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祥等十二名龙鼓洲战斗牺牲英烈”:丰碑永矗大屿山
■刘彬 周一
华南抗日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广东省(含海南岛)和广西省多支人民抗日游击队的总称,其中主要包括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等武装力量,是华南一带的抗日主力,在战略上有力配合了八路军、新四军的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企图把香港打造成其重要的后方中转基地,遂加强对此地的占领和统治。主要活动在广东一带的东江纵队,根据上级指示和战场形势的发展,果断决定派出少量武工队进入新界,开展游击战,以破坏敌人的战略企图。为统一指挥,这些进入港九地区的游击队被整编为港九独立大队,主要进行发动群众、清剿土匪、营救国内外爱国民主人士等活动。
港九独立大队成立后,决定进一步扩大游击根据地,使我军在作战过程中能够有更加充裕的回旋余地。经过研判,大队认为香港附近的大屿山岛比较合适,其面积是香港本岛的两倍,不仅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更扼守着珠江口要道,因此决心率先开辟大屿山岛,建立稳固的游击根据地。
1942年4月,一支由6名武工队员组成的精干力量潜入大屿山。出发前,大队党委专门和他们召开会议,强调登岛之后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匪患,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后组织群众有步骤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然而,武工队员进入大屿山后,发现此地匪患十分严重,仅凭他们6人难以全部剿灭。大队获悉这一情况之后,立即增派游击队来到大屿山,与武工队合编为大屿山中队,由刘春祥担任中队长。
大屿山中队成立后,刘春祥等人立即着手制订清剿匪患的作战计划。大家认为,一方面要主动出击,在消灭敌人的同时宣传党的政策,大力发动群众,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先剿灭比较偏远、孤立、薄弱的几支小股土匪,借此立威。兵贵神速,大屿山中队在成立之后的第三天晚上,就长途奔袭霸尾村匪巢,干脆利落地消灭了这里的全部土匪。随后,中队兵分多路,深入农村地带开展宣传动员,并抓捕村霸、进行公开审判,获得当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数月之后,岛上匪患基本肃清,大屿山中队也向群众公开了自己的番号,扩大政治影响。群众纷纷送子弟参军,中队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
大屿山得到巩固后,大屿山中队根据上级指示,着手向外围的流浮山、龙鼓滩等地拓展,进而与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等主力取得联系,创造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抗战新局面。1943年5月的一个晚上,刘春祥带领6名骨干队员,乘坐帆船准备到大屿山对岸的龙鼓滩一带开展工作。不料,他们在沙洲、龙鼓洲一带海域突然遭遇日军两艘炮艇的伏击。经过激烈战斗,木船被击沉,刘春祥等游击队员和船家梁克一家五口共12人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谱写了赤心报国的篇章。
这一次的损失,让港九独立大队官兵悲愤不已。为恢复大屿山中队的战斗力,大队派遣政训室主任黄高阳赶赴小岛,主持中队的重建工作。很快,大屿山中队补齐了骨干力量,并对周边的敌情、地形、民社情的情况进行摸底和完善。在随后的抗日斗争当中,大屿山中队愈战愈强,成为华南抗日游击队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