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培桢老人是解放后东北金融事业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在辽宁省金融界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行长。他从抗日战争时期起就在“八路军马背上的银行”从事金融工作,1946年后转入东北银行工作,1985年从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的岗位上离休。在4年前的一次采访中,当时已94岁高龄的冯培桢将省吃俭用积攒的20万元工资向党组织缴纳了“特殊党费”。现将老人亲身经历的两则抗日小故事奉献给读者。
铁棍探宝抗“扫荡”
1940年11月,刚从华北财政经济学校毕业的冯培桢被分配到河北省临城县抗日政府支金库工作,随后不久被调到位于赞皇县的冀南银行冀西分行任出纳股长。1941年到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当时,日军在华北连续5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组织大规模军事“扫荡”,每次投入兵力多在万人以上,时间长达三四个月之久。
为确保革命财产、账簿安全,冯培桢和战友们将账款装好,一部分用马驮着组成“马背上的银行”,随部队打游击,以保证军需用款;另一部分则封在空油桶里,埋到事先选好的深山沟中,等“扫荡”结束了再挖出来。1942年4月的一天,日军突然纠集5万多兵力对根据地发动“春季大扫荡”。来不及准备的冯培桢和战友们只得将装好钱的铁桶匆忙埋在屋后的麦田里。 敌人的“扫荡”空前残酷,根据地的军民们则英勇地对敌人开展“反扫荡”斗争,等敌人退去时已经是10月下旬。可没想到的是,由于麦子长到齐腰高了,当初埋铁桶的位置找不到了,这可把大家急坏了,因为一旦桶里的钱被雨水浸湿,部队的损失难以估量。冯培桢立即组织全行同志每人拿一根铁棍,在麦地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插着找。经过一番仔细搜寻,之前埋藏的铁桶终于被全部找到。后来,上级还专门让冯培桢就此事写了一个材料,被其幽默地称为“铁棍探宝”。
险兑伪币破封锁
1941年3月,为加紧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日军除了在平汉铁路两侧挖了条封锁沟外,还强迫群众挖了一条长达50余里,北起牟村、南到桑树凹的第二道封锁沟。在敌人的层层封锁下,根据地各项物资极为缺乏,不仅军民生活艰难,还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为打破敌人封锁,冀南银行冀西分行积极发动敌占区的商人将根据地的山货、中药材等物品输出到敌占区,再偷偷地换回根据地军民急需的食盐、医药、布匹、棉花、农具等物资。
由于根据地和敌占区使用货币不统一,因此需要设置货币兑换点方便根据地的冀南币和敌占区的日伪币兑换。但是兑换点设在哪里才安全呢?当时,地处敌占区边缘的野草湾村每周都有集市,冯培桢便和冀西分行指导员王庆保商量在集市上秘密设立银行临时营业所。由于从根据地到野草湾要走几十里路,每次“赶集”冯培桢和通讯员赵成义天不亮就出发,白天还要经常变换营业地点,以防止被敌伪人员跟踪破坏。他们通过银行挂牌实行明码标价,并根据市场物资价格涨落和根据地需要引进商品的轻重缓急随时调整牌价,既让商人有利可图,又保证了根据地需要。从1943年始到1945年春,冯培桢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占区推广冀南币、打击日伪币,不但繁荣了根据地市场,促进了根据地与敌占区的物资交流,更在无形中打击了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禁锢,为抗日根据地金融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