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华侨抗战 > 内容正文

烽火岁月 赤子壮歌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 刘晓惠   2022-11-23 10:20:54

南侨机工在泥泞路上,拼命为祖国抢运抗战物资。资料图

琼籍南侨机工王文松与妻子的结婚照。省南侨机工历史研究会供图

琼籍南侨机工谢川生在北京颐和园留影。李幸璜 翻拍

琼籍南侨机工陈宋儒夫妇合影。省南侨机工历史研究会供图

  “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由聂耳作曲、田汉填词的歌曲《告别南洋》,这样抒发南侨机工离开南洋回国参加抗战斗争时的离别之情。

  这一别,三千余名华侨开始用生命守护祖国;这一别,多少青春少年再也没能踏上回家的路。

  鲜血,渗透了滇缅公路;名字,镌刻进民族历史。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八十余载,改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英雄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近王文松、陈宋儒、谢川周三位琼籍南侨机工(以下简称“琼侨机工”),见贤思齐、觅光前行,续写革命先烈震古烁今的动人故事,延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篇章。

  琼侨机工王文松:

  “日本不投降,我们不回新加坡”

  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一书中,曾详尽记录了当年南洋华侨是如何热烈响应回国服务,其中一段写道:“有一修机工在洋十年,每月收入坡币二百余元,自甘牺牲,并招同伴十余人,带其全副机器前往。”

  陈嘉庚笔下的这位机工,就是当时新加坡英国汽车公司卓有声望的机械工程师、海南万宁籍华侨王文松。

  1939年2月,招募汽车司机回国服务的通告发布后,陈嘉庚约见了王文松,希望他能率队回国,发挥所长为国服务。王文松毫不犹豫应允,还召集了十多名海南老乡一起报名。

  王文松的义举得到陈嘉庚等南侨总会侨领的高度赞扬:“你们有这样的志气,中国不会亡,日本人决不会逞强到哪里去!”王文松代表全体机工表态:“日本不投降,我们不回新加坡。”

  1939年3月13日,陈嘉庚亲自为以钟运熙为领队、王文松为副领队的第二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30多辆卡车载着207名南侨机工向着新加坡的码头出发。广大民众沿街夹道欢送,所有铺面停业、学校停课,为英雄送行。

  王文松抵达昆明,在经过短暂的训练后,受命赴缅甸仰光担任我国设立的汽车修理厂厂长,负责组装美国道奇汽车。他率领24名琼侨机工组成的队伍,接受美国工程师分配的汽车装置任务,他们高效的工作效率博得了众人的高度赞赏。

  完成装配汽车任务后,王文松又奉命调回昆明执行任务,赴下关汽车维修厂任厂长。在运输任务繁重的时候,除执行本职工作任务外,王文松还亲自带领琼侨机工驾车加入抢运物资行列。

  1942年滇缅公路断绝后,王文松坚持在云南抗战。1944年,在一次驾车运送物资途中,王文松突然遭遇日机轰炸而遇难,时年30余岁。

  从此,远在新加坡的妻儿只能在梦中见到他,王文松成为了他们永远的怀念。琼侨机工吴惠民曾说:“王文松就是南侨机工的楷模。”

  琼侨机工陈宋儒:

  “宁为中国鬼,不做日本奴”

  琼侨机工陈宋儒原名陈光兴,1916年出生在海南琼海。由于家境贫困,家中其他三位胞兄弟都随乡亲到马来西亚谋生,长兄陈光秀在马来西亚麻坡经营“秀记”咖啡店。

  9岁那年,陈宋儒来到马来西亚与长兄相依度日,后来又到汽车修理厂当学徒。经过勤学苦练,他终于学得了过硬的修车技术,并掌握了驾驶汽车的本领。

  1939年2月7日,陈宋儒看到招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他的内心涌上一股热潮,“我难道能目睹祖国蒙羞、山河破碎而无动于衷?”

