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经济战线 > 内容正文

石油工业、兵工企业、综合工业……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如何发展工业?
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文/胡平原    2023-09-05 11:36:27

  【精彩提要】

  抗战时期,为了粉碎国民党和日寇的经济封锁,毛泽东亲手缔造了陕甘宁边区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了抗战的需要、军民的需求,边区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陕甘宁边区创办工厂,发展工业,保障了供应。

图片

1942年2月,为解决纺织厂用纱问题,陕甘宁边区开展群众性纺线活动。

  边区工业蓬勃发展

  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50年之间,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革命根据地。昔日的陕甘宁边区,穷山恶水,一片荒凉,不但没有公营工业,连手工业也十分薄弱。

  为了保证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的实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抗日根据地所处的具体环境出发,专门制定了适合边区经济建设的具体方针。

  主要有:在各项生产事业中,实行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公私关系和军民关系上,实行“公私兼顾”和“军民兼顾”的方针;在上下关系上,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实行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实行组织起来的方针。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军民同舟共济,艰苦奋斗,于是,边区工业蓬勃发展,边区面貌焕然一新。

  01石油工业

  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接管了延长油矿。在延长正式设立了石油厂,先后设立工务、总务、会计、材料四科,迅速开展了恢复边区石油生产的工作,到年底共投资10574元,对个别油井进行了细心清理修复,并准备新建4号油井。

  由于战争的影响,油矿打井和炼制原油的机器设备遭到敌人破坏,一些机器零件散失于民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石油厂协同当地政府“召集群众大会,动员群众,把在红军撤离时失散的机器零件,向乡、区、县政府报告或送归油厂,政府分别给以奖励。

  因延川是老苏区,群众都有组织,在大会上,好多群众自动报告,将机器送归油厂”。

  为促进恢复和发展石油的生产,边区贸易局也为石油厂从西安等地购进了一批机器零件。

  经过边区石油工人一年多时间的辛勤努力,一些旧油井开始出油,一口新油井也开始出油,不仅很快恢复了石油生产,而且产量也有所增加。

  到1938年时,边区生产原油3527桶(每桶12.5公斤),炼制汽油167桶、特甲油1381桶、白蜡油856桶,标志着边区石油工业的正式建立。

  陕甘宁边区的石油是边区重要的工业能源和抗战物资,也是边区自给工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对石油及其产品的迫切需求,使边区政府对石油的生产极为重视。

  早在1937年5月,在边区政府成立的筹备工作中,后来担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就提出了“在工业上注意发展石油、盐、煤、铁等主要生产”的边区工业建设任务。

  1938年,为了保障抗战军需公用的供给,延长石油厂移交由中央军委后勤部管理,任命陈振夏为石油厂厂长。

  石油厂最初实行供给制,后来进行了体制改革,“由供给为主,改为企业为主供给为辅的国家企业公司性质。”基本上实行国家企业化管理。

  在行政上设生产管理科、经营管理科;在生产部门设有打油部、抽油部、炼油部、修理部等;建立和规范了相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全体职工均实行集体合同制。

  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对石油、煤矿的管理,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作为陕甘宁边区工业经济建设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1941年1月,边区政府在经济建设计划中提出:“扩大石油的产量,最低限度应比去年提高3倍”的计划和要求。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论述边区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时指出:在发展边区的工业经济建设中,要把“增加煤油出产,保障煤油自给,并争取一部分出口,作为边区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对石油生产予以高度重视,不仅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投资石油生产,在每年的边区经济建设计划中都对石油作出了生产计划和要求,而且在生产物资和粮食供给上也给予照顾,以保障边区石油的生产。

  边区贸易局多次派人到西安等地,为石油厂购买生产机器设备及零件工具等,边区政府还指示当地政府为石油厂代购粮食等。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开始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边区抗日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边区对于石油的生产及其产品的需求更为突出,发展边区的石油工业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对于促进边区建设,以及争取抗战的胜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边区石油工业增强了边区军民坚持抗战的能力。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在边区的自给经济建设中,从边区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落后的实际出发,把石油生产放在突出的地位,使边区的石油工业得以建立和发展。

  二是边区石油工业保障了边区工业生产和建设中对石油产品的供给。边区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生产的石油和众多的石油产品,百分之百保证了无线电台及各机器工厂所需的各种产品,并供给了一部分汽车及点灯用油。石油厂所生产各种油类除煤油可全部自给外,其他油类也可解决公家的大部分需要。

  三是边区石油工业彰显了边区石油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成为新中国石油行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抗战时期边区的石油工业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和环境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边区石油工人为促进生产发展,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克服了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老化、生活环境艰苦等种种困难。

  四是边区石油工业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开展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边区石油工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对旧有的生产机器设备进行改造,大胆地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和改进了生产技术。

  02兵工企业

  抗战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枪支弹药,发展兵工企业是陕甘宁边区的头等大事。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整合陕北红军分散的兵工厂、修械所,组建中央红军兵工厂。中央红军兵工厂随部队先后驻扎清涧、延川、吴起、延安、延长等地,之后回迁到延安柳树店。

  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及抗战形势的需要,1938年3月正式成立了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简称军工局),统一管理边区军事工业。

  不久,军工局划归中央军委后勤部领导。1942年5月改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领导。军工局成立后,首先将中央红军兵工厂由延安柳树店迁到安塞县茶坊镇,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

  按照军工局确定的“先设备,后步枪”的生产方针,从1939年起按照生产作业性质,将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分拆、整合,先后组建军工局一厂、二厂、三厂、五厂、六厂、八厂、紫芳沟化学厂等军工厂。创建成立了延安通信材料厂。1942年,组建八路军留守兵团第一兵工厂。

