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四军完成最后一击
高邮一役(1945.12.26)
1945年12月,在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4个多月、日本政府及中国战区侵华日军签署投降书3个多月后,驻高邮日军仍负隅顽抗。粟裕指挥新四军收复高邮,高邮战役作为中共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战役,是新四军对日作战最后一役,也是全国对日作战最后一役。在高邮举行的受降是日寇向新四军投降规模最大的一次仪式。
■受降小档案
时间:1945年12月26日凌晨4点
地点:高邮城侵华日军司令部驻地,如今已改造成“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
中方代表:华中野战军八纵政治部主任韩念龙
日方代表:日军驻高邮最高指挥官岩崎大佐
受降经过
日酋向粟裕献上祖传紫云刀
日军签署投降书后,退守高邮城的日伪军拒不缴械,反而妄图负隅顽抗。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亲自指挥,于1945年12月发动高邮战役。25日晚6点,新四军对高邮城发起总攻,次日凌晨4点,日军向新四军投降,投降仪式就设在日军司令部。如今,这里已建成“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
8月中旬,北京晨报记者探访了这座纪念馆。馆内一组复原模型再现当时日军向我新四军投降的情景,新四军受降代表是八纵政治部主任韩念龙,其余两位是他的翻译和助手,日军投降代表是日军驻高邮最高指挥官岩崎大佐,“仪式比较简单,一张桌子上摆放一盏马灯,日本大佐向韩念龙双手递交花名册,上面有日军名单和军需物资详单,仪式就算结束了。”纪念馆讲解员段文艳介绍。
为什么粟裕不出面受降?高邮市党史办原主任肖维琪介绍说,当时粟裕是我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对方只是一个大佐,“粟裕出面就太抬举他了,所以让韩念龙出的面。”但肖维琪透露,当时是凌晨4点,粟裕也来到现场,站在人群中观看仪式,之后悄悄离开,无人发现。
三天后,粟裕接见缴械的日军军官,当得知面前就是赫赫有名的粟裕将军时,日本大佐连连表示:“不胜感激之至,不胜荣幸之至!”岩崎大佐双手捧起一把紫光闪闪的指挥刀,向粟裕深深鞠躬:“谨将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仰大名的中国将军!”
粟裕攻城不忘保护文物
历史倒转70年,段文艳给记者回顾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总攻夜晚。在高邮城东南方向,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净土寺塔,里面驻守了一个排的敌军,而且有多挺重机枪,新四军战士冲锋时,牺牲了不少人。有人建议直接用炮打掉,但粟裕觉得,用炮轰固然可以,但宝塔也毁了,非常可惜。最终,战士们用当地一米见方的四张方桌拼起来,盖上湿棉被,自己造了一辆“土坦克”,就这样,一步步靠近到塔近前,将宝塔拿下。
总攻冲锋号吹响了,战斗场面相当惨烈。据曾任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的谢云晖回忆,当晚下着小雨,地滑,梯滑,脚底更滑,我军发起总攻后,战士们必须先爬过护城河,利用梯子才能爬到9米高的城墙上,但敌人非常狡猾、凶狠,我军快到墙头时,他们突然伸出钩镰枪,矛头边带着弯钩,能刺能推还能拉,不少战士被刺伤或者直接推下梯子,有的战士刚把住城墙的边,敌军又抽出大刀砍手……不过,强弩之末的日寇终究抵挡不住我新四军的攻势,次日凌晨,终于投降。
人物回访
缴获子弹太多边走边掉
高邮老人王梓当年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70年前,他家就在高邮城北200米处,听着隆隆的枪炮声,他一夜没睡。天一亮,听说日军投降了,他跑到城里看热闹,“我爬到城墙上,发现不少墙体已被染红,到处是被砍掉的手指头。走在大街上,新四军押着一队队的鬼子和伪军,走来走去,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鬼子。”
令王梓老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场景,我军缴获武器非常多,“战士们拿笆斗装子弹,因为装得太满,边走边掉。”
我家就是当年鬼子宿舍
事也凑巧,王梓老人原先的家在城外,上世纪60年代,政府分了三间房给他,而这三间房就是当年日军司令部人员居住的宿舍。北京晨报记者来到王梓老人家中,老人站在小院里用手指着屋顶青灰色的瓦片告诉记者,“这可是民国初年的瓦,100年了呢。”老人说,自己住进来后,房屋翻修过一次,但瓦还是原来的。
在纪念馆不远处,矗立着一座高邮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后是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纪念馆、纪念碑和烈士墓,共同组成了高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者了解到,高邮市正打算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扩建,未来,王梓老人将被安置到别处,所住房子也会恢复日军占领时的模样。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