  那年,陈宋儒在马来西亚汽车厂工作月薪80元叻币,在当时来说,收入颇为可观。但国难当头,陈宋儒一片丹心为报国,同时也纠结于哥哥嫂子不会同意他的选择。心急之下,他想到一个办法,隐去原名“陈光兴”,用假名“陈宋儒”从马来西亚跑到新加坡报名。

  数天后报纸上公布“麻坡陈宋儒等12名侨工请缨杀敌”的消息。陈宋儒的哥嫂看到“麻坡”,且又姓陈,心里也已经猜到了八九分。

  “宁为中国鬼,不做日本奴!”陈宋儒向哥嫂袒露了自己的决心,兄嫂最终同意让他回国服务。1939年3月11日,哥哥嫂嫂流着泪把陈宋儒送上回国征途。殊不知这次告别竟成了永别。

  回国后,包括陈宋儒在内的24名琼侨机工被分配到修理厂装配卡车。美国的工程师起初低估了他们的实力,把他们分为六人一组,规定每周装配1辆卡车。一开始琼侨机工们不熟悉卡车构造,装得慢了些,几天后,他们的装车速度已达到一天1辆,接着是一天4辆、一天10辆,有力地支持了军用物资的供给。

  “OK,OK!”美国人又惊奇又钦佩,连声叫好。时任西南运输处主任宋子良也得知了此事,专门接见并嘉奖了琼侨机工,说:“我也是海南文昌人,你们琼侨机工为海南人争了光!”

  滇缅公路被炸毁后,陈宋儒选择留在国内继续抗日救亡。期间结识了妻子,并生下一子。但在兵荒马乱、日军横行的年代,这个未满周岁的婴儿不幸在乱世中丢失,至今生死未卜,下落不明,倘若幸存至今,他也已是年近80岁的耄耋老人。

  最年轻的南侨机工谢川周:

  “国人当雪耻,誓将日寇赶出国门”

  琼侨机工谢川周1922年生于海南万宁龙滚镇。1935年,年仅13岁的他为了生计,下南洋投靠侨居马来西亚的伯父,先是当小佣工,后进入汽车修理厂做杂工,学会修理汽车和驾驶技术。

  1939年,谢川周响应南侨总会抗战回国服务的号召,与其兄谢森周,瞒报年龄,虚报了两三岁,达到20岁的报名要求,毅然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了最年轻的南侨机工。

  谢川周虽然年纪最小,但他聪明灵活。当时,他驾驶的是载重两吨半的美国小道奇卡车,为了抢运物资,卡车经常要超载行驶。行车时,他因个子小看不清车前路况,爱动脑筋的他自己动手在车灯两侧插上小竹竿作为标记,起到导航的作用。在险恶的道路上,他居然从来没有出现过事故。

  谢川周的安全运输技术在滇缅公路上是出了名的,他的经验在于“防患于未然”。他常对人说“实践出真知”,一是有备无患,每次出车坚持带上汽车零件和机修工具;二是实行自救,行车在滇缅公路上,车陷、路断是家常便饭,大家往往须请当地的村民帮忙拖、拉、抬、推,但谢川周每次出车都备两块长方形木板,克服了一次次陷车的困难。

  1942年4月,日军进占中缅地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南侨机工随军北撤回国。谢川周正驾车在回国途中,得知道路中断,开车回国已是不可能。他便同队友商议,当即决定毁车走人,决不能把抗战物资留给敌人。

  于是他们奋力把车推下山谷,随大批难民徒步往回撤,翻山越岭,历经了18天的生死考验。当时,谢川周已有15天未进一点粮食,只能靠采集野菜、山果充饥。他一路目睹了惨绝人寰的景象,到处都是逃难民众丢弃的物品,尸横遍野,令人胆战心惊。

  数日后,谢川周一行到达云南保山,眼见这个抗战重镇已是满目疮痍。日军的连续轰炸,造成成千上万保山平民的伤亡。国军转移后,留下一座死城。身在绝境,也不能坐以待毙!谢川周等南侨机工在当地向幸存的百姓们发表了“国人当雪耻,誓将日寇赶出国门”的演说,极大激励了百姓们继续抗战的信心。

  抗战胜利后,谢川周被遣散,未能重归故里海南,也未能回到马来西亚,他选择留在他曾在此拼过命、实在舍不得离开的德宏边疆,靠修理五金、售卖小吃维持生活。

  1985年,党和政府组织南侨机工赴首都北京参观游览。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谢川周百感交集,他说:“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呀,相信那些已经牺牲的机工队友们看到今天繁荣强盛的祖国,也会感到欣慰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