到较大损失,由于制造材料的短缺,产量直线下降直接影响了后方的材料补给。同年10月开始筹建宜宾厂,并积极向国内外购买设备材料,以确保对前线的材料的供需。国内四处战火纷飞,交通运输成为了最大的阻碍,在国外购买的机械设备不能按时到达宜宾,一直到了民国31年(1942年)宜宾总厂才正式投入使用,新添置的机械设备年产量达到了200万件,大大缓解了紧张的供求关系。而地处湘西的沅陵交通运输成为了难题,所以成品经常滞留在途中不能按时运送。在民国33年(1944年)沅陵迁移到衡阳并改名为衡阳分厂,于该年7月正式开工。

  多次试验确保产品质量

  中央电瓷制造厂出品的种类分为电讯用绝缘子、电力用绝缘子、装灯电料、无线电用绝缘子。

  中央电瓷制造厂的原料主要是以瓷土为主,也叫高岭土,是由岩石风化而成。四川产瓷土的地区十分多,如南溪、江安、江津等地。但是四川的瓷土含氧化铁较多,色泽欠佳,远不如江西醴陵的瓷土纯白。同一地点生产的成分不一样,产品质量也会有所不同。往往上半年与下半年的生产成分有一定差异,因此每次原料进厂后,都必须先经过化验,测试其收缩性、吸水性、烧成温度以及其他物理性能。如果原料出现了较大的收缩性,烧成后瓷则不能与其附件相匹配;如果吸水性过大或烧成温度太高,产品就不易玻化,大大减低抗电性能。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