  1940年至1944年,在八路军晋绥抗日前线的大后方,晋绥军区工业部一厂、二厂、四厂等兵工厂先后在陕甘宁边区佳县组建投产。

  经过几年的发展,陕甘宁边区的兵工企业初步形成机器制造、子弹复装、枪械修造、火炸药制造、手榴弹及掷弹筒制造、通信设备生产等较为完整的武器装备生产体系。

  在大生产运动中,军工局还先后创办了陶瓷厂、玻璃厂、焦炭厂、水力发电厂、炼铁部等为兵工服务的工厂。边区的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局面。

  03综合工业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发展工业经济方针的指引之下,延安先后建立了难民纺织厂、造纸工厂、被服工厂、农具工厂、制革工厂、制鞋厂、石油厂以及八路军制药厂等综合工业。

  这些工厂后来大都起到了边区军民抗战和生活的主要实用性作用。如,1938年以前,边区的布匹完全依赖从外边输入。而难民纺织厂创办以后,这种情况截然改变,产品服务于边区军民。

  难民纺织厂发展很快,一开始只有8台机器和10个工人,1938年年底,发展到45名工人、4台织布机、2台纺毛机、2台毛巾机、5台袜子机和1台弹花机。

  1942年年底,职工总数扩大到370多人、房间120间、窑洞210孔、可容千人的大礼堂一座。机器装备也有很大扩充,已有铁机38台、木机18台、合股机7台、整经机4台、络纱车100多台,还有车床、钻床、旋床和发动机等。边区的纺织工业是发展最快的工业。

  到1948年,边区的公营纺织工厂已发展到20多家,职工1300多人、产量3000多匹,可供给部队、机关、学校人员所需要量的百分之七十。

  发展到1944年,边区已有120多个公营工厂。其中,边区政府系统15个厂、军工系统8个厂、中央管理系统16个厂、联防司令部系统12个厂、各地驻军有35个厂、各地专署有9个厂、各县政府有8个厂、其他单位的有20个厂。边区的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到1.2万多人。军事工业方面,军工局一厂(机器厂)几年中,为二厂(造枪厂)和无烟药厂制造了机器设备,供给了前方(主要是120师)部分机器及延安各厂的部分机器。二厂供给了边区内部队枪支的补充。三厂是化工厂,由钱志道一手筹建和领导生产,主要制造无烟炸药、各种手榴弹和迫击炮弹等。

  二厂与一厂合并后,一年供给了保卫边区的部队所用的手榴弹、迫击炮弹掷弹筒及每月十余万发子弹,还供给前方底火儿和白药,供应各个根据地所需的无烟火药。留守兵团的兵工厂在1942年以前,每月生产手榴弹五六千枚,1943年提高到月产10万枚。延长石油厂和永坪分厂,百分之百保证了无线电台、各种机器工厂和一部分汽车和灯用所需的石油。民用工业方面,如纸张、印刷、油墨、肥皂、毛毯、毛巾、鞋袜、食油、食盐等,都保证了百分之百的供应。

  陕甘宁边区工业的发展,广大工人阶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奉献精神,很快为边区公营供给工业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充分起到了支援抗日战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障军需民用、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

  边区工业发展的原因

  陕甘宁边区工业发展为什么能取得“为抗战服务、保障军民供应”的成就呢?

  第一,陕甘宁边区坚决执行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正确方针。1939年,边区经济开始被封锁,工业产品输入受到限制。当时,边区的建设遇到很多困难。客观上是工业没有基础,加上外援断绝,完全需要白手起家。主观上,当时缺少技术干部和熟练工人,亟须选拔和培训。为了抗日战场和建设边区的需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边区军民积极响应号召,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建立了边区自己的公营经济,并且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农副业生产,终于渡过了难关。

  第二,团结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发挥革命热情,调动革命积极性。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和牺牲精神,陕甘宁边区工业建设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当时,边区工厂的管理干部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有长征过来的老干部,如周建祥;有从东北来的郝希英,原是沈阳兵工厂的,入党以后,来到中央苏区,又经过长征到了陕北;刘鼎原在苏联学过军工,到延安后分到军工局当副局长。

  全面抗战开始后,大批知识分子参加革命,譬如钱志道、吴崇凌、王勋、林华、徐驰、陈振夏、李强等。这些知识分子中的很多人都成为延安各厂的厂长。各厂的工人来自五湖四海、祖国各地,有些是在红军打长沙时参加革命的,如曾经搞过兵工厂的赵俊,朱德有一支驳壳枪是南昌起义的纪念品,枪柄上的“南昌起义暴动”几个字就是他刻的。还有樊钟秀是“红枪会”的,他带了一批工人从河南到广东,被孙中山收编,后来参加了革命,长征时在修械所里工作,没有机器也能制造出驳壳枪。中央苏区造币厂的工人来得也不少,有的用手刻下的模子,铸就出来的产品与机制的一样。还有一部分工人是从太原兵工厂和重庆兵工厂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和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团结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陕甘宁边区在建设公营厂矿企业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的邓发、李颉伯,还有边区总工会的许多同志,都经常深入下层抓这项工作。工会还发出通知,开展向劳动英雄赵占魁学习的活动。

  第三,注意改善职工生活。从工会的领导到一般干部,都深入基层去抓职工生活。当时,工人的待遇比干部高,干部是津贴制,工人是工资制。津贴制按等级发给,一般干部1元到5元,技术干部20元。而工人的工资最高可以到28元,一般都是十几元。一两角钱就能买一个炒肉菜,工人们常有余款,有时还捐献给前方抗战将士。

  (作者:胡平原,作者系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